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苎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品质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祥  刘正书 《中国麻作》1995,17(1):10-15,19
本文试用相关遗传力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苎麻5个经济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遗传力,结果表明,通过各经济性状来间接选择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相对效率不同,二麻各经济性状与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表型相关变异中大部分是由遗传原因引起。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表明,苎麻高产和优质表现型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主要由株高(二麻)、茎粗(三季麻)、鲜皮厚度(头麻和二麻)、鲜皮出麻率(头麻和三麻)、有效株率(二麻和三麻)引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通过3季苎麻(Boehmeria nivea L.)试验探讨了4个不同配方叶面肥对苎麻产量、纤维支数和败蔸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叶面肥均能提升苎麻株高、茎粗、鲜皮厚度、有效株数和鲜皮出麻率等产量因素,原麻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随着叶面肥中营养元素种类增加,苎麻的原麻产量、生物产量进一步提高,且以F4腐植酸复合叶面肥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与其他处理相比全年纤维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达到显著水平。叶面施肥能提高苎麻的纤维支数,但在不同的收获期处理间差异较大。其中以F4腐植酸复合叶面肥处理下纤维支数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中苎1号提高了1.12%~4.75%(头麻)、0.57%~5.44%(二麻)和0.94%~2.62%(三麻),多倍体1号提高了2.48%~7.22%(头麻)、0.70%~7.64%(二麻)和0.55%~7.49%(三麻)。不同处理下苎麻败蔸情况差异不大,叶面施肥不能减少败蔸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33个苎麻品系的产量构成性状.遗传变异,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和相关系数进行了评估.单蔸分株数和单蔸皮重表现高遗传力,而纤维产量和单蔸皮重由于基因累加效应而表现出高的遗传获得量。通过表现型和基因型两水平的研究,纤维产量与所有性状均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若得纤维产量高的苎麻品种,应将单蔸皮重、单蔸株数和株高做为选择尺度。  相似文献   

4.
对33个苎麻品系的产量构成性状、遗传变异,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和相关系数进行了评估。单蔸分株数和单蔸皮重表现高遗传力,而纤维产量和单蔸皮重由于基因累加效应而表现出高的遗传获得量。通过表现型和基因型两水平的研究,纤维产量与所有性状均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若得纤维产量高的苎麻品种,应将单蔸皮重、单蔸株数和株高做为选择尺度。  相似文献   

5.
对"赣苎三号"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赣苎三号"在纤维产量及其构成的数量性状因子方面,和我国优良苎麻品种"湘苎二号"、"湘苎三号"表现相当,比对照"芦竹青"增产显著,单纤维支数分别比"湘苎二号"、"湘苎三号"和"芦竹青"提高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是一个优质高产苎麻良种。进而对"赣苎三号"的株高、茎粗、鲜皮厚、出麻率和有效株等5个数量性状与纤维产量、质量间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效株和鲜皮厚对赣苎三号纤维产量、质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贡献最大,在大田生产中,适当提高有效株和鲜皮厚的水平是该品种高产优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多元相关及通径分析的方法对苎麻各经济性状及其与纤维产量、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各经济性状同纤维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同单纤维支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株高、茎粗、出麻率是构成纤维产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株高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对苎麻纤维产量和质量均表现出最大正向贡献或负向贡献,而鲜皮厚度的表现恰好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7.
苎麻不同茎粗与单纤维支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苎麻不同品种、季别和部位麻茎单纤维支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早已见诸于有关的文献和报道,且为广泛的实践所证实。然而,相同品种、季别、部位,而不同高粗的麻株,特别是同蔸同熟期大小麻株的单纤维支数,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弄清这个问题,对进一步改进品质育种和优质高产栽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1985年我们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毕节高支数苎麻资源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贵州毕节的高原山区苎麻资源进行考察和主要性状鉴定,筛选出各林纤维支数均在2200支上的苎麻资源5份,并对其进行生态条件分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提高产量的栽培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高支数苎麻资源是适应高海拔山区的低温高湿度变化而形成的高海拔低温多雾高支数苎麻品种生态型,具有植株较高,茎杆偏细,鲜皮较薄,鲜皮出麻率高,单蔸有效株率低,低产量的基因型特点,在原产地要提高产量应采用;(1)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苎麻26个组合与13个亲本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杂交组合形态可分1~3类,其中偏亲本型占绝大多数;经济性状、单株和单蔸原麻重、单纤维支数等数量性状组合与其亲本均呈连续变异,而且两者的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但季别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显著;株高、茎粗、鲜皮厚的遗传变量为表型变量30~40%;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因性状不同而异:原麻重>单纤维支数>鲜皮厚>茎粗>株高;组合形态上的分离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无关紧要,分离小,优势强的组合可直接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
我区是全国七大苎麻商品基地之一。以种芦竹青和黑皮蔸为主,面积占71.24%.芦竹青原麻单纤维支数以头麻最高、二麻次之,三麻最低.据测定,单纤维支数在1600~2288支之间,平均1790支。三熟制中的原麻单纤维支数低而不穗.为了改善原麻品质,从1979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年收四次麻的研究,并于1983年在宣春县楠木公社塔下埚生产队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相似文献   

11.
苎麻主要品质性状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纤维细度、细度均匀度、断裂强力、强度、伸长率及结晶度等品质性状是影响苎麻品质及其可纺性的几项主要因素。本文对30个苎麻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断裂强力与纤维直径之间的极显著相关性,建立断裂强力依直径的回归方程:y=-1.887+1.756x。  相似文献   

12.
“川苎8号”(原代号D-156)是我所用自育的优良雄不育系C26和恢复系B8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苎麻组合。在1995—1997年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1957.8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41.85%,在组合比较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46.1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69.04%;两组试验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该组合纤维品质优良,在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13支;在生产示范中,经达州市纤检局检测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78支。该组合采用种子繁殖,后代在品质和经济性状上分离变异极小;植株高大、粗壮、经济性状优良,蔸型、株型理想,抗逆性强,高抗苎麻花叶病,抗旱、抗风力强。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苎麻(Boehmeria nivea L.)品种中苎1号(Zhongzhu No.1)、多倍体1号(Tri-1)和湘苎3号(Xiangzhu NO.3)株高、茎粗、分株数、有效株率、鲜皮厚度、鲜皮出麻率6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鲜皮产量、原麻产量在2017-2019年变化特征和趋势,并对苎麻产量构成因素与苎麻产量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年田间试验中3个苎麻品种的鲜皮产量和原麻产量变化趋势不同。随着年份增加,湘苎3号的原麻产量和鲜皮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中苎1号的鲜皮产量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原麻产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多倍体1号则是鲜皮产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与中苎1号相近,而原麻产量则变化趋于稳定。3个苎麻品种鲜皮产量的变异系数按照大小排列为:湘苎3号>多倍体1号>中苎1号,分别为12.43%、6.00%和4.83%;原麻产量的变异系数为湘苎3号>中苎1号>多倍体1号,分别是10.01%、9.63%和6.62%,3个苎麻品种的株高、分株数、有效株率与原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按大小顺序依次为分株数(r=0.71)>株高(r=0.62)=有效株率(r=0.62);苎麻的株高、茎粗、分株数和有效株率与鲜皮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0.48、0.72和0.64。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研成就:苎麻、亚麻、黄/红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麻类及同类纤维种质资源研究;麻类种植技术研究;麻类加工技术与加工机具的研究与推广;麻类生物脱胶与产品加工研究,特别是纤维质生产乙醇及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本文还分析了未来该所麻业发展的走向:从麻类作物拓展到纤维植物;加工手段从农业微生物拓展到酶制剂;产品从传统的纺织原料拓展到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5.
江西苎麻地方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江西苎麻地方品种资源的地理分布、植物学特性、生育特性、原麻产量及构成性状、纤雏品质、原麻化学成分分析、抗逆性和优良苎麻地方品种以及地方品种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Fiber fineness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for yarn production and quality. In this paper, degummed bast fibers such as hemp, flax and ramie have been examined with the Optical Fiber Diameter Analyzer (OFDA100 and OFDA2000) systems for fiber finenes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image analysis and the Wira airflow test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s from these measurements was analy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inear co-relation between the fiber fineness measurement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ose different systems. In addition, the mean fiber width and it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btained from the OFDA100 system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OFDA2000 system,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s. The OFDA2000 system can also measure the fiber fineness profile along the bast fiber plants, which can be useful for plant breeding.  相似文献   

17.
高温、强光和高蒸发量增加株高却减少有效株数,不利高产优质;生长中后期总日照时数较多则利于茎粗、皮厚、鲜皮出麻率和产量提高并降低原麻含胶率;雨日和雨量较多能增加有效株,提高支数;较高相对湿度使茎粗、皮厚、有效株、鲜皮出麻率及产量和支数提高、原麻含胶率下降。总辐射量大抑制除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发育,造成低产劣质;土壤有机质、氮、磷、及铁、硼含量与茎粗、皮厚和出麻率呈负相关,虽略利于优质却降低产量;水解氮对优质高产均不利。钾、锰、锌与株高呈正相关、与有效株呈负相关,不利高产优质和原麻含胶率的降低。土壤容重和PH与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呈正相关,有益高产优质,而总孔度的作用相反。土壤毛孔度和比重都有利优质,但前者与株高呈负相关、与有效株呈正相关,后者则反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苎麻纤维支数测定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各影响因素的分量,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从而明确影响苎麻纤维支数测定结果准确度的主要原因,根据测定结果来判定苎麻纤维品质优劣更加可信,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大豆品种在保定生态条件下生态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就国内外推广的41个大豆品种在河北保定生态环境下的生态反应和性状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大豆品种由于日照的改变,使得品种生育期缩短、产量和品质性状改变;国内大豆品种与国餐品种相比在分枝数和分枝英数单株总英数、单株粒数方面存在差距。筛选出3个本地区表现早熟优良的品种和两个菜用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20.
钟军  伍波  王坤  孙焕良 《作物研究》2009,23(1):38-41
对10个苎麻野生种质的纤维细胞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①野生种质的韧皮部厚均小于栽培种,变幅在0.21~0.57mm之间,最厚的是青叶苎麻,最薄的是疏毛水苎麻,变异系数为5.8%且差异显著;②野生种质韧皮部纤维细胞的直径和胞壁厚度明显小于栽培种,说明它们在提高产量上利用价值不大,但除了密球苎麻外,其它苎麻的壁腔比都高于栽培种,且水苎麻、疏毛水苎麻和密球苎麻在纤维支数上明显高于栽培种,这些在纤维品质的改良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③野生种质在纤维素含量上与栽培种的差异不显著,但其含胶率远远高于栽培种而导致剥制原麻很困难,因此不适宜直接利用而只能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