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宁南半干旱区灌溉农田高效多熟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宁南半干旱区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气候条件,在灌溉农田开展了以间作套种为主的高效多熟种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立体复合种植,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第一性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增进光、热、水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系统能量产出,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收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间作套种模式和2种单作模式的生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各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排序依次为: 马铃薯‖玉米>小麦/玉米>豌豆/玉米>胡麻/甜菜>玉米单作>豌豆/向日葵>小麦单作. 此外,还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合理运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省慈利县谢高村为试点,在1988~1991年进行了以果树行间间作为主的立体栽培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坡地种植的果树行间进行合理的立体间作,比单一平面型种植能显著改善生态条件,促进果树生长结果,增加经济效益.在葡萄、柑桔、板粟几种果树的立体栽培试验中,因葡萄挂果早,故始果期以葡萄立体栽培的效益最佳,其中又以葡萄与多层次间作区年纯收入最高,葡萄与豆类-绿肥区综合效益最好.柑桔和板栗立体栽培储备了增产的潜力,亦将发挥明显的后续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甜菜与白菜不同间作方式、甜菜喷施不同促进剂与抑制剂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甜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甜菜受种植密度与白菜胁迫的影响,较单作甜菜产量显著降低,白菜与甜菜2∶1间作甜菜产量为单作的28.9%,2∶2间作甜菜产量为单作的50.1%;白菜采收后停止灌溉,不同种植方式的甜菜含糖量无明显差异;生长调节剂对甜菜含糖量无显著影响。白菜采收后控水是保证与促进甜菜糖分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传统间作耗水量大、单方水效益不高等问题,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和播量对玉米间作花葵复合群体的产值、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干旱区间作高效水分利用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花葵可在不增加耗水量的情况下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花葵地膜覆盖方式显著提高花葵切花数但显著降低花葵商品率,地膜覆盖及播量对花葵水分生产效益(WPE)影响不显著。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间作花葵可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益(WPE),WPE达到12.34~13.28元/m,较玉米单作提高50.3%~61.8%。覆盖条件下花葵高播量间作玉米模式总经济效益最高达到83 337元/hm2。  相似文献   

5.
河西地区麦田不同种植模式的水效益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麦田不同种植模式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应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能量产出各指标。结果表明:春小麦孕穗、抽穗期是提高春小麦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期。春小麦与玉米、马铃薯、甜菜套种农田水利效率高于单种春小麦;河西走廊区麦田节水型高产种植模式主要是春小麦/玉米,春小麦/马铃薯,节水高效模式主要是春小麦/马铃薯和春小麦/甜菜。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颜色地膜对玉米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优良玉米种植品种,试验表明蓝膜覆盖均较相应白膜覆盖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单方水效益,其中蓝膜先玉335的籽粒产量(15482 kg/hm~2)、水分利用效率(24.99 kg/mm·hm~2)、光能利用率(2.023%)、经济效益(22757元/hm~2)和单方水效益(3.83元/m~3)均最高,说明蓝膜覆盖是区域内节水增产的可行覆盖措施,先玉335是试区适宜栽培推广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张掖市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用水情况测算分析了张掖市单方水效益,提出了未来只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走内涵节水的路子,才能维持张掖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西绿州灌区节水高产高效多熟轮作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供水条件下,对河西绿州灌区6种多熟轮作方式进行了3年3区节水轮作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轮作全周期总产量,水分生产效率随灌水量增多有增加的趋势,超过一定限度后,产量和WUE增加不明显;综合轮作体系产量效益,水效益及对土壤肥力状况的改善等因素,认为本区实现节水高产高效的最佳多熟轮作方式为油菜/马铃薯→小麦/马铃薯→玉米//大豆和小麦/甜菜→玉米/大豆→亚麻/马铃薯。  相似文献   

9.
果树复合群体高能高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原旱地幼龄果园间作种类、效益及其调控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幼果树套种不同的作物经济效益不同,且套种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随着果树成为果树复合群体的优势种而逐年降低;一般种植瓜菜、棉花、甘薯经济效益高,种植小麦、花生经济效益低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云南山地作物种植搭配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通过对坡耕地玉米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玉米间作马铃薯(2∶2)、玉米间作马铃薯(4∶4)、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的产量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未达显著水平,但间作处理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小于玉米单作,其中玉米间作马铃薯(2∶2)的径流量比玉米单作的径流量减少12.11%,侵蚀量比玉米单作的减少4.84%;玉米间作马铃薯(4∶4)的径流量比玉米单作的少21.82%,侵蚀量比玉米单作的减少23.53%;因此间作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间作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都大于1,且间作4∶4的土地当量比整体较间作(2∶2)的高,说明间作具有增产优势。可见,坡耕地玉米间作马铃薯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云南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烤烟套种甘薯对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烤烟与甘薯套种对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套种甘薯与烤烟单作相比较,原烟产量增加117.99 kg/hm2,增幅为4.26 %;上等烟、中等烟分别提高0.9~1.84个百分点和1.49~6.51个百分点,其增幅分别为3.24 %~14.53 %和4.54 %~12.44 %;下等烟降低2.39~8.85个百分点,减幅为10.08 %~25.28 %.原烟均价增加0.50~0.53元/kg,增加幅度为4.38 %~4.56 %.收薯块为3226~7856 kg/ hm2,薯藤19351~36 520 kg/hm2,分别增收3871~9427元/hm2和5805~10 956元/hm2;综合增加经济收入16 368~18 133元/hm2,增收幅度达48.82 %~56.40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农业中粮食生产与牧草发展争地矛盾的实际问题,采用马铃薯和燕麦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处理:马铃薯净作、燕麦净作和马铃薯燕麦间作.结果表明:马铃薯和燕麦间作有利于马铃薯出苗和前期营养生长;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的经济产量达43 450.4 kg/hm2,比净作马铃薯经济产量增加28.07%;但间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间作马铃薯块茎产量仅是净作的32.38%.结果初步表明: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一茬收获籽实,一茬收割牧草,这种缓解粮食与牧草生产争地矛盾的粮草间作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促进水温土等资源匮乏的冀西北寒旱区作物生产对水分、养分的合理与均衡利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方法】采用交叉式种植方法,在草甸栗钙土和砂质栗土农田,分别设计了包括5个主栽作物的全部组合的轮作与连作田区试验,年际间进行重复,研究区域主栽作物轮作倒茬的产量效果。【结果】在草甸栗钙土农田,与连作相比,不同前茬马铃薯、甜菜、莜麦的产量分别提高了58%—94%、28%—53%和16%—70%;蚕豆与连作相比,除甜菜茬减产外,其他茬口较连作增产4%—43%;马铃薯、蚕豆茬玉米较连作分别增产12%、5%,甜菜、莜麦茬玉米产量仅为连作的81%、93%。在砂质栗钙土农田,不同前茬马铃薯、甜菜的产量分别较连作提高了5%—36%、13%—36%;甜菜茬谷子表现减产,其他茬口的谷子较连作提高了5%—30%;谷子茬莜麦减产,其他茬口莜麦较连作提高了9%—15%;马铃薯、莜麦茬亚麻较连作增产5%、8%,谷子、甜菜茬亚麻产量为连作的94%、99%。【结论】草甸栗钙土田马铃薯→莜麦、马铃薯→甜菜呈现互利轮作,玉米茬马铃薯、莜麦茬甜菜、蚕豆茬甜菜、玉米茬甜菜和蚕豆茬马铃薯表现偏利轮作;砂质栗钙土田莜麦茬马铃薯、马铃薯茬甜菜2种方式表现偏利轮作,可资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中部东山旱作区多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经过试验与示范,探索出多种适宜山西中部旱作类型区的多作高效种植模式,即粮经结合型的谷豆覆膜条带模式、(鲜食)玉米套种蔬菜模式;纯经型的甘蓝套种苤蓝模式、覆膜番茄套作萝卜模式;经饲结合型的饲草作物套种大豆、饲草作物套种马铃薯模式、饲草作物套种西葫芦模式。重点介绍了几种成型模式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及关键栽培技术。部分模式表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优势明显,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洱海北部地区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从经济和环境效益角度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间作模式。【方法】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样品经室内分析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和土壤氮磷残留4个因素作为间作模式中影响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指标集,将指标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蚕豆和大蒜按1﹕3比例间作在14种间作模式中综合得分最高,是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其次为洋葱和大蒜1﹕3比例间作模式,得分0.624,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效益略差。黑麦草和大蒜1﹕3比例间作模式的得分0.609,排第三,环境效益较优,但经济效益偏低。得分最低的为油菜和大蒜1﹕1比例间作模式,得分0.084,该模式主要由于作物搭配不适,导致经济和环境效益均偏低。【结论】蚕豆和大蒜按1﹕3比例间作是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环境效益双赢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生长、产量及糖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为促进马铃薯与玉米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马铃薯单作(对照)和间作(2行马铃薯间作2行玉米)2种栽培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测定,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糖类物质的影响。【结果】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的茎粗、单株主茎数、单株匍匐茎和单株根干物质重量及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间作可提高马铃薯单株分枝数、单株匍匐茎数、单株小叶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茎叶和单株块茎的干物质重量,并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株高、单薯重、单株产量及复合产量(P<0.05,下同)。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间作马铃薯叶片、匍匐茎和块茎中糖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叶片的影响较大,间作马铃薯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均显著低于单作。【结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与玉米2∶2行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该间作模式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条件下布设不同套种模式,比较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条件下,几种套种模式产值和效益均高于单种模式,其中玉米套种白芸豆纯收入达29142.0元/hm^2,投产比为1:2.6;玉米套种南瓜纯收入达26530.5元/hm^2,投产比为1:2.9;玉米套种马铃薯纯收入达26289.0元/hm^2,投产比为1:2.3;玉米单种模式纯收入14839.5元/hm^2,投产比为1:2.5。说明套种模式确实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甘肃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蒜苗/玉米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显著,可作为河西地区粮、经间套作最优模式;小麦/玉米模式在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上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粮、粮间套作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