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农业生产规模化背景下,经过3年摸索出"中稻+再生稻"生产模式,总结出中稻+再生稻全程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包括优选品种、机械化集中育秧、适龄机插、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再生稻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解决中稻规模化生产产能低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修水山区发展中稻+再生稻是在考虑种植双季稻时光温不足和一季稻光温有余,而充分利用山区光温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推广的一种水稻耕作方式。2008年以来,通过选择适宜品种+软盘保温育秧+精准抛秧+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重施芽肥+适留稻桩+加强再生稻管理+机械收获等技术路线,突破亩目标产量800 kg。效益分析表明,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每亩收入达到982元,比种植一季稻亩增收435元,比种植双季稻亩增收202元。实现了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适合"中稻+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在头季中稻生长前期按一季中稻生产方法进行田间管理,齐穗后15天左右施一次促芽肥。当谷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且有70%的稻株倒二、三节芽伸长到2~3cm时,抢时收割头季,采取人工收割,留桩高度30cm,脱粒机不下田,尽量保护稻桩,收割后3~5天施肥一次。测得WZ-8再生稻产量为407.8 kg/667m2,"中稻+再生稻"产量为1 186.9 kg/667m2,均为参试组合最高;其次是WZ-4,中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分别在600 kg/667m2和300 kg/667m2以上,总产为986.0 kg/667m2。结果表明:WZ-8的中稻、再生稻和"中稻+再生稻"产量均为最高,具有较大的"中稻+再生稻"生产潜力;其次是wz-4,也可作为本区域的"中稻+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稻再生特性在适宜区域发展再生稻是我国有效增加粮食产量的新技术途径。北纬320区域属于一季中稻生产温度光照资源有余,双季稻(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生产温光资源不足的自然生态区域。也是我国再生稻生产北端临界区域。本文初步报道了适宜在北纬320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早熟中稻+再生稻)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头季稻单产700kg/667㎡左右,再生稻单产200kg/667㎡以上,“一种两收”合计单产约900 kg/667㎡。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准两优608水稻的特征特性,并从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时抛栽、间歇灌溉、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总结了该品种作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并探索其产量形成特征,为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个适宜长江上游地区的中熟和中迟熟优质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中稻机械化湿润直播蓄留再生稻,通过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对参试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水稻品种间的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显著(P< 0.05,下同),在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条件下,全生育期为201~217 d,再生力为0.75~1.36,抗折力为0.89~1.57 kg,中稻产量为6.29~9.90 t/ha,再生稻产量为2.84~4.71 t/ha,两季产量为9.81~12.80 t/ha。以产量为分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的15个水稻品种分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中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低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低产再生稻中产等5个类型。筛选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水稻品种川优5213、川优8213、西优32、川康优637、旌22优占、B优2928和川绿优青粘等7个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水稻品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稻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稻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粒数和再生稻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两季产量与中稻产量和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川优5213等7个水稻品种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可作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及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四川省泸县的稻田种植模式以“早稻+晚稻”为主,随着现代杂交中稻和再生稻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稻田种植模式自然转变为“杂交中稻+再生稻”“杂交中稻+再生稻+小春作物”“水稻+油菜”等。因地制宜发展水稻油菜轮作是种植者提高对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重要方法,也是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油菜植株和稻草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由于实行了水旱轮作,可减少水稻油菜病虫害发生,增强水稻油菜抗性,减少农药施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在冷浸田中采用中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可克服其缺点,提高种稻效益.着眼于传统再生稻种植方式的改造,阐述了冷浸田少免耕畦栽中稻一再生稻"十改"新技术,就是从种好中稻入手,采用少免耕畦作栽培,配之以高产高再生的杂交组合、旱育小苗早插、稀植、少本、宽行窄株、重施促芽肥和壮苗肥、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适留高桩、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料等.  相似文献   

9.
栽插密度对优质杂交稻天优华占中稻-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天优华占在荣县的适宜栽播密度,我们釆用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栽播密度对天优华占中稻和再生稻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在荣县的适宜栽播密度为18.0万~27.0万/hm2,在生产上应用一般中稻+再生稻单产超过12.0 t/hm2,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是指通过种植再生力强,中稻+再生稻两季丰产稳产性好的优质杂交稻品种,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并利用中稻收获后的稻桩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抽穗成熟收获再生稻,获得年产两季,一种两收的高产高效稻作技术。本文主要从品种选择,大田翻耕,清除杂草,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溉、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调查分析实际增产效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就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今后稻米的高产、稳产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遭遇洪灾后可以蓄留一般再生稻和洪水再生稻,但应怎样确定适宜田块和应当采取哪些技术措施来提高产量,减少损失呢?现根据我县遭遇2007年"7.09"洪灾后,我局开展的一系列杂交中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遭遇洪灾后蓄留一般再生稻和洪水再生稻的相关试验和示范结果,就蓄留两种再生稻需要注意的技术环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2.
Z优272既有中稻早播、早栽、早熟、高产的特点,又有中稻低位分蘖、早发多发苗成穗的特性,2008年以来在泸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并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47万 hm2,蓄留再生稻3.06万 hm2;中稻+再生稻产量达14.656~16.308 t/hm2。  相似文献   

13.
Z优272既有中稻早播、早栽、早熟、高产的特点,又有中稻低位分蘖、早发多发苗成穗的特性,2008年以来在泸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并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47万hm2,蓄留再生稻3.06万hm2;中稻+再生稻产量达14.656~16.308 t/hm2。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区对再生稻的生产已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耕作模式。以四川富顺地区为例,在其大力实行中稻+再生稻耕作模式下,不断为农民水稻种植带来了经济效益。文章对四川再生稻在中稻+再生稻耕作模式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解决当前再生稻生产技术上难题做出对策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赣北是水稻双季稻和单季稻的混作区。"超级中稻+再生稻"是提高耕地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对机耕、机插、机管、机割的全程机械化技术问题作了较全面的探讨,继而对"超级稻+再生稻"规范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生产参考,促进再生稻生产的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南昌市新建区中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的示范概况,总结了该模式下中稻、再生稻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推广再生稻,南平市延平区选择5个品种作中稻—再生稻品种筒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该区推广种植的再生稻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福鼎市再生稻主要种植技术包括选用优良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确定适宜留桩高度及加强病虫害防治。不良气候条件、病虫为害及施肥失误易严重影响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介绍了再生稻生产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7月2日,全省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田间管理观摩活动在泸县召开。当前正是全省大面积水稻生产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川南再生稻区谋划再生稻生产的重要时期,抓好水稻中后期管理既是落实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的工作要求,也是我们农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活动观摩了泸县云龙镇优质中稻'底肥一道清'高效施肥技术示范基地、云锦镇优质中稻+再生稻绿色提质高效  相似文献   

20.
<正>本报讯重庆市通过连续5年的科技攻关,集成了优质中稻-再生稻亩产1000公斤生产技术规范,形成了重庆市地方标准《优质再生稻生产技术规范》,涌现了一批优质中稻+再生稻千亩片、百亩片平均亩产1100—1200公斤的高产高效典范,实现了优质中稻-再生稻规模生产高产高效目标。带动了全市再生稻蓄留成功率、单产水平、品质和生产效益提升,推进了稻米供给侧结构调整。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