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贵德县域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10-112,127
以青海省贵德县耕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该地区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锌等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探讨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动原因。结果表明:贵德县土壤速效钾、有效锌含量处于高水平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1.48%、99.26%;有机质处于低水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8.05%,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水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3.16%;有效铁含量处于低水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2.96%。  相似文献   

2.
为荔波县作物施肥与土壤提质管理参考,对2009~2015年荔波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采集的2 400个土壤样品主要养分化验数据进行统计评价。结果表明:荔波县耕地土壤酸碱度(pH值)为微酸性至中性的占总面积的66.86%,有机质含量为适宜至极丰富的占总面积的95.10%,全氮含量为丰富至极丰富的占总面积的86.63%,有效磷为适宜至极丰富的占总面积的72.97%,速效钾含量为适宜至极丰富的占总面积的41.82%。荔波县作物施肥与土壤提质管理应按控氮磷、增钾、稳有机质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耕地资源管理一直都是农业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阿荣旗作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和相关性分析,探究了地形对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及养分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在高程为200~400 m的范围内分布面积最多,占总面积的87.25%;在缓坡和中等坡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7.01%,并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均出现减少的趋势;土壤养分中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与高程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而速效磷与高程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另外速效钾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与坡度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合理地利用土地和科学地管理耕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西藏贡嘎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分布情况及其比例。[方法]根据西藏首次土壤资源调查结果,对西藏贡嘎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耕地土壤养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结果]西藏贡嘎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缺乏和较缺乏的耕地占总量的58.38%;土壤全氮含量中等的耕地占总量的47.71%,土壤碱解氮含量缺乏和较缺乏的耕地占总量的82.36%;土壤全磷含量中等和较丰富的耕地分别占总量的 49.40%和 21.59%,土壤速效磷含量缺乏和较缺乏的耕地占总量的67.33%;土壤全量钾含量丰富和较丰富的耕地共占耕地总量的 76.14%,土壤速效钾含量中等和较缺乏的耕地占耕地总量的72.21%。[结论]根据该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提出实现该地区耕地土壤养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为: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节土壤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晴隆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林地(封育)条件下石漠化生境土壤为对照,对比分析灌丛草地、草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差异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黏粒含量表现为林地耕地灌丛草地草地,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43.36 g/kg)、全氮含量(7.82 g/kg)和碱解氮含量(362.77 mg/kg)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56.22 g/kg)、全氮含量(3.10 g/kg)、碱解氮含量(125.22 mg/kg)明显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192.15 mg/kg,耕地最低,为112.55 mg/kg,耕地土壤缓效钾含量最高,为277.25 mg/kg;除土壤物理性黏粒、细粉粒和p H值呈弱-中等变异外,其他指标均呈中等变异;土壤物理性黏粒、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相关强度较大,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土壤质量的关键因子;以林地(封育)为对照,草地、灌丛草地和耕地的土壤退化指数(soil degradation index,简称SDI)分别为-1.18%、128.80%、-153.59%,耕地土壤退化指数最低,退化程度最高。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差异明显,相对林地而言,在提高和维护土壤质量性状方面,草地和灌丛草地具有较好的效果,草地土壤质量相对提高,耕地则相对较差,土壤质量发生了严重的退化。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南泥湾的土地整治效果,以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沟土地整治项目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土样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养分指标的权重,构建物元模型,对土壤养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质量的主要因子,该整治地区养分等级集中在Ⅱ、Ⅲ、Ⅳ 3个等级,土样所占比例分别为15.38%、46.15%、38.46%,少数部分土壤养分质量虽未达到国家标准,但符合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新增耕地质量标准(试行),因此认为该地区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平原农区县域土壤养分平衡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人为因素控制下的农业土壤养分循环是建立可持续农业的物质基础,研究土地利用系统养分平衡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判断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与速率;二是判断农业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两种方法,即土壤养分平衡宏观统计方法和GIS支持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化一体化评价方法,对曲周县近20年的土壤氮、磷、钾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评价。两种方法都表明,曲周县农业土壤氮、磷平衡有余,而钾含量逐步减少。并对比该县地下水硝态氮的含量,分析施肥对环境的影响,发现土壤全氮的含量的增加与地下水硝态氮和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近三十年耕地地力等级及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北省26个县(市、区)近三十年来耕地地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7.43%;不同耕地类型和各地形耕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减少;优质耕地面积减少,劣质耕地面积增加,耕地整体质量呈严重下降趋势;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大幅度提高,钾含量、p H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均一。基于耕地质量现状,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推广普及耕地质量新技术、新措施,加强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 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是研究耕地合理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影响耕地质量的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为合理保护耕地资源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文章在研究区内基于土壤养分、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四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因子构建耕地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以16m×16m栅格为评价单元,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将研究区耕地适宜性划分为10个等级。【结果】研究区耕地整体适宜性良好,其中一到六级耕地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1.07%,同时也有相当面积的耕地评价等级较低,处于勉强宜耕或不适宜耕作的状况。【结论】通过模糊数学和专家打分获得的耕地评价值,在AHP模型中将各指标分4类赋权重,最后得到相互关联的耕地指标体系,且利用GIS技术处理栅格数据对表现耕地适宜性具有良好的作用,研究成果对研究区耕地资源合理保护及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石羊河流域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和林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依次为草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40 g/kg)的样本占总样本的40%以上,但草地和...  相似文献   

11.
罗城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与改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从广西河池市罗城县采集4061个耕层土样,分别进行土壤pH、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并以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相关数据为基础,对该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罗城县耕地土壤以微酸性为主,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较丰富,其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8.41%、90.86%、86.36%;土壤缺钾严重,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5.08%。针对该县耕地土壤酸化、缺钾严重的现状,提出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钾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以及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平衡等措施,以提高耕地土壤质量,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ArcGIS的地统计学和空间分析模块,研究了封丘县20年前后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5种养分的含量水平、分布以及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封丘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氮素有所积累;磷素有升有降,以升为主;但速效钾含量急剧下降,这些变化与封丘县长期以来的肥料施用和土地利用有关。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便于研究者直观地发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决策树算法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林省德惠市的图斑数据作为实验数据,选择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4个方面作为耕地地力等级的评价指标,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分类技术建立耕地地力等级评价模型.通过实验分析,得到的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对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区域,选取大于10℃积温、剖面构型、排水能力、耕层厚度、地形部位、灌溉能力、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 H、海拔、成土母质、抗旱能力这14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应用Arc GIS软件,利用各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确定评价单元,从评价单元中获取数据,计算所选因子权重,采用累加法等方法对各黔东南州耕地地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黔东南州耕地总面积425 806.1 hm2,分为8个地力等级,一级地面积16 605.2 hm2,占3.90%;二级地面积37 157.1 hm2,占8.73%;三级地面积57 481.5hm2,占13.5%;四级地面积81 065.4 hm2,占19.04%;五级地面积94 845.4 hm2,占22.27%;六级地面积941 405 hm2,占14.74%,七级地面积890 504.0 hm2,占13.94%,八级地面积16 524.3 hm2,占3.88%。  相似文献   

15.
岩溶区坡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坡耕地上的100 m×100 m标准样地进行网格取样,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5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7种土壤养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试验样地中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速效磷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在试验样地的不同坡位上,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在坡顶、上坡和中坡位置含量较高;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在坡底含量较高,往坡顶逐步降低。对土壤养分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主要受环境因子中地质、地貌、土层厚度等结构性因子的影响,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植被种植类型、耕作程度等随机性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828-2830
[目的]探讨种植紫花苜蓿对高寒地区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高寒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后其土壤中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等养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高寒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可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而土壤全磷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弱。在青海高寒地区种植紫花苜蓿2年后,土壤耕作层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分别增加17.70%1、4.45%、13.53%,而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分别下降1.63%、9.03%和12.67%。[结论]在高寒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可以改善土壤氮素水平,在种植过程中应增施磷钾肥以充分发挥其培肥地力、改良土壤、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贵德县耕层土壤养分状况。[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析贵德县499个耕层土壤8项农化指标。[结果]贵德县耕层土壤平均有机质19.71 g/kg,全氮1.54 g/kg,全磷1.70 g/kg,碱解氮111 mg/kg,有效磷41 mg/kg,速效钾249 mg/kg,缓效钾1 029 mg/kg,pH 7.97。碱解氮、速效钾、缓效钾总体含量水平高;有效磷、有机质含量与丰缺指标比较,结果为中等水平。[结论]该研究可为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滇西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以陇川县为例,参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对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营养元素含量及重金属元素铅、镉、汞、砷、铬、铜总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标准对比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介于3.49~7.45之间,均值为5.05,土壤偏酸;各营养元素平均值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为优良,速效钾含量为中等,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有64.17%、59.34%、75.33%、71.66%的耕地面积达到生产绿色食品土壤肥力要求,分别有35.83%、40.66%、24.67%、28.34%的面积土壤肥力不足;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评价,砷、铬、铜处于清洁状态;有20.27%、2.03%、4.73%的样本铅、镉、汞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1,所代表的面积受到铅、镉、汞轻度污染,镉有1.35%样本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2,所代表的面积受到镉中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评价,4.79%样本达到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9.
吴振振  马淼 《农学学报》2016,6(6):24-29
选取尉犁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盐碱荒漠为试验区,研究胀果甘草生长发育过程中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讨栽培甘草对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干旱区盐碱荒漠的改良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栽培胀果甘草可使盐碱土壤得到有效改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及有机质等养分的含量均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在甘草种植第三年时比裸地土壤增加271%;种植甘草后,土壤pH及电导率均显著降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成递增趋势。简单相关分析表明,脲酶、磷酸酶、蔗糖酶3种酶之间以及3种酶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回归分析得出的3个方程可知,土壤含水量对以上三种土壤酶活性起着主导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影响土壤的酶活性。由此可见,在新疆盐碱荒漠种植胀果甘草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含盐量,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江西信丰烟区紫色土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明江西信丰县紫色土养分状况,于2009年在信丰县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同时把信丰县紫色土区域划分为上等烟地、中等烟地、潜力烟地与后备烟地,其中上等紫色土烟地养分规律为:pH呈中性;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居中,但氮、磷、钾有效态含量均较高;有效硼与有效硫含量较高,但交换性镁含量又相对较低;上等烟土壤中微量元素铜、锌、铁、锰有效态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