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铁皮石斛组培苗生长差异与移栽成活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不同添加物处理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生长和移栽后成活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食用甘薯粉、工业甘薯粉、食用马铃薯粉、工业马铃薯粉、木薯粉、香蕉粉以及香蕉泥进行培养,2个月后对组培苗进行移栽驯化,并统计地上部及地下部指标,4 个月后统计移栽成活率。结果表明,添加食用甘薯粉处理的组培苗鲜重和分蘖数最多;而添加香蕉泥处理有利于组培苗株高、节间数、叶片数及2~5 cm之间根数的增加;添加工业甘薯粉处理的组培苗茎粗最粗。各处理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香蕉泥>工业甘薯粉木薯粉>工业马铃薯粉>食用甘薯粉>香蕉粉跃食用马铃薯粉。通过对不同添加物处理下组培苗性状与移栽成活率的灰度关联分析,得出影响石斛组培苗成活率的首要因子为节间数,其次为叶片数和株高袁而2~5 cm根条数,大于5cm根条数、鲜重、平均节间长、总根数、分蘖数、茎粗尧小于2cm根条数等指标与移栽成活率关联度较低。因此,在铁皮石斛组培过程中,除了注意诱导生根外,还要注意添加物的种类,尤其以能促进其节间数、株高、叶片数增加的添加物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基质对红掌组培苗移栽成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栽培基质移栽红掌组培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红掌品种组培苗在不同基质中的移栽成活率和移栽效果不同.营养条件及透气相对较好的基质配比如泥炭mix6+珍珠岩、国产泥炭和国产泥炭+珍珠岩较适合于红掌组培苗生长,组培苗的成活率、株高、叶片数、根数,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鲜(干)重、叶色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基质对红掌组培苗移栽成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同栽培基质移栽红掌组培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红掌品种组培苗在不同基质中的移栽成活率不同,其中亚利桑那的根系对环境适应性相对较强、粉冠军次之、华伦天奴较差;不同基质对红掌组培苗的移栽效果不同,其中泥炭mix6 珍珠岩处理较适于红掌组培苗生长,组培苗的株高、叶片数、叶宽、根数、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鲜(干)重叶色等指标均优于或与其他处理相当.  相似文献   

4.
栀子组培苗的瓶外生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降低栀子组培苗生产成本,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了组培苗的瓶外生根培养.结果表明:以薄泡沫板做为支持物,营养液pH值为5.0、电导率为1.5×10-3S*cm-1时有利于幼苗生根及生长.对瓶外生根苗与组培苗和温室植株叶片的气孔数及气孔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的结果表明,瓶外生根培养7d苗的叶片气孔与组培苗相似,数量多且较大;而瓶外生根培养14d苗的叶片气孔与温室1年生苗相似,几乎所有气孔都恢复开闭功能.瓶外生根苗移植于河沙和有机肥混合基质时,成活率达到100%,且长势强,新叶生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CO_2施肥时树脂膜培养容器在文心兰试管苗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在培养室内CO2 施肥的方法 ,以C3植物文心兰 (Oncidium)品种‘AlohaIwanaga’试管苗为实验植物材料 ,分别以氟乙烯树脂膜容器 (CP)和三角瓶作为培养容器进行培养 .结果表明 :CO2 施肥时 ,树脂膜培养容器 (CP)内生长的试管苗在株高、叶数、叶长、叶幅、根数、根长、鲜重、干物重、干物率、叶绿素指数 (SPAD值 )等生长指标上高于无CO2施肥处理 .采用SSR法进行比较 (显著水平P≤ 0 0 5 ) ,其中在株高、叶长、叶幅、根数、鲜重、干物重等重要生长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以三角瓶为培养容器时其生长虽优于无CO2 施肥处理 ,但多数指标差异并不显著 .实验证明 ,使用CP作为培养容器 ,培养室内CO2 施肥对促进文心兰试管苗的生长和提高其品质效果明显 .  相似文献   

6.
花生新品种“龙花163”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的研究表明,处理N2在整个花生生育进程的地下部干物重、地上部干物重和叶面积系数均大于N1和N3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地下部干物重、地上部干物重和叶面积系数均随着花生的生长而增加,但当追肥水平达到一定(N2)即施纯N为45 kg/hm2时,再提高追肥水平而地下部干物重、地上部干物重和叶面积系数均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在培养室内CO2施肥的方法,以C3植物文心兰(Oncidium)品种‘Aloha Iwanaga’试管苗为实验植物材料,分别以氟乙烯树脂膜容器(CP)和三角瓶作为培养容器进行培养.结果表明:C02施肥时,树脂膜培养容器(CP)内生长的试管苗在株高、叶数、叶长、叶幅、根数、根长、鲜重、干物重、干物率、叶绿素指数(SPAD值)等生长指标上高于无CO2施肥处理.采用SSR法进行比较(显著水平P≤0.05),其中在株高、叶长、叶幅、根数、鲜重、干物重等重要生长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三角瓶为培养容器时其生长虽优于无C02施肥处理,但多数指标差异并不显著.实验证明,使用CP作为培养容器,培养室内C02施肥对促进文心兰试管苗的生长和提高其品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素水平对叶菜型甘薯光合作用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叶菜型甘薯光合作用及生长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徐菜薯1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氮素水平下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蔓长和各部位生物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不施尿素处理(对照)相比,施尿素处理(每盆施尿素6.5 g、每盆施尿素13.0 g和每盆施尿素26.0 g)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地上部干质量均显著增加,每盆施尿素6.5 g和13.0 g处理的蔓长和地下部生物产量均显著增加;每盆施尿素26.0 g处理的蔓长和地下部生物产量均显著降低;施尿素处理的胞间CO2浓度均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薯蔓长度、叶片干质量、叶柄干质量、茎干质量、块根干质量、纤维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呈正相关,其中叶片干质量、茎干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与胞间CO2浓度均呈负相关。表明适量氮肥有利于叶菜型甘薯光合作用和生物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白掌组培苗为材料,分别采用昼夜温差3℃、6℃、9℃、12℃和15℃作处理,以及昼夜温差0℃作为对照,探讨不同昼夜温差给白掌组培苗生长带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可知,当白掌组培苗处于3℃的昼夜温差时,其株高、叶数、叶长、鲜重和干物重都达到最大值;昼夜温差12℃处理下根数、最大根长、根系活力、可溶性糖、总干物率和地上干物率达到最大值;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随着昼夜温差的不断增大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在昼夜温差15℃时达到最大值。综上分析,在昼夜温差3℃时最有利于促进白掌组培苗的形态生长,当白掌组培苗处于12℃的昼夜温差中,能最大提升其根部的生长速度和可溶性糖的累积量,当白掌组培苗处于15℃的昼夜温差中,能最大提升其叶绿素的合成速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光源处理对非洲菊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非洲菊瑞扣为材料,普通荧光灯为对照,研究发光二极管(LED)和冷阴极荧光灯(CCFL)处理对其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光/蓝光=7/3(光质比)的情况下,LED光源处理下,组培苗地下部、整株鲜质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根系活力均高于其他处理;LED和CCFL光源处理下,组培苗叶长显著高于对照;在根长方面,CCFL光源处理下出现最大值,LED次之,均显著高于对照;LED和对照处理下,根数、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均显著高于CCFL处理;CCFL处理下,叶片下表皮气孔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在气孔密度方面,LED处理略显优势。综合比较,LED光源是用于非洲菊组织培养的最佳光源。  相似文献   

11.
甘薯藤蔓漂浮育苗快繁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优质、快速的甘薯育苗新方法,为甘薯种苗快速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漂浮育苗、固体基质育苗和土床育苗方法,观察3种育苗方式下薯苗的生长、发苗天数等相关生物学性状,并记载甘薯茎蔓的腋芽发生、叶数、苗高生长及发根情况。【结果】漂浮育苗处理甘薯茎蔓发苗时间最快(6d),成活率最高(85.0%),育苗发根数最多(9.7根),根长最长(6.2cm)。【结论】甘薯茎蔓漂浮育苗具有发苗时间较快、管理成本低、薯苗壮实等特点,1个月内可达到成苗标准,在甘薯薯苗快繁中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优质、快速的甘薯育苗新方法,为甘薯种苗快速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漂浮育苗、固体基质育苗和土床育苗方法,观察3种育苗方式下薯苗的生长、发苗天数等相关生物学性状,并记载甘薯茎蔓的腋芽发生、叶数、苗高生长及发根情况。【结果】漂浮育苗处理甘薯茎蔓发苗时间最快(6 d),成活率最高(85.0%),育苗发根数最多(9.7根),根长最长(6.2 cm)。【结论】甘薯茎蔓漂浮育苗具有发苗时间较快、管理成本低、薯苗壮实等特点,1个月内可达到成苗标准,在甘薯薯苗快繁中有较大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甘薯作物的产量和效益,探讨土壤容重和耕作层土壤厚度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甘薯生产提供指导.以渝薯6号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盆栽模拟试验,分期测定甘薯块根的各项指标.研究分层设置土壤容重的处理方式对甘薯根系生长,块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底部土壤容重为1.6g/cm~3、下层土壤为8~32cm的时候,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29.98%,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在底部土壤容重为1.5g/cm~3,底层土壤厚度为16~32cm时,块根质量最大(为0.68kg).试验结果表明,过高的土壤容重会造成SOD活性、MDA含量、淀粉含量增加,但不利于产量增加;下层土壤厚度减少有利于甘薯产量的提高,却不利于淀粉累积.  相似文献   

14.
不同覆膜方式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3种不同覆膜方式即黑膜、透明膜及不覆膜对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孔隙度、甘薯地上部及地下部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覆膜方式。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在覆膜与不覆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覆膜可以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气,同时还可以起到增温保墒的作用,为甘薯膨大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相对于透明膜而言,覆黑膜可以将地温控制在更能适宜甘薯膨大的范围之内,抑制膜下的杂草生长。不同栽培方式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黑膜>透明膜>无膜。可见,在甘薯生长发育过程中,覆膜可以提高产量,并且覆黑膜比覆透明膜的效果更好,应当在甘薯栽培中推广黑膜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蛹虫草摇瓶菌种培养基。[方法]以菌丝体干质量为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适于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再以正交试验优化碳源与氮源以及无机盐与VB1的最佳配比。[结果]蛹虫草优化的摇瓶培养基配方为红薯50 g/L、可溶性淀粉10 g/L、牛肉膏10 g/L、酵母膏10 g/L、KH2PO41.5 g/L、Mg SO4·7H2O 1.0 g/L、VB10.10 g/L,p H自然,利用该配方菌丝干质量可达36.33 g/L。[结论]优化的摇瓶培养基可为后续研究和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春薯垄作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艺配套是甘薯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单垄、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3种垄作方式对春薯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甘薯机械起垄方式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垄下甘薯茎叶呈单峰生长,双行大垄下茎叶呈前后双峰生长,而双行分垄下茎叶平稳生长。晚熟品种徐薯22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同步效应”,三种垄作下T/R值变化均较合理,且产量间无显著差异。早熟品种浙薯20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滞后效应”,单垄下前期茎叶生长高峰为后期块根的快速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提供了保障,T/R变化合理,产量高,而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下茎叶前期生长不足,不利于后期块根的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收获时T/R值明显偏高,产量较低。春薯采用机械起垄,若作淀粉用,徐薯22可以选择单垄、双行大垄或双行分垄;浙薯20以单垄最佳;但若将浙薯20作为春薯食用早收栽培,则宜选择双行大垄。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3”为试材,设置不同的栽培密度,通过测定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研究分析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为32cm的处理对马铃薯的地上部干重、株高、茎粗、叶绿素作用效果明显;株距为20cm的处理对马铃薯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有利。  相似文献   

18.
以紫色甘薯品种山川紫为试材,对影响紫色甘薯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生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Hoagland培养液中培养,紫色甘薯植株中部茎段的插条生长状况显著好于顶部或基部茎段的插条;在以清水、1/4 Hoagland、1/2 Hoagland、Hoagland1、/4 MS1、/2 MS和MS为培养液进行紫色甘薯液体培养时,以1/2 Hoagland的培养效果最佳。建立的紫色甘薯的液体培养体系具有生长一致,环境可控,取材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甘薯的耐盐机理。[方法]用浓度分别为0、100 mmol/LNaCl处理耐盐性不同的2个甘薯品种徐25-2(耐盐品种)和胜利百号(盐敏感品种),培养20 d后以火焰光度计测定根、茎、叶中的Na+含量、Na+/K+比值,并测不同品种的根、茎、叶的干重、鲜重。[结果]盐胁迫下,2个甘薯品种的生长均受抑制,导致植株矮小、叶片变少、根系稀少、根叶干物质减少,但是徐25-2幼苗受抑制程度较轻;此外,2个甘薯品种不同器官(根、茎、叶)的Na+含量及Na+/K+比值都增加,耐盐性强的徐25-2的Na+含量在根、茎和叶片中较低,而耐盐性较弱的胜利百号幼苗茎、叶Na+含量较高,但徐25-2的变化幅度均小于胜利百号。[结论]盐胁迫下叶片较低的Na+含量和Na+/K+比值是甘薯品种耐盐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