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生是南安市美林街道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常年种植向积850亩,栽培方式一直沿用传统的露地栽培,单产在150-160公斤/亩徘徊,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为了探索花生覆膜栽培的适应性和增产效果,为生产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7-2009年,在美林街道玉叶、福溪和梧山等村进行了以泉花10号、汕油71等品种为主的花生覆膜栽培...  相似文献   

2.
旱地西瓜覆膜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抑草及提高产量、增进品质的效果.覆膜种植比对照可提前成熟上市28 d,田间保苗率提高30%,单株结瓜个数增加0.3个,在产量和单价分别高出24885 kg/hm2和0.06元/kg的情况下,净收入增加4420.5元/hm2.旱地地膜覆盖栽培西瓜种植技术值得在干旱风沙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高生春  高军  李翠莲 《吉林农业》2010,(11):143-143
玉米是确保靖边县粮食安全的一项支柱产业。为了提升玉米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挖掘旱地玉米的增产潜力,增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科学栽培技术模式,在旱地玉米露地、半覆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示范推广了旱地玉米全覆膜双垄沟集成栽培技术。2010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3.3186万亩。平均亩产749.2kg,比半覆膜玉米平均增产幅度达到40%以上,亩增产150kg以上,亩增收300元以上,其集成栽培技术概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铁岭市花生种植品种单一,仍然种植20多年前的老品种白沙1016,该品种退化严重,抗病性下降,产量低,品质差.经过几年的品种筛选、示范、推广,确定花育20作为该市花生主产区主推品种.介绍了花育20品种特征特性和花生大垅双行及大垅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花生覆膜栽培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花生覆膜栽培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开花习性、根系发育、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栽培能提高花生出苗率和单株生产力,抗旱及增产效果极显著;同时覆膜花生花量增多、开花提早,果针入土率高,果大、仁大。与裸地花生相比,覆膜花生出苗早、齐、全、匀,根系发育良好,果针入土结实,花生品质提高,抗旱保墒能力增强,花生覆膜栽培非常适合吉林西部地区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花生覆膜栽培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开花习性、根系发育、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采用覆膜栽培能提高出苗率和单株生产力,抗旱及增产极显著。同时覆膜花生具有花量增多,开花提早,果针入土率高,果大仁大等特点。与裸地花生相比,覆膜花生出苗早、齐、全、匀、壮,根系发育良好,果针入土结实,花生品质提高,抗旱保墒能力增强,花生覆膜栽培非常适合吉林西部地区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花生是主要油料作物,在任丘市常年种植4万亩左右,种植方式主要为零星栽培或与瓜类间作,机械化程度不高。2004年机械化栽培面积0.7万亩,占16.6%,2005年上升到1万亩,占22%,主要是机械播种和覆膜,收获、采摘都以人工为主。依据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机械化栽培不仅省工省时,而且由于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比普通栽培亩平均增产8.7%。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8.
双季花生连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内一年连续种植两季花生的栽培模式.红安县花生科研所于1993年试验成功,1995~1997年湖北省科委连续三年立项支持、由红安县花生科研所主持,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取得了圆满成功,累计推广3218亩,头季花生平均亩产321.5kg,二季花生平均亩产224.6kg,亩产值达1856.74元.该模式于1998年12月通过了湖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近几年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实践证明,双季花生连作栽培是一项高产高效的新的种植模式.填补了湖北省花生两季连作耕作制度的空白.双季花生连作栽培技术精炼,可操作性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现将双季花生连作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滦县农业局技术站、种子公司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本地实际,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2001年推广上茬小麦、下茬覆膜花生的栽培模式,成功解决了后期温度低、影响果实饱满度的问题。2000年在本县马庄子乡后张碑村地块调查,此模式亩(1亩=667平_方米)收小麦425公斤、花生256公斤,比小麦——玉米模式多收112元,增加纯收入82元。2001年推广该种植模式5000亩。具体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0.
韩晓东 《新农业》2007,(7):16-16
新民市大柳屯镇孤树子村农民助理农艺师黄振儒,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花生种植大王,目前承包土地600亩,种植花生450亩。黄振儒种田肯钻研,在实践中探索出花生带壳覆膜栽培新技术。这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具有种植花生的传统习惯,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但是生产上存在良种缺乏、栽培管理粗放和产量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花生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为此,我们所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适合海南省花生生产的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2017,(13)
<正>机械化花生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抗旱增产作用,是解决旱地花生产量低且不稳的突破性技术。凤城市经过多年推广,特别是干旱的季节,土质薄地块花生地膜覆盖技术充分发挥了抗旱增产作用,确保了旱地花生稳产、高产。2016年凤城市共推广地膜覆盖花生7000亩,总产140万公斤,平均亩产200公斤/亩,总增产70万公斤,比未覆盖每亩增产100公斤,增产幅度50%。1技术要点2B H-2型多功能花生覆膜播种机,靠拖拉机悬挂装置拉动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气候年型下江南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适宜性,研究了地膜覆盖和花生生长中后期灌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花生生长前期增温保墒,生育期明显提前,个体生长发育良好,生长后期降温保墒,提高经济性状.地膜覆盖增温保墒的增产率为58.4%,降温保墒的增产率为62.2%.在6月20日后采用灌溉处理,夏季高温干旱明显的2007年,旱地露地和覆膜、稻田露地产量比对照分别高出64.6%,37.2%,50.5%,稻田覆膜因土壤水分过多比对照减产40.2%.因此,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及时灌溉能促进旱地栽培、稻田露地栽培花生生长和增产.降水过多会道导致稻田覆膜栽培花生减产,如果气象部门预报夏季降水偏多以连阴雨天气为主,应及时除去稻田地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积极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目前,年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1000hm2左右.由于受地理和气候影响,全县有冷浸田、烂泥田2000hm2以上,这类田再生稻单产比其他稻田低20~30%.对此,我们借鉴安徽等省水稻地膜栽培技术经验,对山区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生产开展大田覆膜湿润栽培试验、示范,取得良好增产效果.据试验、生产调查:冷浸田、烂泥田再生稻覆膜栽培比常规栽培头季增产8.8~17.1%,再生季增产24.2~27.7%,两季增产13.7~21.2%.该项技术推广,使全县再生稻平均单产840.0kg/亩,示范方平均单产908.0kg/亩.  相似文献   

15.
<正> 滦县农业局种子公司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本地实际,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2002年推广上茬小麦、下荐覆膜花生的栽培模式,成功解决了后期温度低,影响果实饱满度的问题。推广面积达5000亩。此模式亩收小麦425公斤、花生256公斤,比小麦——玉米多收入112元/亩,增加纯收入82元/亩。具体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16.
覆膜栽培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红霞 《农技服务》2010,27(4):449-450
为了研究覆膜栽培对花生产量的影响,通过花生覆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提高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控制杂草,提前生育进程。其花生实际产量达3099kg/hm2,比传统栽培的增产873kg/hm2,增产率达39%,增加纯收入6674元/hm2。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前,花生单产仅130kg左右,1997年开始,我们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单产明显提高.1997~2000年,在张甸、大泗、蒋垛等乡镇示范、试验种植500亩最高单产达342kg,比原来平均亩产增163%,亩增产值636元.栽培主要抓好六个坚持.  相似文献   

18.
对大田花生分别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方式对花生蛴螬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耕作方式下,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花生蛴螬量最多,以翻耕秸秆还田处理蛴螬数量最少,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花生产量最高,达到3 462.52 kg/hm2;春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每株平均果数最高,夏花生覆膜种植后花生受害株率和受害果率最低,夏花生蛴螬发生量较少,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19.
滦县农业局技术站、种子公司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本地实际,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2001年推广上茬小麦、下茬覆膜花生的栽培模式,成功解决了后期温度低、影响果实饱满度的问题.2000年在本县马庄子乡后张碑村地块调查,此模式亩(1亩=667平方米)收小麦425公斤、花生256公斤,比小麦--玉米模式多收112元,增加纯收入82元.2001年推广该种植模式5000亩.具体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20.
<正> 昌黎县是河北省花生主要生产县之一,常年播种10万亩以上,历史最大播种面积超过20万亩。由于全县花生集中在沙地,连年重茬,不仅地力下降,而且花生线虫病等为害严重,再加上早春干旱,历年不能适时播种,致使花生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不高,种植面积逐年缩小。为扭转这种局面,全县从1985年开始改革种植样式,进行小麦、花生、夏播大豆立体种植,使花生亩产达到189公斤。经几年的示范推广,已被广大群众认识,1990年全县推广1万亩,小麦亩产225—300公斤,花生亩产142—230公斤。麦茬豆亩产60—100公斤。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经济效益立体种植改善了花生的生态环境,提高厂单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