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修水县水稻上大发生,尤以一季稻受害重。其发生特点是:迁入早,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蛾量大。为害重的田块白叶率达98%,亩虫量最高达5万头。从栽培制度、气候条件和防治技术等方面对该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2009年,利川市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呈现出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大等特点,累计发生面积6.87万hm^2,严重受害田块白叶率达70%以上,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2005年广西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稻飞虱是广西水稻的主要害虫,全区各稻区普遍遭受其危害,2005年全区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部分稻区发生为害严重,个别田块出现了“落窝穿顶”现象。据统计,全区年发生面积达140·4万hm2次,占种植面积67·7%,防治面积154·8万hm2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63·5万t,实际损失6·6万t。与常年相比,稻飞虱迁入期属偏早年份,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面广虫量多,田间主害期增多,虫口密度高,晚稻后期发生面积广、密度高,为近年所罕见。1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1·1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广西稻飞虱年发生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约为120万hm2次,90年代中后…  相似文献   

4.
秀山县2006年稻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稻飞虱是秀山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大发生频率高,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严重。秀山县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褐飞虱.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2006年,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加之栽培管理条件及气候条件适宜.秀山县白背飞虱大发生.发生面积达3.0万hm^2.是继2001年之后连续第6个大发生年份。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达1.0万hm^2,是1998年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对岑溪市2008~2013年水稻稻飞虱大发生世代资料进行整理,结果发现,该市稻飞虱大发生世代多集中在水稻孕穗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具有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前代虫口基数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2012年重庆地区稻飞虱发生原因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重庆地区水稻生育期延迟、稻飞虱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大和环境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繁殖与为害。分析2012年稻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十堰市2007年7~8月降雨频繁,气候温凉,为稻飞虱的大量多批次迁入和蔓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导致十堰市稻飞虱普遍大发生,部分稻田暴发成灾,高峰期各地普查虫量在1.5~3万头,最高虫量达10万多头,全年稻飞虱发生面积3.17万hm^2,其发生之早、虫量之大、范围之广、危害之重都是超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属迁飞性害虫,道真常年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为害重。其发生程度与迁入期、迁入量、海拔高度、气候及迁入期气流活动情况等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9.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当阳市水稻种植面积3万hm^2,稻飞虱发生继2006年之后又一特大发生年,具有迁入时间早、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田间发生程度重的特点,全市累计发生面积9.1万hm^2,防治面积9.8万hm^2,我们始终采取“压前控后”、“治早治小”的防控策略,将稻飞虱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现将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从江县稻纵卷叶螟连续出现偏重发生,局部地区部分稻田大发生,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为害重。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气候条件适宜、为害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抗药性增强及田间栽培管理条件有利,是造成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阳文军 《广西植保》2006,19(2):28-29
灵川县位于湘桂走廊南端,处于水稻迁飞性害虫迁飞路径范围。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灵川县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近年两虫年发生面积稳定保持在4·3~4·7万hm2次,占种植面积的160%~175%,发生程度为4~5级。2005年发生面积达5·2万hm2次,占种植面积的195%,发生程度达5(6)级。1发生特点1·1早稻稻飞虱(白背飞虱)初始虫源迁入期早,峰次多,虫量大,第2代发生量偏大。灯下始见期为4月7日,比去年迟1d,比常年早6d,为偏早年份。5月份出现3次较大的迁入峰,比常年多1次。5月下旬中期第2代田间加权平均虫口密度为1 393·3头/百丛,比去年同期高19…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治理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南省历年稻飞虱测报资料,阐述稻飞虱在湖南省逐步加重,90年代大发生频率达80%,但地区间、年度间发生程度差异明显。分析影响1991~1997年全省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外来虫源迁入时间早、虫量大,早稻期间气温偏高,晚稻期间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有利发生。几年来,实施把稻飞虱作为水稻害虫防治的主攻对象,坚持从稻区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策略,取得了大面积控制为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荆门市水稻稻纵卷叶螟呈现出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大等特点,其发生、为害为近年来偏重年份.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又是稻飞虱大发生的一年,为了进一步摸清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为下一步防治稻飞虱害虫探讨最佳防治方案,特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1.1迁入早 今年灯下见虫为5月6日,比一般年份早15d ~ 20d,比去年早32d,属偏早年份.迁入偏早稻飞虱可多繁殖一代,危害多一代,大大增加主害代虫源基数. 1.2迁入量大 5月7日全市普查,均见白背飞虱、百蔸虫量平均30头,往年田间零星见虫,百蔸虫量不足5头. 1.3迁入范围广 5月21日全市普查,全市主产水稻乡镇均见白背飞虱,往年5月份仅在我市西部顾家店、白洋等镇见虫.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西稻飞虱总体发生较重,年度间差异较大;始见期早,早期迁入量较大;次害代发生明显突出;局部地区易多点重发。究其原因,主要为年度间初始迁入虫量对比悬殊,反常天气的频繁出现影响田间种群发展,防治难度大。稻飞虱发生的多变性以及防治效果与测报工作的相互作用给长期测报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是三穗县水稻主要虫害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3300hm2 至4700hm2,损失粮食达80~120万kg,为搞好该虫的治理工作 ,1990年以来该县植保站通过20W黑光灯及糖醋诱集、大田调查、饲育观察等方法 ,基本摸清了其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对策。1发生规律1.1发生世代稻纵卷叶螟在全县每年发生不完全4代 ,第1代(全国第3代 ,类推 ,下同)成虫于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个别年份5月中旬开始迁入全县 ,5月中旬达迁入高峰 ,卵期为5月中、下旬 ,幼虫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 ,蛹期6月中旬至下旬。第2代成虫期…  相似文献   

18.
稻纵卷叶螟近年来发生重,危害大,严重威胁秀山县水稻的安全生产,出现了1998-2000年和2002-2004年2次连续3年重发生和自1998年以来危害卷叶率在10%以上的现象。分析认为,其重发生的原因是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主害代有迁入虫源、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抗药性增强、气候条件及栽培技术有利等,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由于稻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隐蔽性、突发性、分布不均衡性、暴发性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分析其大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的防控技术措施,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生特点1·1发生早,田间虫量高2006年的稻飞虱迁入我市的时间为4月20日,比常年要早。6月2日调查早稻田最高百蔸虫量达1980头,同期虫量历年少见,第4代稻飞虱在部分中稻田块特大发生,个别田块最高百蔸虫量达到10万头,实属罕见。第5代稻飞虱在晚稻上大发生,百蔸虫量最高4万头。1·2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我市水稻种植面积3·33万hm2…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上海地区稻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上海地区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田间虫卵量、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均为1987年以来之最。分析表明,气象条件有利于稻褐飞虱连续迁入和生存,主要防治药剂效果降低,部分地区没按照稻褐飞虱大发生的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