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壤渗滤系统是一种深度处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土地处理技术,由于其运行简单、建设成本低以及对污染物去除率高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土壤渗滤系统进行研究使用,目前土壤渗滤系统在我国农村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简述了土壤渗滤系统的概念、污染物(氮、磷、化学需氧量、固体悬浮物和致病微生物)去除机理及其在国内外应用现状,并概括分析了土壤渗滤系统存在的氮去除率低、对环境产生影响(污水渗出、温室气体排放和硝态氮淋滤)和系统堵塞等问题。最后结合国外农村污水治理的成功经验对土壤渗滤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初步试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蚯蚓生物滤池(VBF)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它具有处理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规模灵活、二次污染少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利用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初步试验的结果,当表面水力负荷为1m3/(m2·d)时,以细木屑、泥炭、石英砂为滤料,污水的CODCr去除率为72.4%;BOD5去除率为72.8%;SS去除率为90.5%。以粗木屑、泥炭、石英砂、谷壳为滤料,污水的CODCr去除率为80.5%、BOD5去除率为87.5%、SS去除率为93.2%。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控制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治理鄱阳湖区域农村生活污水,结合生物接触氧化与人工湿地技术,设计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并进行了运行试验,还探讨了不同负荷对该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CODCr的平均去除率达到75.80%,对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88%、90.93%,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多段进水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农村污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农村污水的水质特点,基于UCT污水处理工艺设计了多点分段进水一体化处理设备,以提高工艺,提高氮磷去除效率。为相关应用提供了支撑。方法以北京市通州区城郊农村污水为对象,通过模拟试验,研究进水方式对处理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相对于传统单点进水方式,两段和三段进水对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除污染效果更好,最佳污染去除率在三段进水条件下达到,此时COD、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93%~97%、82.9%~86.2%和86%~91%,比单点进水和两段进水分别高15%和8%、13%和6%、13%和5%。结论采取多段进水运行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污水处理系统对氮磷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5.
自动增氧型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工湿地中溶解氧浓度不足的问题,采用自动增氧型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进行了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增氧型湿地内的DO浓度比非增氧型人工湿地高0.3 mg·L-1左右,TN、NH+4-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7.41%、69.04%,比非增氧型湿地高14.57%、19.79%,但TP去除率与非增氧型湿地差异不显著.说明自动增氧措施对于增加人工湿地中的DO浓度,提高脱氮效率是有效的,但对于除磷效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结构简单、投资少、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的新生态处理系统。采用人工湿地和生态塘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去除有机物、氮、磷能力强,出水各污染指标均能达排放要求,CODCr去除率达89.74%,氨氮的去除率达75.18%,TP的去除率达82.11%。采用该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可以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赵志红  黄毕生  周俊  王志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08-11810
调查分析了洱海周边已建成正在运转的未添加悬浮球和添加悬浮球的2种农村分散式污水设施处理污水效率。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和水力停留时间为3 d的条件下,未添加悬浮球和添加悬浮球的2种装置对农村生活污水中CODCr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3%和56.2%,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6.9%和20.9%,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9%和51.0%,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1.8%和11.4%;添加悬浮球的污水处理装置比未加悬浮球的污水处理装置净化污水能力无明显提高,2种处理装置出水水质均易受进水水质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组合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结合人工湿地工艺的优势,采用生物接触氧化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并探讨了不同负荷对该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工艺对主要指标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2.9%、86.6%、89.1%,且进水负荷的变化对去除效率影响较小,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快速渗滤和生物湿地综合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季节性运行效果,为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的新型污水治理技术和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试区建立快速渗滤和人工生物湿地相连接的系统,分别按不同季节开展水质净化试验,将农村污水放入系统中,经由渗滤池和生物塘进行逐级处理,同时采集各环节的水样,测其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并与试验前的水质相比较,计算污染物的去除率,分析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季节性去除效果。【结果】快速渗滤和生物湿地综合系统在试验期间对农村生活污水各种污染物均有较大的去除作用,在季节上其去除效果夏、秋季优于春、冬季,COD、TN、TP的去除率均在夏季最高,分别为92.2%、87.0%和85.9%,冬季相对较低,但也达到81.8%、76.1%、70.4%的去除水平。【结论】快速渗滤和生物湿地相结合的系统在各季节内均能正常运行,并有效去除各种污染物,在治理和修复农村生活污水方面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加以改进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试验系统在户外自然条件下进行试验,考察其对不同浓度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人工湿地采用三级串联,分别处理较低浓度和较高浓度人工模拟的生活污水,第一阶段处理污水浓度较低,第二阶段处理较高浓度污水,CODC r的最终出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98%、93.69%,对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27%、72.76%;对PO43-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17%、95.78%,对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33%、95.46%。试验结果表明,其对不同浓度污水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说明人工湿地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废水,对改善水质和恢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蚯蚓添加量、布料强度和布料方式等工艺参数对蚯蚓生物滤池净化养殖污水的影响特征,确定滤池规模化处理畜禽养殖污水的最佳条件,为养殖污水处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蚯蚓生态滤池技术净化养殖污水,测定水样中的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磷酸盐(PO43-)、化学需氧量(COD)、pH和电导率(EC)等指标.[结果]在相同蚯蚓添加量和滤料总量下,单层生态滤池去除养殖污水中TN、NH4+-N、NO3--N和COD的效果优于双层,但去除PO43-的效果劣于双层;布料强度为2.25~4.50 m3/m2·d时,最有利于养殖污水中NH4+-N、TN、TP和COD的去除,但对NO3--N含量、pH和EC变化无明显影响;蚯蚓添加量为0.5 kg/箱的处理对进水TN、NO3--N、NH4+-N、TP、PO43-和COD的平均去除率明显小于投入量1.0~2.0 kg/箱的处理,但蚯蚓添加量过大会导致出水EC增加.[结论]蚯蚓生态滤池能够持续高效并相对稳定地去除养殖污水中氮、磷和碳等污染物质.综合成本和效率因素,蚯蚓生态滤池净化养殖污水工艺建议采用单层布料,布料强度4.50 m3/m2·d,蚯蚓添加量1.0 kg/箱.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及其接种密度对土壤物理指标、pH、养分指标和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为改善华南地区水浇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设无蚯蚓对照土壤(CK)、低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E1: 20条,约10 g)、高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E2: 40条,约20 g)、低密度参状远盲蚓处理(A1: 2条,约10 g)和高密度参状远盲蚓处理(A2: 4条,约20 g),测定并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机械组成、pH、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性能。【结果】与CK相比,各蚯蚓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砂粒含量(P<0.05,下同),并显著提升土壤的粉粒和黏粒含量,然而相同密度下不同生态类型及相同生态类型下不同密度处理之间的机械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接种条件下,与CK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显著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接种参状远盲蚓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处理,接种参状远盲蚓处理的土壤pH更高,电导率、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更低。高密度接种条件下,与CK相比,接种2种生态类型蚯蚓均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而接种参状远盲蚓也显著降低有效磷含量及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相比接种赤子爱胜蚓处理,接种参状远盲蚓处理的土壤pH、有机碳、碳氮比更高,有效磷含量更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接种蚯蚓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性能及黏粒、粉粒含量均有提高;接种高密度蚯蚓有更高的碳氮比、有机碳、粉粒和黏粒含量,接种低密度蚯蚓有更高的砂粒和有效磷含量;赤子爱胜蚓处理的阳离子交换性能、电导率、有效磷、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高,参状远盲蚓处理的pH、碳氮比和有机碳含量较高。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接种低密度赤子爱胜蚓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质量。【结论】在华南地区水浇地的生态管理上,选择接种低密度的表栖型赤子爱胜蚓有利于改变土壤质地并提升土壤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土地处理技术研究了电厂废水无害化、资源化的利用途径。土地处理系统选取慢速渗滤和污水资源利用型参数,以实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试验植物为乔木、灌木与牧草,分别选取新疆杨(PopulusalbaVar.PyramidalisBunge)、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与黄花草木樨(Melilotussuaveolens)。本试验设计了高(3000mm布水 降雨)、中(1500mm 降雨)、低(移栽时少量布水 降雨)3个水力负荷试验区,分别用H、M、L表示。运行结果表明,电厂废水经预处理后可用于沙地植被恢复灌溉,本地区具备推广土地处理技术的良好条件,污水资源的无害化利用有助于增加镶嵌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此类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土地处理技术对于加快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施用蚓粪对茄子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保护地田间试验的方法,以猪粪(PM)、常规量化肥(CF)、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蚓粪(EM)对茄子产量、果实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蚓粪处理增产效果不及猪粪处理,比猪粪处理的产量低24.18%。茄子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高低顺序为蚓粪>化肥>猪粪>不施肥处理,蚓粪处理显著高于猪粪处理,提高45.96%。与对照相比,蚓粪能明显提高土壤中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因此,蚓粪能明显改善茄子品质,但增产及培肥地力方面不及猪粪处理。  相似文献   

15.
氧化还原环境对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变化的氧化还原环境,使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具有了对污染物特别是氮及有机物的独特净化机理及良好的处理效果。对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而言,氧化还原环境是影响甚至控制污水处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存在状态、转化机理、处理效率,通过有效途径改善土壤的氧化还原环境,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加快实现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资源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虹  张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624-7626
从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出发,阐述了城市污水资源化的紧迫性、经济可靠性,提出城市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同时结合土地处理系统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的比较及发展状况,阐明了土地处理系统在城市污水资源化中的运用方向、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大连水产学院渤海校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时,采用生物氧化法进行预处理,再经过土地处理。结果表明:该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效果好,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除悬浮物(SS)外,各项指标均达到中水标准。另外,污水在土地处理过程中是以生物学降解为主,有机物和营养盐降解规律与生物降解规律一致,化学耗氧量(COD)降解符合Eekenfelder模式:C=76.1×10^0.0033t.  相似文献   

18.
蚯蚓的药用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蚯蚓的药用活性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粉煤灰处理废水的机理及其在处理印染废水中的应用情况。指出粉煤灰作为1种新型水处理剂处理印染废水,具有效果好、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运行管理简单、占地少、以废治废、节约资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LCA的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技术集成示范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天然草场修复过程中的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进行评估。【方法】 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牧场奶牛集约化养殖-牲畜粪便处理(包括菌剂发酵有机肥、蚯蚓养殖生成有机肥和蘑菇种植3种模式),利用谢尔塔拉农场奶牛集约化养殖、牲畜粪便处理利用、天然草场改良数据和当地畜牧生产经营物料投入数据相结合,建立不同养殖模式下牛奶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从畜牧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牲畜饲养、粪便处理利用和草场修复这整个草原畜牧生产循环过程中每生产1 t标准牛奶(FPCM)的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占用、耗水量和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总体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牧户散养奶牛和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在出售牲畜和牛奶方面产生的毛收益分摊在每头成年母牛上分别为0.89和2.11万元,如扣除经营成本,两种乳牛饲养模式下每头成年母牛产生的净收益分别为0.42万元(牧户散养)和0.41万元(集约化养殖)。此外集约化养殖场每生产1 t FPCM造成的环境影响为:占用草场1.19 hm2、占用耕地0.15 hm2、耗水216.47 t、消耗化石燃料1 944.19 MJ、排放温室气体0.73 t二氧化碳当量(CO2eq)。当地散养牧户生产牛奶除去草场占用面积(3.25 hm2)外,造成的环境影响(占用耕地0.04 hm2、耗水70.70 t、消耗化石燃料892.80 MJ、排放温室气体0.55 t CO2eq)均小于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开展天然打草场改良可显著增加每公顷草地牧草产出(增幅68.57%)和收益(增长10.71%),改良后生产1 t FPCM可降低40.50%的草场占用面积。但改良中施肥和燃料消耗的增加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增加17.70倍)、燃料消耗(增加2.10倍)等环境问题。在牲畜粪便处理利用技术应用方面,集约化养殖场产生的牛粪通过发酵有机肥、蚯蚓处理牛粪和蘑菇种植等处理利用方式,在解决牲畜饲养中粪便污染问题的同时,创造的净收益相当于生产牛奶净收益的5%—12%,整体看带来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少。【结论】 集约化养殖场在提高草原利用效率方面优势明显,在提升饲料能量转化效率、提升牛奶产量和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会增加苜蓿、燕麦等高蛋白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在控制牛奶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天然打草场改良和牲畜粪便处理利用技术在呼伦贝尔当地畜牧产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