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后小议     
《中国花卉盆景》一九八六年十二期刊出《漫话淄博文石》一文,在介绍文石命名与发展时,与历史和现实均不相符。文石一名,早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已经出现,指有纹彩或很精美的石头,是我国园林建筑的专门用石,大者丈余,小者如拳。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这一园林专著中,就多次作了记述。用于盆景的,仅是文石中小型的一类,故又称为景石。说文石是“一九八  相似文献   

2.
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e)豆科,乔木,是我国珍贵树种之一。我用黄檀作盆景材料,体会它的特色有“三强”: 一、造型物象性强,黄檀树桩尤在地茎部分弯曲异常,仔细推敲,具有一定动物的好形态,只要稍加修剪,就能展现某一物象的体态美和神奇美。在我的黄檀盆景中,有件典型的作品《回头鹿》(见图),确有“回头笑盈盈”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桃树在中国是一种随处可见,极为普通的果树。它的花娇艳、美丽,它的果鲜美、可口。 桃在我国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桃的诗句。最有名的一句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是说桃树啊长得多么茂盛,桃花啊开得多么鲜亮。 桃又分为食用桃和观赏桃。在一些文献中记载,在唐代就已经有很多种观赏桃的品种了,比如绛桃、绯桃、碧桃、百叶桃、人面桃,等等。 北宋时的《洛阳花木记》中记载有30个桃花品种。 到了明、清两代,种植桃树就更加广泛,这从明代小说《西游记》里  相似文献   

4.
拙文《略谈山水盆景的布局》(1986年2期)发表后,陆云龙同志对其中“石块要多块搭配方符合实际情况”这观点有异议。我还想提出两点来讨论。第一,“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并非如陆同志所说的仅象“高脚馒头”。游过漓江的人都知道:漓江两岸的山峰是翠屏叠嶂层次深远,山根不但有坡而且突石垒垒,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桂林山水”。如果漓江两岸只有一个“高脚馒头”,且连一块多余的石头也不  相似文献   

5.
生石花是世界著名的多年生小型多肉植物。它形如彩石,色如琥珀,色彩缤纷,娇小玲珑,享有“生命宝石”之美称,深受国内外花卉爱好者的青睐,在首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曾荣获优质展品奖。生石花,又称石头花、象蹄、元宝、女仙等,是番杏科植物。群生株,其肥厚的变态叶就象一块块圆柱形的彩石,对生于植株上,有“鞍”、“球”、“足袋”等形状,叶顶部花纹形如树枝,色彩美丽。每个品种都独具特色,令人叹绝。盛花期10—11月。花自植株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造就了石头,又加鬼斧神工,于是,形形色色的奇石、巧石、雅石、丑石走上了书柜案头,成为人们赏玩珍藏的宠物。古人论石有“漏、透、瘦”之说,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形。而就“形”论,还应该包括“皱”。一块石头,皴皱遍体也是一种韵致。诸如“色”、“质”更不待言。唯有一个“理”字,似乎谈论较少。我们欣赏雨花石,除了它的质地色彩,还在它的纹理,那云霓飞瀑般的种种图形,往往令人称绝。  相似文献   

7.
“天竺葵”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熟悉,我国人又称它“洋绣球”。原产非洲南部,在我国各地早有种植。但植株高高的,花朵小小的,叶子臭臭的……故又被称为“臭绣球”,已不大受人喜爱。可彩页中刊发的这一组天竺葵,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就象一个经过“十八变”的小姑娘,让人认不出了。  相似文献   

8.
我从过去采挖的根料中,一个偶然的发现,创作了这件作品《追求》(见上图)。偶然的发现是灵感的推动。以前这件根料也不知在我的手中观察过多少次。但每次苦思冥想之后,又放回到了原处。一天,我又拿起这件根料,观察了很久,仍没有发现理想的型体。就在我准备把它放回原处时,透过阳光  相似文献   

9.
冯蜂鸣《赤楠盆景观后感》(本刊95·5期)中的看法,值得商榷。找想从两方面来谈。一、“恐龙衔树”能成立否? 把并不象恐龙的东西说成恐龙,这是很不实在的。恐龙是中生代(地质年代)繁衍的爬行类动物,种类很多。人们对其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庞大”二字。“赤楠”的根形有一丝儿庞大感么?如果一定要把它说成“象形式”的话,“象”乌龟倒差不多:正前方略向右弯的根活脱是爬行中的乌龟腿,短得快没有了的一截树干也活如强直的龟头。话说回来:就算是恐龙吧,按冯文强调的“树的比例协调”逻辑来看。那树的宽度(“恐龙”二倍)又该是多少呢?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植棉历史的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棉国家之一。尽管棉花是否原产我国目前尚有争论,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尚书·禹贡》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据说“岛夷”是指我国沿海与海南岛一带,“卉服”和“织贝”指的就是棉纺织品。据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报导在福建崇安县武夷山发掘白岩洞崖间墓时发现一块棉布织品,据鉴定为三千三百年前相当于商代的遗物,为“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棉布实物标本。这说明公元前三世纪时在我国南方早就有了棉花的种植。嗣后,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答布皮革千石”的记载。“答  相似文献   

11.
读了冯蜂鸣先生的鉴赏文章后颇有异议。觉得冯先生并不是按盆艺最基本的标准,对作品进行恰如其分的件介.而是在作牵强附会的演义解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冯文说“这是一件难得的象形式盆艺作品”。象形式盆景,顾名思义,虽不能说根、干、枝冠的整体造型具象得栩栩如生,但一般也无须解释,一看便懂。触景生情.更回味无穷。如:杨吉章的《凤舞》、庄灿光的《鹿鸣》、石启业的《海狮》等等。无不把盆景艺术融于物象的特定神韵之中。恐龙不是神话,是地球上早已灭绝了的庞大物种,形象有化石作证。但未有传说或典故说它有口衔巨树的习性。  相似文献   

12.
《劫后余生》(见贵刊1989·2·插四)的主题思想,毋须多加说明。不过将重大政治内容融于盆景艺术之中,隐约透视出这一历史事件的豹斑,很值得一睹。粗略接触作品,只觉得它浑厚端庄,刚柔相济,象磁铁般地吸引人们的视力;但当临池一步,细细品味之后,又觉得它是一个深受创伤而又好强的拟人化形象,有浓浓的人情味。作者为了点明“劫”的残酷性,采取截主干、同一方位留两个侧枝的技法,大刀  相似文献   

13.
鹤仙洞     
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南的青龙山系的大连山附近山坡上新发现一种石头,它不仅具有千奇百怪的形状:或险峰、或缓岭、或象形、或奇巧,还具有丰富的纹理和各种奇洞怪穴,几乎不需要任何加工即可成为优美的山水盆景或人见人爱的赏玩奇石,尤为可贵的是这种石头从里到外都呈现出橙黄色,也有的橙黄上夹杂着铁红。以下是笔者收藏的几块石头供大家鉴赏。出产该石头的山坡高不及百米,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该石头就只在山坡的东南山脚处,散落的面积也就一两百平米。顺山坡往上就又是该地区最常见的石灰石,在山丘的北面的山脚是大片大片的黑色的火山熔岩。笔者收集该石头后,查阅有关资料和在南京的几大花卉奇石市场均未有记载和发现。南京地区出产雨花石、栖霞石。但不知道该石头属于哪种石头。因此本人借附近水库之名将该石头起名为一黄龙石。不知有无读者了解此石头或知当地早有出产,欢迎告知释疑。  相似文献   

14.
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讲到“……一点成一家之规,一字仍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意思是在写字时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写一个字或一篇书法作品,象随意挥毫而内有情志贯穿其中,不得任意违反。这“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准则,对盆景创作亦有借鉴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石头造型,表面看,它似乎与根艺是姊妹艺术,然而却有本质区别。根艺并非刨来就是,尚须一定的也是必要的艺术加工,因此,根艺作品中势必溶进作者的主观意识。而石艺则是纯自然的造形,容不得半点人为,爱好者仅是寻觅、选择、命名然后收藏。任何一件石艺品都是举世无双。虽然有时偶得,却又踏遍千山万水难觅。这便是石艺的收藏价值所在。石艺造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有的象泥塑,有的象木雕,有的象浮雕,有的象壁画;更有惟妙惟肖者恰似传真的化石。表现题材有人物、鸟兽、建筑、神话传说等。  相似文献   

16.
日本有名的玫瑰花“里程碑”,系“火红的太阳”和“迷你醉”的后代。但是,它具有前者花色艳丽的特点,又兼有后者颜色变化的优点,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玫瑰花花苞累累,开放时,花的直径有4英寸长,花呈粉红珊瑚色,而且花的中心颜色淡雅。花一开放,花瓣上的感光色素开始变黑,每过一天,颜色就加重些,最后整个花朵颜色变得象一团火似的红珊瑚色。“里程碑”玫瑰花的花朵开放在挺直硕长的花茎  相似文献   

17.
常建国先生在《尽在低天深谷中》(见《中国花卉盆景》93年5期)一文中,评论贺淦荪先生的盆景《风在吼》时写道:“在狂风之中,一匹素犬静眺高坡,又逆风而立,它那皮毛是会‘风吹铃动’的,可否割爱”。无独有偶,方志文先生的《“狗”是不可少的》(《中国花卉盆景》93年10期)一文是这样描述的:“笔者从生活中体验,及从动物的生理习性看,风越劲,郊外之犬吠声更嚣,……从整体构图  相似文献   

18.
盆景与书法     
将书法艺术原理溶入盆景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潘氏有意将书法艺术原理引入盆景造型。他作的圆柏盆景《垂云》、黑松盆景《草书》,正是用行草的意趣营造了盆景艺象。那毫无拘谨、活泼而洒脱、富有情感的动态造型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让人咀嚼回味。这不仅佐证了书法艺术亦对盆景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露了潘氏从盆景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他曾给友人回信写道:“以木为笔盆为砚,任尔挥洒咫尺天。”那是主张用书画的意趣强化盆景创作。他在总结松柏类盆景造型时说:“它的变化法则乃是层出不穷,‘反反得正’,就像游鱼调头、蝙蝠在飞翔中倏忽转向,它的意趣与行  相似文献   

19.
我爱根艺,每见好的作品,常爱不释手。因此很想自己动手,做几件出来,好自我陶醉一番。遗憾的是我既无诗人的灵感,又不象画家那样的善于想象,更无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只好“因我制宜”,采取树桩象什么就标一个什么的“懒”办法。凡是要动手术加工,或拼拼接接,非我能力所及的,就武大郎开店,一概不用。好在山里人开山造林,挖掘出来的树桩随处可拾,任我挑拣。做了几年有心人之后,总算也有了几件可以自珍的: 一、《立》(右上左图) 木质坚韧,不知其名。高91厘米。  相似文献   

20.
赏石斋     
闻得到的酒香这块硬梆梆的石头,酷似一坛尚未启封的百年陈酿。你闻到了吧?那阵阵酒香会穿石而出,就象望梅止渴一样,让你挡不住诱惑,直咽口水。它惟妙惟肖的造型,浑圆匀称的轮廓,使你从无“味”的视觉感受自然转化为闻香的味觉感受,令你掏醇。尺寸:35×35×12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