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立岩  吕爽  孙磊 《农技服务》2016,(4):149+148
2014年6月25日至26日,我市海伦、望奎、北林等地出现了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FY-2红外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从能量条件、天气成因等方面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找出预报着眼点,为强对流天气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强对流天气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引发的,具有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局地性和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根据对各种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可以得出各种指示它们是否会出现,以及可能达到的强度的预报指标。本文充分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各类监测资料,在研究酒泉市强对流天气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对流稳定度参数、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利用统计、动力、人工智能等预报方法,综合天气学概念模型、预报经验形成了短时强对流性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先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最后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4.
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产生局地气象灾害的重要原因,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尺度结构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对中小尺度研究、预警和预报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资料、雷达资料及云图资料对青海省黄南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活动规律、天气特征、高空形势、环流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用具体实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方法,充分发挥黄南地区天气雷达的探测功能,保证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及时、准确,为减灾防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海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2):123-127
利用MICAPS资料、葵花卫星资料、天气雷达资料、虹桥机场观测METAR实况观测报文资料、华东空管局AMEFS预报系统、美国NCEP数值预报和江苏省气象局WRF模式等数值预报产品综合分析了上海1次切变线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切变线南侧衍生出的中小尺度系统是导致上海地区2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南海热带低压系统为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提供了动力支持。AMEFS预报模式(ARPS)对上海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以及暴雨落区预报均存在较明显偏差,属于漏报,但是其高空探空产品预报较为贴合实况。NCEP全球模式预报产品,对于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强天气,参考意义不大。WRF模式较好地预报了上海地区此次强天气过程,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6.
利用镇海一般气象站2009—2013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镇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雷暴日的天气图对镇海地区的天气形势作了划分。针对镇海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强雷暴天气形势特征进行着重分析研究,归纳出有利于镇海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天气形势,总结出了不同强对流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和预报指标,供预报员在分析和预报强雷暴天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卫锌  姚薇  吴金凤  李志军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43-144,199
利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17日泰州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做好夏季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方面的经验,为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做好夏季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研究潍坊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特点,减少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为日后的春夏季节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提取可利用的预报指标,提高预报准确率,特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剖面和探空分析,同时结合雷达和卫星云图等短时临近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成因分析,得出此种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特点和类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东北冷涡东移过程中分列出的高空槽。冰雹发生在2日的下午,此时低层升温明显,能量充足。前倾结构的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出现,从而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成因和数值预报检验.[方法]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背景、稳定度及触发机制等方面对2015年8月7日连云港市的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比分析各家数值预报结果.[结果]此次强对流暴雨发生在副高西伸北抬、高空槽东移的大尺度背景下,暴雨发生前大气层结不稳定、边界层辐合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因素;多普勒雷达观测表明,回波强度在50 dBz左右,与边界层辐合线位置对应较好;对比分析各家数值预报结果表明,数值预报对不稳定性降水预报效果较差.[结论]该研究为此类强对流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强对流天气来势猛、历史短、危害严重,而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基于此,总结近些年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业务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业务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天福  刘鹏 《农技服务》2012,(3):359-36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各物理量场资料,对2010年4月30日发生在贵州西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贵州西部发生强对流天气的云团移向特征及各物理量场特征,以期提高贵州西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产品,分析了2020年6月5日克拉玛依市一次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西伯利亚低槽、低层垂直风切变和中层冷空气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的演变发展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相吻合,是能开展强对流天气预测预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春末发生在滁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包括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冰雹,并伴有飑线特征,江淮之间北部对流强度大于南部;满足滁州地区低槽型强对流天气环流特征,高低层系统构成前倾结构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条件,热、动力因子相互配合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触发对流;天气尺度系统移速慢是导致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反复出现的直接原因,且天气尺度的有利背景使得发展的对流系统更具有组织性;地面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区与未来移动趋势有较好的监测与预报反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9,(10):88-90
2019年7月8日午后,辽西地区发生了一次海陆风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借鉴,应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融合资料、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数值预报资料等,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发生在对流层底层到中层均是东北气流环境背景下的一次对流性天气,午后的海陆风是其触发条件,850hPa(百帕)的风速辐合导致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600hPa的分流区抑制对流发展。在预报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资料以及环流背景物理量等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平度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并与数值天气预报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前大气具有良好的水汽条件和垂直速度条件,但是假相当位温和T-ln P显示的不稳定能量条件较差,使本次强对流天气预报难度较大;冷涡发展移动到平度后,迅速构成上冷干、下暖湿的垂直层结,不稳定能量迅速增大,成为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成因,加上半岛地区三面环海的地形条件,平度市又处于冷空气迎风坡,造成了本次强对流天气。在未来预报中可以参考欧洲中心模式的天气系统发展预报,加强冷涡天气预报的综合判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MM5模式资料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并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模式资料,对强风暴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揭示出强风暴云体内部动力场的结构特征,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应用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中北部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东北冷涡影响的背景下,东北冷涡东移南下,冷涡后部强劲西北风急流与地面冷锋前西南风气流带来的高温高湿空气形成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爆发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能量锋区前沿的不稳定区内;多普勒雷达分析表明,线风暴上的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造成了江苏中部雷暴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天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中气旋或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文中通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气象观测站2013~2016年夏季(5-9月)强对流天气个例的天气实况和甘南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别以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针对甘南高原夏季不同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类,4a中全州共计 有379站次雷暴、54站次冰雹、157站次短时强降水,通过不同天气形势背景相似分析法与归纳法得出:甘南高原夏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移动路径和形势特征,分别对不同天气类型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进一步总结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在甘南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711"数字化雷达观测,对128个对流单体、复合体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青海海南州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源地及影响海南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对灾害性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95-10597
利用高空、雷达、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石河子地区2013年8月上旬末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报强对流天气,在关注形势场演变的同时,注重风场切变、辐合辐散、K指数大值区和探空不稳定能量及雷达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