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正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种子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于2016年8月18日在合肥市成立。联盟依托于安徽省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院士团队、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团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李仕贵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跃进研究员团  相似文献   

2.
《分子植物育种》2004,2(5):659-659
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联合会(简称IAPTC&B)首届大会于1963年在美国召开。从1970年开始,以后每4年召开一次,先后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召开。2002年6月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第10届大会上,大会委员会接受了中国的申请同意中国主办第11届大会,并在2002-2006的4年时间里将此大会总部设在中国。同时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荣幸地被推选为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薛勇彪教授分别被推选为大会的秘书长,杂志In Vitro Plant的副主编。此联合会现有会员2500多个,分布于…  相似文献   

3.
《分子植物育种》2006,4(3):344-344
第十一届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大会(简称 IAPTC&B)定于 2006 年 8 月 13-18 日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大会秘书长:李家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组委会主席:薛勇彪(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所长),大会财经委员会主席:朱祯(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副局长)。本届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功能基因组学、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化、植物代谢工程、作物抗性的分子调控与信号传导、作物品种改良与分子育种、植物生物技术与生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与生物安全,生物技术相关的产品及技术转让等。IAPTC&B 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相似文献   

4.
《种业导刊》2013,(7):39-39
湖北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项目“打造国家种业中心”成果研讨暨评审会在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中国种业集团副总经理田冰川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5.
《分子植物育种》2007,5(4):539-539
为了促进我国从事植物遗传、植物基因功能基因组学以及育种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研讨相关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定于2007年10月12—14日在浙江省金华市举办“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研讨会2007”。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国内植物学领域知名专家做特邀报告(名单附后)。热诚欢迎国内外同行参加研讨会并提交摘要。  相似文献   

6.
第一届“全国水稻突变体、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讨会于2005年3月31日在我国著名的南繁育种基地三亚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遗传学会、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和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海南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协办,研讨会围绕水稻突变体、基因组进化以及生物技术育种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同时考察了中国水稻研究所海南陵水南繁基地、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嘉兴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南繁基地等单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提前到会…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26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对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了论证。专家组成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刘大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施蕴渝教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杨亚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陈晓亚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浙江大学梁月荣教授,教育部科技司雷忠良处长,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处王颖超处长。专家组组长刘大钧院士主持了论证会。与会专家听取了实验室…  相似文献   

8.
如何克服籼稻和粳稻杂种育性下降、结实率很低问题,是水稻育种家们几十年来一直探索的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并成功分离克隆一个控制水稻籼粳杂种育性和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命名为S5。该研究成果在水稻品种改良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如何克服籼稻和粳稻杂种育性下降、结实率很低问题是水稻育种家们几十年来苦苦求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带领的研究团队最近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并成功分离克隆控制水稻籼粳杂种育性和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命名为S5。该研究成果在水稻品种改良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我国多个科研团队合作发现基因Ef-cd,可将水稻成熟期提早7至20天,无产量损失且可不同程度增产。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我国杂交水稻"高产不早熟、早熟不高产"是重大难题。袁隆平院士团队和谢华安院士团队培育出一批早熟高产水稻新品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和四川农业大学邓晓建研究组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0月10日~11日,由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作物学会承办的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 (市,自治区 ),以及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中央所属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盖钧镒教授、安徽省农科院院长杨剑波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华建高级农艺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  相似文献   

12.
《作物育种信息》2006,(10):19-20
今年是世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批准20周年,商业化应用1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9月20日在此间表示,未来10年,中国转基因生物的强劲增长势头还将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国化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企业和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等单位的70余位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张德清所长到会祝贺。在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朱守非主持下,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华东师范  相似文献   

14.
《种子世界》2009,(3):41-41
湖北省政府决定,将200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张启发,这是湖北省最高科技奖项。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4月22日,在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前的全席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生科院院长张启发面对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上千名专家学者作了题为"作物育种的绿色目标与绿色技术"的英文演讲。张启发结合"绿色超级稻"的自身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作了详细介绍。据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历史发展趋势与可预测的将来的相关数据来看,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农作物产量会逐步增加,全球  相似文献   

16.
《分子植物育种》2006,4(2):204-204
第十一届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大会(简称IAPTC&B)定于2006年8月13-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大会秘书长:李家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组委会主席:薛勇彪(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所长),大会财经委员会主席:朱祯(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副局长)。  相似文献   

17.
《分子植物育种》2006,4(3):438-438,448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速我国分子育种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应用基因与组学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农学会及中国农学会应用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分会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1大会主题本次会议将以“应用基因组学与植物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18.
《种业导刊》2009,(1):43-43
“基本不打农药,显著少施化肥,减少灌溉,使水稻生产实现高产高效,生态文明。”12月23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湖北省绿色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该工程中心主任张启发教授向记者介绍了绿色超级稻培育的战略设想。他认为,继矮化育种、杂交稻之后,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正呼之欲出,而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和应用将有效缓解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物学报》2007,33(10):1719-1719
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理化诱变技术在植物遗传变异创制、新品种培育和遗传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适逢突变技术应用于植物遗传改良80周年之际,由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FAO/IAEA)联合署主办的“国际植物诱发突变大会”将于2008年8月12日至15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举行。这将是自1969年第一届国际植物诱发突变大会召开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自1995年第七届国际植物诱发突变大会以来,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空前发展为诱发突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诱发突变的基础研究以及在基于基因组学的农作物重要性状基因发掘和作物新性状塑造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本次大会将成为世界植物突变及相关领域研究者与决策者展示新成果、交流新经验和探讨未来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平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各有关单位、专家及理事:在国家“十五”计划即将结束、“十一五”计划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有必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取得经验,找出不足,为今后争取项目和课题论证提供依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共同主办的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定于2004年12月26~28日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会议将邀请有关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做大会主题发言,并以分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一、学术交流主题:1 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保护生物学研究;2 植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研究;3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