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中国西南地区印楝种植及其产品开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以来,中国引进印楝属2个种24个种源。本文概述印楝种植及其产品开发的相关研究,分析引种印楝子代的形态特征、物候、生长规律、传花授粉和种子产量等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印楝大多数种源在云南省具热带气候特征的干热河谷地区能正常开花结实和生长。开展了引种印楝的区划,提出了优良种源和优良无性系选择的标准,探讨了印楝农药原料林建造的技术措施降低印楝杀虫剂生产成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印楝的世界地理分布与引种栽培概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印楝在原产地和广泛引种的地区被誉为神奇之树,在热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楝的起源地被认为是印-巴次大陆及和东南亚的干旱地区,约一百年前引种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引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1995年引种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种植面积正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3.
印楝(AzadirachtaindicaA .Juss .)是一种喜温耐旱也较耐贫瘠的多用途树种。主要用来制备无公害生物农药,也可用于医药和保健型日化产品。原产印度、缅甸等地的干热地区。据引种栽培试验,在我国无霜或仅有短时微霜的地方可正常生长和开花结实。出于干热地区生态建设和为制备生物农药提供原料的需求,现在云南造林极端困难的干热河谷地区已大力推广,海南、四川开始种植,广西、广东、福建正试种或拟试种。印楝为新引入树种,国内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栽培的资料极少。由国内资深的印楝引种栽培专家、云南印楝协会会长、中国林业科研究院资源昆…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印楝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实生株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系统聚类和重复力估计,定性、定量分析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云南引种栽培印楝实生株系的种子品质存在广泛变异,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和印楝素A与印楝素B含量比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28% 0.85%、0.04% 0.39%、0.37% 1.15%和1.698.25;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分为3个类型:高含量型(azA ≥ 0.69%、azB ≥ 0.25%、azAB ≥ 0.92%)、低含量型(azA ≤ 0.44%、azB ≤ 0.10%、azAB ≤ 0.51%)和中等含量型(azA=0.68% 0.45%、azB=0.24% 0.11%、azAB=0.91% 0.52%);按此标准将高印楝素AB含量型分为"印楝素AB优异型(azAB ≥ 1.15%)"、"印楝素A优、B劣型"(azA ≥ 0.85%、azB ≤ 0.21%)、"印楝素A劣、B优型"(azA ≤ 0.67%、azB ≥ 0.39%)和"印楝素AB含量高型"(azAB=1.05% 0.92%);反映在重复力上,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A、AB的重复力分别为0.2063、0.3252,都属于"中"重复力性状。"印楝素AB优异型"即具有优异种子品质性状的植株是印楝药用原料林培育的繁殖材料;"印楝素A优、B劣型"和"印楝素A劣、B优型"即种子品质性状优缺点互补的植株是药用印楝品质育种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5.
印楝种子寿命较短,在自然状态下,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生活力逐渐下降,其发芽能力也迅速降低。贮藏3周时,种子发芽率在80%左右,后迅速下降,尤其在第4周至第7周,每周发芽率降低约10%,至第8周时,其发芽率降到20%以下。在播种前采用1%H2SO4浸种15min或65℃温水浸种30min对印楝种子进行浸泡处理,可有效提高印楝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其发芽率可达90%以上。育苗基质以50%大田土(苗圃内本土)+29%腐质土+10%河沙+10%厩肥+1%的复合肥的育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近日,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无公害生物农药――印楝素。制备印楝素的植物印度楝,是一种防治干热地区荒漠化的优良树种,同时也是制备无公害生物农药利用价值最高的植物。在我国,云南省是最适宜种植印度楝的地区,从1995年开始引种,已造林成活1 666.67 hm2。专家认为,这项成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而且通过种植印度楝还将有助于生态环境恶劣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新型无公害生物农药印楝素开发成功  相似文献   

7.
印楝及其开发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属热带常绿乔木,其树形高大优美、生长迅速,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干旱地区树种。印楝全身是宝,且用途广泛,获得了“多用途树种”、“洁净的树”、“二十一世纪的树”、“天然药库”等美称,被认为可能是所有植物中最具希望的树种,并且最终有益于地球上每一个人的树。介绍印楝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叙述印楝在我国的引种现状,论述其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开发现状,提出展望发展印楝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印楝简介印度楝亦称印楝,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是一种喜高温、耐干旱、喜阳光充足、耐土壤贫瘠且生长迅速的热带或亚热带乔木树种。印楝多自然分布于海拔1600m以下的干热地区,适生区年降水量在350~2000mm之间,相对湿度40%~90%,在持续干旱半年以上的地区也能正常生长,在年降雨200mm左右的地方也有自然分布。印楝根系发达,在干旱瘠薄的石质地上也能正常生长,但不耐水淹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变异类型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21.50 cm2,变异系数为51.70%,其次为种子宽与小叶对数,二者变异幅度分别为0.47~0.95 cm和7.00~12.33,变异系数分别为30.34%和30.31%;主成分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小叶基部偏斜程度、小叶叶形、果实长、小叶面积、复叶长度、小叶对数.对印楝属植物和外类群近缘属植物川楝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印楝属植物可以归为2个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印楝、泰楝、变异类型,第二类群只包含菲楝;第一类群又可分为2个小分支,印楝和变异类型聚为1个小分支,而泰楝单独聚为1个小分支.[结论]印楝属植物叶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类型与印楝遗传相似度最大,但是否为印楝的变种或印楝和泰楝的杂交个体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0.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 651、-1 675、-1 750、-1 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相似文献   

11.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 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印楝素含量出现峰值,可将印楝种子的形态表征作为初步估测印楝素含量的指示参数,而种子的成熟期与印楝素含量无关.在印楝原料林良种优良母树筛选中应尽量选择各个种源中生长良好、结实量大、种子饱满且长宽比接近2.39的植株.  相似文献   

12.
<正>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是一种喜温耐旱也较耐贫瘠的多用途树种。主要用来制备无公害生物农药,也可用于医药和保健型日化产品。原产印度、缅句等地的干热地区。据引种栽培试验,在我国无霜或仅有短时微霜的地方可正常生长和开花结实。出于干热地区生态建设和为制备生物农药提供原料的需求,现在云南造林极端困难的干热河谷地区已大力推广,海南、四川开始种植,广西、广东、福建正试种或拟试种。印楝为新引入树  相似文献   

13.
影响印楝素稳定性及其含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楝素的稳定性及其含量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印楝素对光敏感,暴露在光下会逐渐失去活性;室温及低于20℃的贮藏温度有利于印楝素的稳定,而高于室内温度会加速印楝素的降解;印楝素在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室温条件下,在pH值为4~6的酸性水溶液中也稳定,但在碱性和强酸溶液中不稳定;中性有机溶剂对其稳定性有利。微生物的活动会加快印楝素的降解,不同的地理种源和种植土壤对印楝种实中印楝素的含量高低影响很大,在干季所结果实的种子中印楝素含量高于在雨季种植所结果实的种子。而不同组培条件对组培体的印楝素含量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印楝是一种速生和耐旱的多功能树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现已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引种栽培并获成功。印楝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生长迅速、材质优良、萌发力强、根系发达、易繁殖和生物量高等优良性状,且可用于医药、农药、肥料、饲料、燃料、土壤改良、绿化、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等方面,是当前退耕还林中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优良造林树种,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三元505"印楝(Azadirachta indica‘Sanyuan 505’)是从引种印楝的实生林分中,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经表型选择、无性系测定、区域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等育种程序培育的农药型印楝优良无性系品种。优质丰产,嫁接亲和性好,适应性强。适于营建印楝优质农药原料林,生产印楝农药或印楝药肥原体。  相似文献   

16.
"三元515"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Sanyuan 515’)是从引种印楝的实生林分中,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经表型选择、无性系测定、区域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等育种程序培育的农药型印楝优良无性系品种。优质丰产,嫁接亲和性好,适应性强。适于营建印楝优质农药原料林,生产印楝农药或印楝药肥原体。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印楝的生物学特性和神奇的用途 ,分析了会理县发展印楝产业的优势和条件 ,详细总结了印楝的育苗造林和管理技术 ,并对如何发展印楝产业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方法,并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方法]以印楝药用优树和平均木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完全谱系设计建立无性系品比试验,采用重复力估算法在表型水平上对无性系当代种子农药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提出"农药型印楝"的概念和标准,根据该标准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结果]无性系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随优树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无性系内和无性系间都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同一无性系各分株间的印楝素B变异(5.26%37.55%)较印楝素A变异(6.06%15.80%)和印楝素AB变异(2.95%16.14%)大,印楝素B和印楝素AB几乎呈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而印楝素A则既有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又有超母遗传倾向;无性系间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性状具有异质性(P0.01)。无性系印楝素A重复力(0.78)、印楝素B重复力(0.81)和印楝素AB重复力(0.83)均较高,表明无性系间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和一般环境效应造成的,受特殊环境效应影响较小。按农药型印楝标准,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三个无性系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是"农药型印楝亲本"。[结论]重复力估算法适用于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优树种子农药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力强,无性系能保持优树农药品质的优良特性;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还可作为农药型印楝亲本,其余优树无性系不宜选择。  相似文献   

19.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相似文献   

20.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是适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长绿乔木树种,它的果实、种子、种核、枝条、树叶、树皮及树液中都含有活性物质,可防治8目200余种农业、林业、仓储和卫生害虫。文章介绍了印楝素的作用机理,同时在抑制病原菌方面也有相关报道,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