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1992~2002年对帽儿山地区的蝶类进行补充调查,并对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标本室收藏的1949年以来的蝶类标本进行整理与鉴定,计补充鉴定出62种,隶属于4科、11亚科、42属,其中有黑龙江省新分布记录种13种,即:眼蝶科3种、蛱蝶科5种、灰蝶科4种、弄蝶科1种。文中逐一记述各种学名和采集日期。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古田翠屏湖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福建省古田水库国有防护林场1996年二类资源调查资料和2001年补充调查资料基础数据,结合1∶1万地形图、林业基本图和林相图,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古田翠屏湖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9种斑块类型的斑块体平均周长1168.9 m、平均面积5.09 hm2、平均斑块体形状指数1.528、平均景观破碎度0.207、平均斑块体的分维数1.052、景观多样性指数1.734 5、景观优势度1.4354、均匀度指数0.5472、人工干扰指数11.15、平均分离度0.6446。分析表明:古田翠屏湖森林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优势度较高,人工干扰指数很高,多样性指数较低。分析结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古田翠屏湖森林景观组成结构的基本特征及景观空间格局,对指导生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城郊的景观格局及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哈尔滨市的遥感数据(SPOT)、1∶50000地形图和其它图形、文字材料,在RS、GIS和GPS技术支持下,按照一定的景观分类体系制定出8个一级景观类型、14个二级景观类型,得到了城乡交错带(城郊)景观类型的分布图。对地形图进行矢量化,得到了哈尔滨市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维数指数,从斑块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景观格局多样性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城郊以农田景观为本底,旱田和水田占有绝对优势;泡沼(水库)和片林斑块密度远大于其它类型的斑块密度,农田景观的斑块密度最小;各类景观类型所占的比例相对均匀,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就大。就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而言,道里区的最大,南岗区的最小,各区产业结构不均衡;将景观类型和哈尔滨市数字高程模型(DEM)相叠加,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哈尔滨城市郊的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在对土地开发利用,特别是松花江以北的区域,要按一定原则并保护有价值的湿地景观。 相似文献
4.
运用3S技术,利用6幅Landsat TM图像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GIS以及Fragstats,分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1950-2004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扎龙自然保护区呈现出以沼泽地为基质的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等相对为主体的交错景观格局,其余景观类型呈补丁状散布。(2)1950-2004年的54 a中,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草地面积急剧减少,水域、林地、沼泽地、未利用地、住宅用地、耕地面积都呈波动性增加,其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显著。(3)斑块数量变化显著,总的斑块数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其中林地、未利用地、耕地3种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加明显,水域、沼泽地斑块数量下降显著。(4)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值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景观优势度指数值的变化趋势刚好与之相反。表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沼泽地和草地对整个景观的控制力越来越弱。(5)景观分离度和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趋势完全一样,都是呈先增后减再缓慢上升的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林地和住宅用地的景观分离度和景观破碎度值较大,而沼泽地和草地等自然特性较强的景观类型的分离度和破碎度值较小。(6)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工程建设是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总之,要实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必须注重景观格局的优化,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选取老道沟(Ⅰ)、东北林业大学实习基地人工种植园(Ⅱ)、东北林业大学实习基地东山(Ⅲ)3个样地,于2011年8月中旬和2012年7月上旬对帽儿山地区堞类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蝶类1 028只,隶属5科29属47种,其中蛱蝶科的种类数(24)种,是该区优势类群;凤蝶科(20只)只有2种,是该区稀有类群.分析3个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生境条件变化对蝶类多样性产生明显影响,蝶类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变化一致,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给太行山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太行山前南峪旅游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结果显示:前南峪景观以水土保持林和板栗林为主,二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2.24%,并且处在山坡的中坡和上坡位,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景观面积、周长、斑块数、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其他景观类型大,破碎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较其他景观小,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强。其他景观类型处在山坡中下坡位,均匀度大小相似,增强了整体景观的多样性。这些结果表明,目前前南峪的景观格局基本合理,利于前南峪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榆林沙区景观格局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榆林沙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资料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榆林沙区景观构成和特征,分析了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1)景观类型中林草地面积最大,占65.4%,在整体景观中优势突出(0.688),为主要景观类型;农耕地、居民建设用地占24.91%,表明人类活动在区域景观格局发展过程中参与的力度己十分强烈,成为自然景观格局变化最大的外来影响因素。2)榆林沙区景观破碎度很低(0.157),景观类型较单调,分配不均匀,景观多样性较低(1.501),稳定性差。3)近20a间,林地、草地、园地面积在整个景观格局中的比例增加了10.24%,而流沙地、盐碱地等难利用地景观比例下降了14.43%,反映了近年来榆林沙地治理力度和显著成效。但是,当地的城镇、工矿、交通、电力等各类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3.56%,在整个景观中的比例增加了0.57%,对区域人工植被乃至全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山地小气候模型在帽儿山地区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地小气候模拟模型(MTCLIM)对帽儿山地区气候进行了模拟,由已测数据作为输入变量,对帽儿山张家沟集水区2002年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降水量、蒸散发等进行了模拟估算,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年积温低于低海拔地区,符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的一般规律;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分布规律与积温的分布规律相吻合,它们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植被因素的作用,潜在蒸散量略有不同。用帽儿山气象站1989—2001年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两者数据基本符合。将MTCLIM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垂直递减率,运用Kringing方法对气象因子的时间、空间分布的模拟,不仅可以了解温度、降水、辐射等因子的分布情况,还可以为生态学过程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植被动态模型提供气候数据支持,揭示森林植被变化的动态过程,实现森林景观与功能的耦合。 相似文献
9.
帽儿山地区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RAP技术,从72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对帽儿山地区的10种不同色斑型(2种斑型组)异色瓢虫进行扩增,对扩增结果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10对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75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33条,多态位点比率为76.04%.利用POPGENE 32软件进行不同斑型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通过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帽儿山地区异色瓢虫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部分异色瓢虫的亲缘关系与其底色之间或者色斑形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崂山风景区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崂山风景区的林相图和1983年、1991年、2001年3期实地调查资料,在ARC/INFO的支持下,对崂山风景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景观多样性较低,整个景现被黑松与落叶松林占据了80%以上的面积。但从1983~2001年的变化上看,景观多样性有加大的趋势;(2)黑松的面枳变化很小,但落叶松林面积有所下降,刺槐、赤松、空地面积有所加大;(3)分维指数主要在1.25~1.35,说明整体斑块的边缘比较规则且变化小;有林地的散布与毗邻指数在1991~2001年间整体加大,其中黑松与落叶松分别增大到73.51、76.48,说明分布呈零散分布的趋势;(4)景观格局的分布中,类斑的分布与坡度呈正态分布;类斑与坡向没有较大关系,分布较均匀;类斑集中分布在201~800m的高程区,类斑块数与多样性在401~600m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1.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森林经营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43年森林经营的实践,四次森林资源清查及100余块样地的复查数据,系统分析了森林经营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提出了森林经营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帽儿山林场森林分类经营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帽儿山实验林场为例,全面论述了建立国营林场森林分类经营体系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林种区划的依据、区划结果,提出了林场各林种的森林经营目标和经营对策。尤其总结了帽儿山林场历经4个森林经理期,42年来认真执行森林经营方案的基本经验与效果,可供当前和今后各林场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指数的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年和2009年2期的八达岭林场林相图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在 Arc-gis 9.3软件平台上进行空间信息建立和处理,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半变异函数方法从不同尺度分析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为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规划提供基本依据。结果表明,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和灌木林始终是八达岭林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中阔叶林面积减少,针叶林的生态效用逐渐增加,各景观类型趋向于更加均匀合理的方向发展。在1 km尺度下,香农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林场的中部,并向外呈现出依次递减的环状扩展模式,空间相关性明显提高,随机因素对总体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减小,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不平衡,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龙山蔡家川林场1997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1∶10000林相图和1969年1∶50000的地形图为基础,利用GIS软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辅助Fragstats3.0景观软件,对林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是蔡家川林场的景观基质,森林景观以阔叶林为主,以其很强的萌蘖能力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蔡家川林场森林景观异质性高,森林类型丰富多样。油松林和杨树林受人为干扰较大,形状简单。 相似文献
15.
HJ—1CCD与Landsat—5TM在森林叶面积指数反演中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I2000测量了帽儿山实验林场23个不同类型森林样区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根据LA.1观测数据和由环境一号卫星HJ-1CCD数据及Landsat-5TM数据计算的比植被指数(SR),分别建立了研究区森林LA.的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CCD和TM数据在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特征,评价了利用这两种遥感数据提取的研究区LA.1的差别.结果表明,CCD数据在红光波段的质量比TM-3稍偏低,CCD数据在近红外波段的信息量丰富;利用CCD与TM数据提取的LA,1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736 4.n=180339).但前者提取的LA,比后者平均偏高0.23(4.5%);CCD数据在空间分辫率、辐射分辫率、波段设置上都与TM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CCD还具有比TM高得多的时间分辨率(2d),可以有效应用于较大范围森林LA.1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黑龙江省新农村景观的现状调研,系统总结了黑龙江省新农村景观类型和特征,为今后黑龙江省新农村景观的建设指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利用火地塘林区1958、1988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获取该地区景观格局转化数据,应用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模拟该地区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火地塘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主要林分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实际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该模型模拟火地塘景观未来的变化情况,但是对火地塘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模拟结果要明显好于对主要林分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为基础,采用陈明星的象限图方法,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其关系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