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大麦籽粒大小的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以185份大麦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7个试验环境下籽粒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及千粒重等性状,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环境下二棱大麦粒长、粒宽及千粒重均值均大于六棱大麦,籽粒长宽比均值均小于六棱大麦;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千粒重、粒长、粒宽及籽粒长宽比在品种(系)间及环境间差异均极显著,且品种(系)与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籽粒大小在环境间差异程度因性状而异,其中以千粒重的差异程度最大。依据10级分类分布频次法则,千粒重和粒宽分布比较集中,六棱大麦集中分布在3、4等级,二棱大麦集中分布在7、8等级;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布比较分散,六棱大麦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别分布在1~10等级和2~10等级范围内,二棱大麦粒长和长宽比分别集中分布在4~8等级和2~7等级范围内。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及粒长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与粒宽及千粒重与籽粒长宽比的相关性因棱型不同而异。二棱大麦千粒重的稳定性小于六棱大麦,而粒长和籽粒长宽比的稳定性恰好相反,粒宽的稳定性与棱型无关;皮大麦千粒重稳定性小于裸大麦,其余籽粒大小性状的稳定性与皮裸无关。通过熵权法TOPSIS对大麦籽粒大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籽粒饱满且稳定的品种川52209,其可作为大麦籽粒性状改良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种(系)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美国引进的优质啤酒春大麦品系ABI 18-152为母本、江苏主推冬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父本配制的杂种F1、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长、粒宽、粒长宽比10个农艺性状,对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分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主穗粒数和粒宽在亲本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8个性状在亲本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杂种F1的10个性状大多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负向高亲优势,优势大小在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类性状和单株产量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58.65%);籽粒粒型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变异系数在5%左右,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4.52%)。降低单株株高,对影响单株产量的性状加强选择,可实现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棱型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千粒重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对98份二棱大麦和89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不同试点的千粒重、粒长、粒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二棱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普遍高于六棱大麦,不同棱型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在基因型间及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过聚类分析,依据千粒重将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聚为高、中、低粒重3类。随着千粒重的减小,二棱大麦千粒重与粒长之间由显著正相关变为不显著负相关,六棱大麦则由不显著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各类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与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千粒重与粒长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4.
两种穗型粳稻穗内粒间直链淀粉含量变异与粒位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6个直穗型和4个弯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者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的穗内粒间直链淀粉含量变异及其频数分布、粒位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穗型虽然与品种间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低无直接关系,但对其穗内不同籽粒间的直链淀粉含量差异存在着较大的影响;直穗型粳稻品种单一稻穗内直链淀粉含量的粒间差异明显大于弯穗型品种,其直链淀粉含量的粒间变异系数与离散程度均高于后者;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直链淀粉含量变化与其相应的粒位有关,两种穗型粳稻品种均表现为穗顶部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高、穗基部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低这一基本趋势。但与弯穗型粳稻品种相比,直穗型粳稻品种大量低直链淀粉含量籽粒产生的部位是在其稻穗的中部,而不仅仅局限在稻穗基部的3个枝梗上。  相似文献   

5.
二棱大麦穗轴每节片上仅中间小穗结实,侧小穗发育不完全,均不结实,穗扁平,籽粒大小比较一致,粒大饱满,是酿造啤酒的好原料。据观察二棱大麦在品种间和穗上不同部位问籽粒性状仍有明显差异,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麦芽品质。为进一步明确这种差异的程度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培育理想的啤酒大麦品种提供依据,我们对二棱大麦穗粒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一、材料与方法参试品种有省农科院稻麦所和莆田市农科所提供的二棱大麦品种(系)福引1号、莆辐大麦、莆大麦2号、莆大麦4号、82-3005、82-5006、82-5015、82-5017、82-5018、82-5019和早熟3号(对照)等11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用5个两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成40个杂交组合,对其5个产量性状和10个品质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两个集团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关系密切的性状有每穗实粒数、有效穗、单株产量、精米长和长宽比。说明在各品质性状中,除粒形外,其它性状均可与产量同时改进,高产与优质可以协调。此外,在蒸煮品质性状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中,精米长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垩白粒率间存在着一定的负效应。说明增加精米长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水稻食味和其他品质性状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黑龙江省1999~2007年水稻区域试验参试材料为试材,统一取样测定了食味品质和13项常用品质性状,分析了食味品质和其他品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总体看食味值在80分左右,年份间变化不大;糙米率和整精米率有所降低,精米率变化不大;粒长变化不大而粒宽降低,因此长宽比增大;垩白性状明显改善,2002年以后各年平均值均达到一级优质粳稻标准;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变化不大,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食味值与碾磨品质、粒宽、垩白性状和蛋白质含量有负相关的趋势,而与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有正相关的趋势,但是年份间差异很大;提高籽粒长宽比有利于改善外观品质,但是对碾磨品质有负面影响,年份间也有较大差异。北方粳稻将直链淀粉含量控制在17%以下,蛋白质含量降低到7%以下,可能比较容易获得较好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8.
稻米食味品质与植株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农艺性状与稻米食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颈弯曲度、株高、穗长、总粒数、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单株生产力、着粒密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除穗颈弯曲度外)呈正相关,与胶稠度呈负相关,剑叶长与直链淀粉和糊化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改良大麦籽粒性状,依据棱型、皮裸及选育水平对125份大麦材料按3种不同分类方式进行分组,比较了组别间的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的差异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粒重与棱型相关,与皮、裸无相关性,二棱大麦粒重(46.89mg)显著高于六棱大麦(35.71mg)。就籽粒长而言,皮大麦长于裸大麦,二棱大麦长于六棱大麦,以野生大麦最长,为13.19mm;人工驯化和品种选育使大麦粒长有所变短。二棱大麦的粒宽(3.55mm)显著大于六棱大麦(3.26mm);粒宽在皮、裸大麦间无显著差异。粒厚变异与粒宽类似,野生大麦的粒厚最小(1.69mm)。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粒重主要由粒宽、粒厚决定,且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海拔地区对大麦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4个不同海拔地区进行7个品种大麦试验,研究海拔高度对大麦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大麦生育期延长,株高增高;在试验海拔范围内大麦产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海拔地区间大麦穗数和穗粒数差异不显著;生育期和株高对海拔差异反应敏感,千粒质量对海拔差异不敏感;各性状指标在品种间表现出相对稳定性。在品质性状方面,大麦籽粒的发芽率、筛选率、蛋白质含量、麦芽浸出物、库尔巴哈值均呈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且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籽粒淀粉含量和可溶性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热带作物学报》近年的引文研究现状,以2008~2012年出版的54期《热带作物学报》为统计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载文、作者和引文情况等3个方面的多项指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5年载文共1 805篇,涉及作者1 703位,分布于146个工作单位,合著率为98.78%,篇均引文18.23条,平均普赖斯指数为32.75%,说明该刊作者合作意识和引用文献的意识较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热带作物学报》的参考价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2005年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7个组合的小区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川单13,高产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子粒深度、穗行数和出籽率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株高、穗位高和出籽率,其中穗长和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高产组合间各性状变异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玉米突破性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穗行数、子粒深度、行粒数和出籽率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穗长上。  相似文献   

13.
水稻生育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在计算机上对不同品种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指标独立变量作简单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并按对产量相对重要性较大的四个生育性状指标划分水稻品种的生育类型;同时,对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指标非独立变量作偏相关和偏回归分析,得出产量依穗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回归模型,并找出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37个龙眼品种果实成熟时假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不同龙眼品种的糖组分特点与差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糖组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37个龙眼品种进行分类。结果显示,37个龙眼品种果实假种皮在成熟时期TSS含量在16.84%~27.34%之间,假种皮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蔗糖含量明显高于含量相当的葡萄糖和果糖。相关性分析表明,龙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甜度和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甜度和总糖含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不同品种龙眼果实假种皮中蔗糖/己糖的比例可将37个龙眼品种分为蔗糖积累型、中间类型和己糖积累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薏苡农艺性状变异特征,探索决定薏苡单株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为优选薏苡高产品种提供参考,以贵薏1号、兴仁小白壳和云南师宗小黑壳为研究对象,在成熟期对薏苡株高、分枝数、各节位分枝粒数等2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考察,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薏苡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明确薏苡单株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个体生长发育角度出发,分析了甜菜根重、蔗糖含量与各生育阶段的冠层因子间的关系。在筛选出的影响根重、含糖较大的因子中,亩产2.5t时的冠层主要性状指标为:幼苗期叶丛高度为21.4~23.1cm,最大叶片叶面积为121.5~137.8cm~2;叶丛快速生长期的鲜叶数为16.3~17.8片,最大叶片叶面积为389.3~446.4cm~2;块根糖分增长期的鲜叶数为18.4~20.3片,最大叶片的叶面积为254.5~290.6cm~2;糖分积累期的鲜叶数为17.7~19.8片,叶丛高为44.2~48.4cm。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extend the use of the Rapid Visco Analyser (RVA) as an analytical tool in barley breeding programs,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rley flour pasting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malting quality. Traditionally, the RVA is used to provide discrete values related with the pa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under analysis. Although this approach is very useful, considering the rich data generated by RVA analysis, this can result in the loss of information about starch pasting characteristics, reduc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RVA as an analytical tool.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using multivariate data methods (MVA) and derivatives to the profile generated by the RVA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to further study starch pasting characteristics to select materials in barley breeding programs or other food applications. The use of MVA techniques such 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regression together with the use of derivatives (e.g. first and second derivatives) allows bett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VA profile, resulting in mor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pasting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  相似文献   

18.
乌龙茶品质评定与产品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闽南、闽北和广东乌龙茶为样本,进行了基于化学成分、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的茶样品质评定和产品判别模型研究。应用因子分析得出累积变异量为85.041%的7个公共因子,再以公共因子为自变量,采用同步判别分析法对茶样进行产地、品种和级别鉴别,建立判别函数;交叉验证和回代样本验证结果显示,产地和品种的判别模型正确区别度较高,产地的回代和交叉验证总正判率分别为97.6%和94.0%,品种的为86.9%和75.0%。并确立7个乌龙茶品质因子得分函数和1个综合评价函数,得到判别效果良好的产地判别函数3条、品种判别函数6条。  相似文献   

19.
花生品种(系)生物学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PSS统计软件,研究了不同花生品种(系)在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分别对10个花生品种(系)的16项生物学性状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按照方差累计贡献率85%提取了4个主成分,通过计算各品种(系)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值,把10个品种(系)按生态区分别划分为3类:综合性状优良品种(系)、综合性状中等品种(系)和综合性状较差品种(系),并采用最长距离法进行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的主成分分析合并因子不同,综合得分值及排序有较大差异,聚类结果也有所不同。不同花生品种(系)生态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在所有供试花生品种(系)中,冀9814的综合性状较好,产量水平较高,表现也最稳定。  相似文献   

20.
搜集整理了《茶叶科学》自创刊以来的全部文献,并从文献计量、关键词统计及引文分析等角度全方位讨论了该刊和论文作者及所属机构等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