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栉孔扇贝换季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振刚 《科学养鱼》2002,(12):24-24
山东省日照市沿海筏式养殖的栉孔扇贝,改传统的“春分秋收”养殖模式为“秋分春收”,即在9月下旬至10下旬,将大规格苗种装入养成笼进行养殖,到翌年4~7月份收获,整个养殖期不经过高温季节。通过几年养殖实践证明,换季养殖,不仅避免了扇贝大量死亡,而且生长良好,经济效益显著。亩产平均壳高6.5厘米扇贝3500千克左右,亩产值达13000元,亩利润3500元。现将栉孔扇贝换季养殖技术简介如下。1.苗种来源及运输栉孔扇贝大规格苗种一部分是在本地外海区深水层养殖的,但大部分是靠从烟台沿海购进的。贝苗运输采用干…  相似文献   

2.
利用海阳海域冬季水温偏高的优势,将北部海区养殖扇贝苗种运回海阳海区暂养,经过6个月的越冬期,有效的提高了栉孔扇贝的苗种规格。本文对栉孔扇贝苗种冬季高效培育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在海阳区暂养期间应注意的养殖场地、养殖器材、苗种运输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换季养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任宗伟 《水产科学》2001,20(1):31-31
1997年以来,日照市东港区浅海筏式养殖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连续3年出现大面积的死亡现象,死亡率高达90%,部分海区甚至绝产.针对这种情况,及时进行了养殖结构和养殖方式的调整,推广栉孔扇贝的换季养殖,就是改变"春放秋收”的传统等殖方式为"秋放春收”,避开夏季高温死亡期和台风期,有效地制止了浅海养殖栉孔扇贝的滑坡现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死亡率约10%,台筏利润约为1 000元(表1).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1997年以来,浅海筏式养殖的主导品种栉孔扇贝连续三年发生了大面积的死亡现象,栉孔扇贝的养殖优势如虾池养殖东方对虾一样跌入低谷。为此,我们渔技人员与广大养殖户一同探讨,采取了多品种混合养殖的模式,确保了浅海筏式养殖的健康发展。现把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1.进行栉孔扇贝的换季养殖改变传统的春放冬收的养殖模式,购买当年培育的较大规格苗种或越冬渡夏的“老头苗”,把分苗时间提前至当年11月份,每层放苗40-50粒,第二年6、7月份收获,扇贝规格可达5-6cm,一般笼产6-8kg。2.进行海湾扇贝养殖搞好海湾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5.
杨彩霞  李赟  王崇明  曲朋  黄倢 《水产学报》2013,37(10):1579-1584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是一种能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DNA病毒,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苗种来源的栉孔扇贝样本携带AVNV的情况,以寻找合理的养殖模式和苗种,降低疾病的发生。以扇贝单一养殖的青岛流清河海区和贝藻间养的荣成桑沟湾海区为采样点,每月(2010年3月—2011年4月)定期采集2个海区野生苗养殖和人工苗养殖的栉孔扇贝样品各10只,共得到扇贝样本480只。取扇贝外套膜组织,提取DNA,采用巢式PCR检测扇贝感染AVNV的情况,并对2个海区2类栉孔扇贝AVNV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2个海区的2类栉孔扇贝体内均检测到AVNV,流清河海区野生苗和人工苗养殖栉孔扇贝AVNV感染率分别为21.1%和18.9%,桑沟湾海区2类扇贝AVNV感染率分别为11.1%和5.6%;2个海区AVNV感染扇贝均集中在7、8月份,其中,流清河海区最高可达80%,桑沟湾海区最高仅40%。研究表明,贝藻间养和选用人工苗能有效减少AVNV对养殖扇贝的感染,是控制养殖扇贝发病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1997、1998两年,山东省和辽宁省沿海养殖的栉孔扇贝发生大规模死亡,许多海区绝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给沿海渔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实际上,早在1997年之前,鲁、辽沿海养殖的栉孔扇贝就不断发生较大面积的死亡,没有发生死亡的海区的栉孔扇贝也出现生长缓慢、规格小、质量低劣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笔者经过总结,探索出一条栉孔扇贝养殖的新路子——“秋放春收”,即改变栉孔扇贝“春放秋收”的传统养殖方式,避开夏季栉孔扇贝死亡高峰期,这种养殖方法经过推广后,有效地遏制了浅海栉孔扇贝养殖滑坡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把其养殖方法介绍如下:一、海区及器材1.海区自然环境条件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大潮升为1.69米,小潮升为1.39米,平均海面1米;潮流,东流流速小,西流流速较大;水深12~15米,盐度变化在28.8~31,pH值在8.1~8.3,透明度在3~6米,底质以泥沙和砾沙为主;浮游生物量平均为178.5万个/米3;水温在0.9~24.3℃。2.养殖海…  相似文献   

8.
贻贝作为我国较早养殖的贝类品种之一,其养殖面积曾一度占据了浅海养殖的主导地位,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栉孔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的兴起,大量繁殖的贻贝又成了浅海筏式养殖的一种负担,养殖单位曾想尽一切办法清除养殖筏架上的贻贝,以防影响其它品种的生长,但又随着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实际情况,贻贝的苗种易附着、生长快、产量高、成本低等优良特点又显现了出来,再一次成为部分地区的主导养殖品种。现将贻贝浅海筏式养殖的方法介绍如下:一、养殖海区及器材1.养殖海区 选择水质清新,水流畅通的外海区。内湾型海区由于存在水流交换差,…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桂珍 《水产学报》2003,27(3):273-277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相似文献   

10.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及子一代的遗传性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20 0 0~ 2 0 0 3年在山东省长岛增殖站进行了以栉孔扇贝为母本与虾夷扇贝为父本 (正交 )、虾夷扇贝为母本与栉孔扇贝为父本 (反交 )、栉孔扇贝自交、虾夷扇贝自交的苗种培育 ,并在同一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水温 15~ 18℃条件下 ,正、反交均可正常受精 ,受精率在 90 %以上 ,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 ;成体的外部形态与母本基本相同 ,是偏向母本类型的异源二倍体 ;正交组在第 2年高水温季节栉孔扇贝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下 ,成活率达 95 % ,生长速度提高 2 3% ,反交组在苗种中间暂养和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比虾夷扇贝提高 16 % ,生长速度未见显著差别 ;正、反交子一代生殖腺发育正常 ,可排放精、卵。试验证明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子一代 ,外部形态虽与栉孔扇贝基本相同 ,但显著提高了栉孔扇贝的生产性能尤其是抗逆能力 ,远缘杂交育种是解决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杂交子一代已经具有生产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bis)是我国贝类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主要有浮筏挂笼养殖、浮筏吊耳养殖、海区底播增殖等养殖方式。汕尾海区华贵栉孔扇贝的自然资源很丰富,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该贝的海区采苗和浮筏养殖。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及石油毒性对栉孔扇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珍贵海珍品之一,主要分布于辽宁和山东沿海。1974年山东长岛县及大连金县的扇贝人工育苗获得成功后,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大水体人工育苗已达到62万个/米^3,自然海区平均采苗量为523个/袋,为大规模开展扇贝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苗种来源。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的生殖周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介绍了栉孔扇贝生殖细胞的发生、生殖腺成熟度和生殖周期的研究结果。作者把栉孔扇贝的卵细胞发生分为卵原细胞期、无卵黄期、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后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把精子的发生过程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和精子期五个阶段。对于栉孔扇贝生殖腺的发育过程,作者根据生殖细胞在滤泡中所占的比例,把它分成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生殖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栉孔扇贝的性腺发育在青岛海区为一年一个周期,但其繁殖高峰则有二次,这表明栉孔扇贝的成熟期和生殖期二者是相互重叠的。此外,作者也观察到了栉孔扇贝的雌雄同体现象。  相似文献   

14.
栉孔扇贝是山东蓬莱市海水养殖主要种类之一。随着栉孔扇贝养殖生产的大发展,全人工育苗已远远满足不了殖养生产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扇贝养殖的发展,而且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于1990—1993年在沿海重点乡、镇养殖区进行半人工采苗试验,并取得了成功。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宜我市海区应用的栉孔扇贝半  相似文献   

15.
山东长岛县海珍品试验场于1974年栉孔扇贝的春季自然采苗取得成功。几年来采得可供养殖的5~20毫米栉孔扇贝苗258万多个,提供了养殖苗种。但舂季也正好是其他附着生物的主要附着期,因而经常遭致稚贝附着困难或附着不牢,影响生长,而且敌害生物严重,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一种球形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02,26(2):180-184
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沿海贝类养殖的重要经济种类 ,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洋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随着近年来病害的不断加剧 ,养殖期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 ,极大地威胁着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国内围绕扇贝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因子及病原学的探讨已引起养殖界各方的高度关注[1-4] 。2 0 0 0年我们对山东省内主要扇贝养殖海区开展了系统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病贝组织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 ,在病害高发期的病贝体内大量发现一种球形病毒样颗粒。在此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完成了该病毒粒子的分离和纯化 ,现将有关结果报…  相似文献   

17.
招远县濒临莱州湾,浅海可养面积10万亩,水质肥沃,饵料生物繁多,适宜发展海水养殖。1984年11月从长岛引进栉孔扇贝苗种,1985年7月从乳山县引进海湾扇贝苗种进行试养,结果栉孔扇贝经11个月养殖,壳高63毫米,亩产3.493公斤;海湾扇贝经4个月养殖,壳高47毫米,亩产2.260公斤。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栉孔扇贝养殖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支柱性产业。自1997年起,连续几年暴发的大规模死亡症,导致了该产业的巨大损失。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栉孔扇贝养殖课题组自2000年起分别从统计病学、病理学、病原学以及环境理化、生物因子等开展了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一种RNA球形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症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以来,浅海筏式养殖的主导品种栉孔扇贝连续3年发生了大面积的死亡现象,栉孔扇贝养殖优势如东方对虾养殖一样跌入低谷,为此,与广大养殖户共同探讨,以效益为中心,采取了多品种混合养殖的模式,确保了浅海筏式养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海湾扇贝原产美国,1982年由青岛海洋研究所张福绥教授引进我国并很快成为我国北部地区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山东等地养殖的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促使这部分养殖能力投向海湾扇贝养殖,使海湾扇贝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对苗种的需求量随之急剧增加。而海湾扇贝的苗种生产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