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薇甘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一种被冠以“植物杀手”之称的入侵物种,起源于中、南美洲,属于菊科假泽兰属(Mikania),能够通过与其他物种竞争养分等而使其它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繁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文章系统地对薇甘菊的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薇甘菊未来的防治方法及其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薇甘菊,学名为假泽兰Mikaniacordata(Burm.f)B.L.Robinson;EupatoriumcordatumBurm.f;俗称粪箕藤,属菊科假泽兰属(Mikania.Willd),该属共有60余个种,目前我国仅发现假泽兰一种。一、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薇甘菊是一种攀爬型藤本多年生菊科恶性杂草,繁殖力极强,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既能产生大量的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细小的种子上附有絮毛,可通过气流和风向远距离扩散传播;薇甘菊的生命力极强,根茎即使被切断仅保留1~2个…  相似文献   

3.
宝安区通过开拓创新薇甘菊防治机制,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通过了解宝安区近年来薇甘菊的动态变化、防治成效和防治工作机制创新的情况,总结薇甘菊防治工作的成功经验,找出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和缺点,提议改进方法和措施。通过分析研究,宝安区薇甘菊防治机制的不断创新是薇甘菊防治工作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亿波  许少嫦  黄茂俊  谢伟忠  冯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25-5726,5742
概述了广东省目前薇甘菊发生及防治情况,具体分析了薇甘菊防控的主要措施,并针对薇甘菊除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蕾  吴林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52-15355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现今全球最为关注的恶性杂草之一。其因入侵性极强、生态幅宽和化感作用明显等特征,能够迅速占据生态位,使入侵地的植物无法生存。综述了薇甘菊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入侵假说和防治现状。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已成为中国危害极大的入侵杂草.自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发现,现已在云南6州市相继发现并呈现出不断蔓延的态势.文中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在云南的发生与分布、危害及防治等方面的情况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云南薇甘菊防治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讨论与建议,进一步提出了生物防治的初步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7.
薇甘菊     
唐昆 《湖南农业》2006,(9):15-15
薇甘菊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又名小花假泽兰。  相似文献   

8.
瑞丽市是外来有害杂草薇甘菊危害重灾区,2008年,在市农业局统一组织下,采取组建防控领导机构,建立薇甘菊监测点,广泛发动群众等组织措施,用人工和药剂防除等方法,防除薇甘菊3470.6hm2,在一定范围内遏制薇甘菊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9.
高旭华  陈勇  张海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25-5927,5980
对惠阳区不同生境下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盖度、附近水源、周围植物和防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在沟渠边、果园、田边和荒废地等生境发生严重,盖度范围从10%~90%,有水源的地方发生严重,防治后易复发;惠阳区薇甘菊的发生对当地农业、林业和渔业等都有危害;不同生境应选择人工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治和生态防除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该研究为给薇甘菊的综合防治和入侵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控制外来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H.B.K.)原产中,南美洲,是一种生长,蔓延迅速,危害极大的恶性杂草,近年来已在我国南方地区延扩散成灾。文中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薇甘菊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布,危害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薇甘菊生态控制的途径与策略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李秋玲  张峰  肖辉林 《北京农业》2011,(33):129-130
概述了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并对薇甘菊的防除治理进行了综述,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清除、化学防除和生物防治等方法治理,其中,生物防治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薇甘菊萎蔫病毒(Mikania micrantha wilt virus,MMWV)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探讨了MMWV侵染对薇甘菊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及叶绿素总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MWV感染薇甘菊16d内叶片的SOD活性均比对照组高,其中第16天达最大值,但接种后第24和32天SOD活性分别比对照低了13.28%和25.37%;POD活性在接种后16-32d均显著高于对照.PPO和PAL变化趋势相似,在接种后第8天这两个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高了77.75%和23.58%,而在第32天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4.27%和20.53%.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感病薇甘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值逐步降低;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分别比健康对照减少了32.34%和12.52%,而对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无显著影响.表明MMWV侵染可减低薇甘菊叶片光合作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薇甘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酶解去壁法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属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19,核型公式为2n=38=26m+10sm+2st, 属于不对称核型(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As.K% =61.4%.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薇甘菊消长规律的调查,找出其生长周期的薄弱环节,确定其危害的程度,以选择最佳防控时机展开防治。  相似文献   

15.
替代控制技术是当前具有生态、安全、经济优势的一种防治措施,根据物种相似的生长需要,利用红薯生长优势覆盖薇甘菊生长空间,使其不能正常生长,达到减轻薇甘菊危害及避免迹地薇甘菊残根再生的目的。本文在介绍红薯和薇甘菊生育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栽培技术,以期为薇甘菊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梁河县薇甘菊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有害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在云南省德宏州蔓延成灾,梁河县隶属德宏州,地理位置在德宏边境一线和内地交界处,薇甘菊传人德宏州,梁河县也深受其害,全县发生面积1640hm^2,危害甘蔗、林木、竹子、人工草场、香蕉、橘子、水稻等,并存在扩大发生危害和向省内传播扩散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7.
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在梁河蔓延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传入时间早、气候适宜、生境适合、作物管理粗放、栽种制度适合其扩散、防除不当等,根据其成灾原因,针对发生区域和危害方式,建议选择人工、药剂等适合的防除方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防控。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为薇甘菊的检疫与控制提供依据,本文从国内外分布与重视程度、生物学特性、潜在的危害性、定殖与扩散的可能性、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薇甘菊入侵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薇甘菊作为外来的有害物种,曾多次入侵珠三角地区,其生长及繁殖速度快,会给当地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以防治薇甘菊为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了薇甘菊的危害,其次对广东地区采取的防治机制进行了介绍,最后以为薇甘菊特性为切入点,围绕防治对策展开了讨论,并提出改造植物群落、进行人为干预等建议,推进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综述薇甘菊在国内的命名情况,总结薇甘菊在国内的主要入侵地段,分析了薇甘菊入侵生境的生态限制因子,以此来探讨和预测薇甘菊在国内的研究方向,并提出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生态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