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棉两熟的发展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麦(油)棉两熟,特别是油棉两熟发展较快,已成为我省棉区的主要耕作制度。不少地方已从油棉连作套种发展为油棉双移栽,使油菜棉花单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油棉两熟发展较快的原因1、经济效益好。一亩油莱可产菜子  相似文献   

2.
油棉双育双栽高产高效配套技术①周可金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合肥230036油棉两熟栽培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多熟制形式之一,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特别在沿江棉区发展更为迅速,已由过去占棉田面积20%的油菜面积发展到现在占60%~80%的油菜面积。在栽培技术上由...  相似文献   

3.
棉花和油菜是我省的两种主要作物。棉油两熟制的发展,不仅稳定了棉花生产,而且油菜也获得了增产。1985年全县棉花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5.3公斤,当年又在棉田里套种油菜13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该棉区传统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和配套栽培技术存在的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问题,基于麦(油)棉两熟种植制度,研究形成了轻型育苗、机械化移栽和麦(油)后直播棉种植方式;并开展了新型种植方式下配套的增密和减肥技术研究,建成了适于长江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种植制度的棉花增密减肥轻简高效技术体系,为轻简高效植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已成为全国棉区提高单产,实现粮(油)棉双丰收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年发展很快。八一年,江苏省已发展到五百零八万亩,占全省棉田的一半以上;上海市发展到一百零四万亩,占棉田的百分之六十;山东、河南育苗移栽面积都在百万亩以上;湖北、浙江、湖南等省一些主要产棉县也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不少高产社队都以育苗移栽当家。八二年各省、市又有进一步发展。我省除少数棉区搞得较多外,多数棉区尚未推广,八二年全省育苗移栽面积还不到植棉面积的百分之十。为了大力提高我省棉花单产,今后我们应该把发展育苗移栽作为普及科学植棉的主要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我省粮棉两熟制的演进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棉区两熟制迅速地发展和深化,我省棉田耕作改制的重点由春棉一熟制转向粮(油)棉两熟制,同时,加快了两熟制及其双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棉花育苗移栽的研究起始于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育苗移栽面积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90%以上。同时,在棉花育苗移栽的基础上,研究示范和推广了移栽地膜棉,目前移栽地膜棉面积占全省棉花育苗移栽面积的60%以上。由于移栽地膜棉和露地移栽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江苏省棉花单产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其中1996~1998年三年全省平均单产皮棉达1129.5kg·hm-2,并在生产中出现了移栽地膜棉每公顷皮棉超1875kg,露地移栽棉亩产皮棉超1500kg的高产示范方。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棉花育苗移栽的关键配套技术仍是我省棉花持续、稳定发展的技术支撑。本文是按照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林厅提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编制的“棉花育苗移栽亩产皮棉100~125 kg栽培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麦(油)后移栽棉是在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年减少、粮棉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合理引进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使棉田综合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产物。这种麦棉种植方式70年代末首先在我省沿江棉区大面积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麦棉连作两熟制的发展。到1985年...  相似文献   

9.
江西赣北棉区近十几年来普遍实行的是油棉两熟制棉田采取“板地”双移栽,棉地长期得不到翻耕,土壤状况恶化,施用“双效中微肥王”和“天丰生物固氮肥”对油棉两熟棉田土壤改良有较好的效果,且能增强棉纤维品质,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中棉所10号是我国主要棉区麦棉两熟栽培的棉花新品种。三年来试种、示范、生产的结果,前茬小麦亩产400斤左右,皮棉百斤上下。1982年山东临沂县中棉所10号面积10万亩,亩产小麦359斤,皮棉90斤。江苏  相似文献   

11.
双膜棉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塑膜育苗移入大田后再覆盖地膜,称作双膜棉。据岱山乡1983~1987年资料,双膜棉亩产皮棉149.19公斤,比移栽棉增产18%以上。双膜棉平均亩投入109.47元,亩产出611.25元。它比移栽棉亩投入多19.96元,而亩净增值为85.66元,增值17.1%。  相似文献   

12.
油棉套种两熟制,是长江流域棉区普遍实行的种植制度。长期以来,虽然油棉单产不断提高,但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并不显著。为了提高棉田的总体收益,近几年来,在油棉两熟的基础上正向一年三熟发展。即由油棉两熟改为油棉豆三熟。1 效益分析1.1 社会效益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面积正逐年减少,市场对大豆的需求日益增加,致使豆棉争地矛盾日渐突出。棉田间作大豆,能做到豆棉兼顾、一地两用,从而缓解了豆棉争地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棉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相对紧缺,也促使棉农弃棉种豆。间作大豆的棉田,由于采取单行种植,操作管理方便,省工省时,工效高,…  相似文献   

13.
大麦茬后移栽棉(简称麦后棉)是70年代末继一熟棉改为麦棉两熟后的又一次技术革新。麦后棉的种植面积在长江中下游棉区发展较快,江苏、湖北、上海、安徽等麦后棉面积分别占植棉面积的30%、10%、90%、40%左右,促进了粮棉双丰收。  相似文献   

14.
瑞昌是赣北重点产棉县之一。全县二十九万余亩耕地,棉田面积占八万五千余亩。其中棉麦两熟面积占70%以上,是一个以棉麦两熟套种为主的丘陵棉区。八二年,全县棉花单产首次突破百斤皮棉关(亩产101斤)总产八万七千余担。八三年虽遭特大自然灾害,平均亩产仍达95斤。为了探索这类地区在发展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增产途径,我们结合我县的农业区划工作对三十多年来棉花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考查,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意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查楷 《江西棉花》1989,(2):24-25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和棉、油两熟双丰收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我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已有多年的历史,经多年生产实践,大面积推广已获得成功。为夺取棉油双高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增产的作用。我县自1982年以来,移栽棉花面积逐年扩大,1988年达11万亩。移栽棉花普遍表现增产,据调查,其中效益显著,增产幅度大的地块约占移栽面积的60%以上,增产幅度在20—40%的有30%左右的移栽面积,增产幅度在5—15%左右的只有10%左右的移栽面积,与直播棉花产量相等或略有减产。为什么移栽棉花比直播棉花高产呢?主要是移栽棉花有不同的生育特(?),移栽棉花表现  相似文献   

16.
南方两熟棉区地膜棉,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沿海棉区;湖北省的鄂北岗地;四川省的丘陵棉区以及安徽省的淮北地区等。耕作制度系属粮棉两熟地区(部分一熟棉田),其种植方式主要有棉麦(大、小麦),棉油(油菜),棉豆(蚕豆)等。南方两熟棉区地膜棉虽然起步较迟,但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17.
我县棉田化学除草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应用,到现在已发展到年平均4kha 以上,占棉田面积70%左右。无论是集中棉区,还是分散棉区,不管是一熟棉田,还是两熟棉田,两膜早棉和露地直播棉,均采用化学除  相似文献   

18.
麦棉油棉连作两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为了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近数年来,麦棉连作两熟和油棉连作两熟在我国南北棉区蓬勃兴起。麦棉连作两熟和油棉连作两熟,是在麦棉间套复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耕作制度。它比麦棉间作能更好地利用光、热资源和生长季节,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土地也可得以休养生息。这一耕作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农业科技水平迈出了新的一步。笔者1987年曾先后赴河南,山东等省考察,发现麦棉连作两熟和油棉连作两熟,很受当地棉农欢迎。其基本原因是:1 比麦棉间作经济效益高以山东省冠县为例,该县地处黄淮海平  相似文献   

19.
棉花是九江市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7万hm2左右、总产皮棉6.75万t以上,分别约占全省总量的2/3和4/5。95%的棉田是棉花→油菜两熟,且基本上是油后棉。为了获得油棉两熟双丰收,在茬口时空处理上全面推广了棉花营养钵育苗与油菜常规育苗双移栽技术。然而,随着近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用工多、强度大与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05年本市在全省率先从江苏红太阳集团引进棉花“无土育苗、无钵移栽”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1示范概况1.1地点与面积。示范分布在彭泽、湖口、永修、九江、都昌及所…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适合赣北彭泽县植棉区的一年两熟棉田高产出和高效益轻简栽培模式,通过棉花与马铃薯一年两熟轻简栽培模式和与传统的油棉两熟、麦棉两熟栽培模式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模式1(薯棉两熟轻简高效栽培)比模式2(油棉两熟双育苗移栽)增收36798元/hm~2,模式1比模式3(麦棉两熟连作)增收37518元/hm~2,比传统的油棉和麦棉两熟纯收入增加一倍还多;机播棉果枝1~2节位成铃率高,占85.1%,比移栽棉高30%左右,成熟的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收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