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者等采用家蚕幼虫形态上最为显著的黑缟斑纹形质,进行X线照射人工引变,获有部分结果,简报如次。 将黑缟斑纹同质性(P~s/P~s)及异质性(P~s/P)个体雄蛹,在发娥前日,照射X线,照射条件为5mA,100KV,焦点距离24Cm,其间复盖1.00m.m.厚的铝滤过板,照射时间137分,剂量7500γ。处理的雄蛹,到发蛾后交配姬蚕(P/P)两个系统。冷藏浸酸催青饲育,壮蚕期观察幼虫斑纹等形态上变化,调查人工引变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在对家蚕品种P33的饲养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幼虫致死型突变体,其幼虫在3龄第2天就表现出体型较正常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的特征,3龄期延长约2 d,4龄起蚕后极少取食,生长发育基本停滞,并于4龄第3~4天陆续死亡。将此突变体命名为4龄幼虫致死突变(lethal mutant in the fourth instar larvae,l-4i)。经遗传分析初步判断该突变体由常染色体上的一个隐性遗传基因控制,为纯合致死。该突变体可以作为解析家蚕生长发育机制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3.
在保存家蚕突变基因资源过程中调查发现:黄血蚕蛾翅在羽化之初呈鲜黄色,白血蚕均不然。通过与白血蚕(非黄翅)和黄血抑制基因(I)进行杂交试验,分析黄翅的遗传规律,结合普查家蚕突变系统蛾翅色性状,证明黄翅性状与幼虫黄脚一样,为黄血基因支配。进而记录了因黄血基因的多效作用在卵、幼虫、茧、成虫各阶段表现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jc油蚕(ojc)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报道的油蚕自然突变体,隐性,基因位于第5染色体,但其基因座未确定。本研究选择家蚕第5染色体上的隐性油蚕突变"金鸡龙油"(kin-shiryu translucent,ok)与jc油蚕进行杂交,结果F1代全部表现油蚕性状,F1自交后观察F2代,也无性状分离,仍然全部为油蚕。这一结果说明jc油蚕与金鸡龙油蚕(ok)是同一个基因座上的突变。同等条件饲养金鸡龙油蚕与jc油蚕,其幼虫期致死率ok油蚕比jc油蚕高。形态观察发现,两油蚕突变的皮肤透明度相当,并且都是高度油蚕。把jc油蚕基因符号修改为okc。本研究还通过杂交实验育成了同一连锁群上的三隐性系pe-wb-okc,是家蚕第5连锁群基因分析的重要标记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5.
多酚氧化酶(PPO)在昆虫的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御中有重要作用。选择菁松、黑缟和大造3个家蚕品种及来自桑园的野桑蚕作供试昆虫,以其担负免疫功能的血淋巴和作为免疫屏障的体壁组织为材料,测定与分析家蚕、野桑蚕幼虫大龄期及化蛹前血淋巴和体壁中的PPO活性变化。3个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菁松、黑缟、大造,体壁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造、黑缟、菁松。野桑蚕幼虫不论是血淋巴还是体壁,其PPO活性均低于家蚕,其中血淋巴的PPO活性显著低于家蚕。家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整个5龄期都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中后期和上蔟期较高。野桑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5龄中期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末期较高。另外发现2个供试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和体壁间的PPO活性变化呈完全相反的情况:菁松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高,体壁中的PPO活性较低;大造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低,而体壁中的PPO活性较高。上述结果提示:家蚕、野桑蚕幼虫的PPO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发育时期和组织特异性,且家蚕的PPO活性高于野桑蚕,家蚕品种间的PPO活性的组织差异性也不尽相同。这些结果为研究家蚕蜕皮变态过程中的体壁形成和先天免疫功能等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家蚕新的体型自然突变型——体节畸形(body segment moster,基因记号mbs),其形态特征与其他遗传性畸形蚕显著不同.幼虫以第8~10体节前后愈合形成畸形为主,不同个体在第2~11体节上一处或多处、2~3个环节或更多个环节发生畸形,在蚕体背面形成程度不同的瘤状突起和愈合痕,并引起体形扭曲、短缩及腹肢缺少或错位、个别有过剩尾角等.本研究系统调查描述了此突变型幼虫、蛹、蛾及胚胎的畸形性状,摄制了相应的形态图片,并调查了历代群体发生畸形蚕的比例,与其他畸形蚕进行了形态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选取两种中国系统黑缟和两种日本系统黑缟,两种中国系统龙角(包括一个褐圆龙角品系),两种日本系统龙角,将四种黑缟和四种龙角互相杂交,制成16种杂交组合,观察F_1代、F_2代黑缟对龙角的抑制作用,发现中国系统的两种黑缟不论同质型还是异质型都不抑制龙角的表现,而日本系统的两种黑缟都抑制龙角的表现,特别是黑缟同质型个体,瘤状突起仪存痕迹,据此,将黑缟分为两种,一种是抑制龙角表现的,基因名为黑缟(Striped),基因记号为P~(?)。另一种是不抑制龙角表现的,定名为蒋氏黑缟(Striped of Jiang),基因记号为P~(?)j。P~j与P~jj在形态上完全一样,并同属P复等位基因群。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褐圆斑基因可减少P~j对龙角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蚕新突变型h斑油基因的连锁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自保存系统中发现的油蚕突变———h斑油 (mottledtranslucentoh)的性状特征为 :幼虫体表遍布不透明的白色斑块 ,大小不一 ,其余部分为低度透明。通过与正常型和各连锁群标志基因系杂交 ,进行遗传分析和连锁检索 ,结果 :h斑油为第 2 0连锁群的隐性突变 ;与霜降油蚕 (oh)的杂交结果确定其基因座位为 (2 0 0 .0 ) ,对霜降油为显性。命名其基因符号为ohm。同时发现ohm 对中国油 (oc)表现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以模板活性染色质进行遗传工程的研究。一定的组织中的染色质仅仅转录一定的基因,这些进行转录的染色质区域就称为模板活性染色质。因此,只要精确地选择一定的组织提取模板活性染色质,就能获得预期的基因。我们从黑缟蚕的早期五龄幼虫的真皮组织中,提取了模板活性染色质,注射到华合蚕的受精卵中,观察到P~s基因的转移并能传递于子代。这种技术使我们能够在不了解基因结构及其mRNA的情况下有选择地转移外源基因,它可能为家蚕的遗传工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家蚕新突变型第二h斑油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自然突变第二h班油 (mottledtranslucenth2 )的形态特征为 :幼虫皮肤中低度透明 ,遍布不透明的白色小斑点。遗传分析结果 :①第二h斑油蚕为隐性基因突变 ;②与橙色卵 (ci)连锁遗传 ,第二h斑油基因属于第 2 0连锁群 ,基因座位 (2 0 - 0 .0 ) ,命定其基因符号为ohm2 ;③确定此座位上 4个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为 :+ >ohm>ohm2 >o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