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东北地区有很多育种单位主攻方向还是选育晚熟、稀植、大穗型品种为主,耐密育种方面还很薄弱,所参加的耐密区组和预试材料中表现一般、产量太低。最近几年耐密型品种迅猛发展,现有耐密品种选育方法和手段非常滞后,在选系组材和种质创新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周景洋 《现代农业》2011,(11):38-39
一、为什么说种植紧凑耐密型品种要比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容易实现高产 目前,国内外玉米生产前沿技术领域发展动态。为“理想株形+杂种优势”的育种理论之说,所谓“理想株形”,就是选择株型紧凑,株高适中,叶片上冲的耐密型优质品种,依靠群体增产。  相似文献   

3.
建昌县耐密型玉米品种种植比例不高,应该大力推广,改变农民种植观念,快速实现稀植大穗向耐密型转变,对我县的粮食安全和国家的新增千亿斤粮食计划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1.改种稀植型品种为高产耐密型品种加大耐密型高产品种的推广力度,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吉单35、银河101、吉农大588、良玉8、沈玉21、军单8、平全13等耐密、半耐密品种。推广耐密型  相似文献   

5.
玉米生产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科学选用品种是关键,应根据地力等情况选用几个品种,实现合理的品种结构配置。做到不同生育期的品种搭配种植,喜肥喜水与耐瘠抗旱品种搭配种植,耐密、半耐密与稀植品种搭配种植,以防环境不测造成减产损失。  相似文献   

6.
稀植是影响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就目前的情况,选用增密栽培模式很有必要,而能否成功应用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耐密品种的选用.通过对30余个较耐密品种进行耐密对比初选,然后对入选的阳光98、先玉335、浚单20、郑单958进行了“313”模式试验,即:4 000株/亩、6 000株/亩、7 400株/亩密度对比试验,弄清了4个品种在不同密度的产量构成、密度与穗粒数、密度与千粒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313”增密模式提供了合理的种植密度,给玉米增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7.
正辽宁省建昌县娘娘庙乡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玉米种植面积达2万亩。多年来,由于当地农民受"稀植结大穗,一穗顶两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选用的玉米品种以稀植高秆大穗品种为主,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样的玉米品种往往果穗大小不均匀,出现籽率低,实际产量并不高,2009年以来,辽宁省建昌县娘娘庙乡连续引进郑单958,以及先玉335等耐密品种,并总结出了一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帮助农民  相似文献   

8.
新疆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特征,为新疆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择5个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探讨各处理群体冠层光合性能指标、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构成的特征.[结果]耐密型品种中单909叶面积指数(LAI)大小适宜,LAI到达峰值的时间较早,抽雄前与灌浆后LAI变化速率较小;花后光合势的比例、净同化率较高,粒叶比较大,总干物质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时间较长,高密度下收获株穗数和产量较高;稀植大穗型品种中单808虽然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较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大,但花后光合势所占比例、净同化率和粒叶比均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在高密度条件下(13.5×104株/hm2),群体收获穗数及穗粒重显著降低,严重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结论]在新疆干旱气候生态条件下,利用膜下滴灌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优势,选用冠层光合性能强的耐密型玉米品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挖掘品种自身的高产潜力,最终实现大面积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9.
北票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是玉米,播种面积70万亩左右。农民种植习惯是稀植大穗,这样的品种大都高秆、植株繁茂、贪青晚熟。推广部门一直走延长生育期充分利用有效积温、株高来增加产量的技术路线。但是,从近几年发展玉米产业状况及生产趋势来看改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因地制宜地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运用裂区设计,研究了2个杂交玉米品种新中玉801、京农科728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单果穗鲜重分析得出,新中玉801是稀植大穗型品种,而京农科728是耐密型品种;通过百粒鲜重、干重分析得到,玉米子粒的大小与品种遗传有关,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通过子粒含水量分析得到,子粒含水量在整个灌浆进程中逐渐减少;通过灌浆速率分析得到,新中玉801这种稀植型品种的灌浆速率还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而京农科728这种耐密型品种的灌浆速率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百粒鲜重、干重、含水量与品种遗传有关,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袁鹏 《现代农业》2013,(7):58-59
耐密玉米缩距增密高产栽培技术是指,在原有的垄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株距增加密度的一种增密栽培,通过与当地常规稀植品种对比,研究出一套耐密玉米缩距增株增产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种植密度(6.00、6.75、7.50和9.00万株/hm2)对3个夏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和穗重均呈降低趋势,而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能力呈增加趋势;衡玉321和郑单958的耐密系数大,随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幅度较大;先玉335的耐密系数小,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幅度小,适合相对稀植。  相似文献   

13.
一、品种选择 注意选择苗期耐低温、种子拱土能力强、籽粒灌浆和脱水快、较抗旱的玉米品种。苗期耐低温、早发性好的品种,能充分利用前期光热条件;籽粒灌浆和脱水快能够躲避和减轻低温早霜的影响。在中、下等肥力及盐碱地块,种植稀植或半耐密中早熟耐旱品种;在肥力较高、有机肥及化肥投入水平高及有灌水条件的地块,在早春座水抢种条件下,可以适当选择种植耐密、半耐密中熟或中晚熟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种植密度(6.00、6.75、7.50和9.00万株/hm2)对3个夏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和穗重均呈降低趋势,而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能力呈增加趋势;衡玉321和郑单958的耐密系数大,随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幅度较大;先玉335的耐密系数小,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幅度小,适合相对稀植。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世纪70年代后不同时期的17个重要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新疆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这些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随着年代的推移表现为逐步提高,但不同年代品种的产量潜力对种植密度的反应差异明显,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部分品种在中等密度下获得最高的产量,而2000年以来大面积推广品种的耐密性明显增加,产量潜力大幅提高。这种变化显示了我国育种理念从“稀植大穗”到注重“群体产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1.大穗型玉米品种特点(1)优点。株型好,多为半紧凑型,对光能利用率高,生长势强;根系发达,穗位较低,抗倒力强;牙口深,穗轴小,出籽率高;穗大粒大粒多,增产潜力大;适宜稀植。(2)缺点。耐荫、耐渍性差、抗病性弱,部分品种易感叶斑病、纹枯病、锈病;有的品种后期青枯病重;植株叶片紧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在生产中能占30%的比例。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的穗粒数在120-150、分蘖性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吉林省水稻专家张学君等研究证明:穗粒数受遗传影响大一些;而分蘖能力除品种自身有差别外,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因此,大穗型品种要取得高产很容易,对栽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而多穗型品种对外界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要严一些,具有更强的栽培性(也就是说需要更高的栽培技术)。其次,品种也是米质的内在因素。品种本身不具备优质特性。其他方式很难改变。因此在生产上一定要重视品种的选择和更换,要依据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条件如耐肥性、耐密性等来管理,例如大穗型品种比较来说要适当稀植、盐碱地要适当密植;也不要长期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以免造成品种的退化。在叶型上尽量选择叶色较绿的、叶片直立,正反面均能接受光照的品种,光合作用既强又耐密植。  相似文献   

18.
以 11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 ,稀植栽培处理条件下 ,研究了旗叶与穗部两个性状 ,并进行了产量效应析。结果表明 ,稀植处理延长了旗叶功能期 (0 .7~ 2 .4 d) ,增加了旗叶长、宽和叶面积 ,显著程度因品种而异 ;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随稀植处理密度的降低 ,呈增长趋势 ,稀植对穗粒数与穗粒重的影响远大于对千粒重的影响 ;根据稀植效应分析 ,将供试品种分为 3种类型 ,一类为耐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2、东农 12 4、龙麦 2 6、东农 12 5 ;一类为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3、龙麦 15、东农 97- 4 0 5 6、龙麦 2 0、龙麦 2 9及克丰 6号 ;另一类为非稀植型 ,仅龙辐 10号属此类型。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15,(11)
<正>玉米是葫芦岛市连山区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25万亩左右,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逐步缩小,玉米作为粮、经、果、饲、能等多种用途作物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其种植面积稳中有增,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单产逐年增加。但面积增加的潜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地实现玉米单位面积的高产更高产,才能大幅度地增加玉米的总产量。1耐密玉米品种特点1.1耐密品种与稀植大穗  相似文献   

20.
正确选择品种是增产丰收的基础和关键,玉米品种数目众多,选密植品种还是选稀植大穗品种,在生产实践中选择好的、适宜的品种并不容易。农民朋友主要是根据观察到的田间表现等感性认识来选择,优良的品种应当是株高、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