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和明确土壤动物的全球现状和研究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科学引文索引扩展板(Science Citation Expanded,SCIE)数据库对1986—2016年土壤动物领域的SCI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此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美国的发文量居第一,中国的发文量其次;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的发文量居世界研究机构的前两位;该领域的主要期刊有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Plos One和Applied Soil Ecology;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生多样性、氮素添加、重金属污染以及生态退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导致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趋严重。土壤中PAHs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降解是去除土壤中PAHs的最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壤PAHs降解研究近况,选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2000—2017年间该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的发文量居第一,美国的发文量其次;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发文量居全球研究机构的前两位;该领域的重要期刊为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BiodegradationJournal of Hazarodous MaterialsChemosphere等;同时,分析了15年间的关键词并指出PAHs降解研究的热点方向。其中中国从事的相关研究十分重要。本研究描述了世界范围内土壤环境中PAHs降解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为中国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旨在为土壤动物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当下此领域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等相关信息,以1980—2021年CNKI数据库中以“土壤动物”为标题的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对论文发文量,机构,期刊等层次进行数据整理,运用Ucinet和Net draw进行可视化分析及热点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学界在此领域内的文献发表量逐渐增长;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发文量居全国研究机构的前2位;该领域主要期刊有《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杂志》;目前学界在研究时多关注群落结构,多样性,群落特征,凋落物分解等;殷秀琴是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林业等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研究土壤动物最多的基金项目。随着国内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土壤动物的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高质量成果。  相似文献   

4.
梁丽  孙巍  张学福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0):155-164
为分析动物资源育种领域研究态势,研究国家和机构的合作交流情况,为该领域科研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取29种代表性英文期刊进行领域文献搜集、清洗和规范化;借助CiteSpace、SCIMAT工具进行分析,探讨领域合作交流情况、研究热点的动态变化;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解读,邀请领域专家进行分析判断,评估研究结果的客观合理性。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美国发文量在该领域居世界首位,英国、德国是该领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中国与荷兰合作交流关系紧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是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最活跃的机构,中国机构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没有表现的很活跃。大学在本领域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动物资源育种领域存在7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是特定品种研究(牛、猪、羊、鸡)、激素研究、遗传机制、肉产量与质量、消化与营养、动物疾病防治和发育调控。其中关于牛的育种研究是动物资源与育种领域重点研究热点方向和主题。采用方差分量的定量研究热点只出现一段时间,随后消亡。2012—2014年新增的热点为育种产业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资源与育种领域不断向经济学、科学学等学科拓展,出现了与交叉学科相关知识结构增长的现象。动物资源育种技术研究,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动物育种产业的影响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焦点。该研究通过对动物资源育种领域知识演化、发展动态的分析,可为科研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环境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1—2020年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了土壤修复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1)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美国、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亚是英文发文量位居前5的国家;中国以科学院为主要发文机构;(2)从关键词的中心性和文献被引频次分析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及修复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而生物修复及生物炭是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3)农药污染土壤修复、生态修复、修复材料及修复技术的研发是未来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02—2022年根系分泌物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年发文量、高产发文国家间合作关系、发文机构、期刊分布、文献共被引和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对不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根系分泌物研究领域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国际范围内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美国合作关系密切且合作发文最多,中国科学院与美国科罗拉州立大学致力于该领域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Plant and Soil》和《Soil Biology&Biochemistry》为主要载体。生态系统、根际微生物、有机酸、基因、胁迫和植物适应性为根系分泌物研究的核心主题;不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内容由早及近表现为信号传导—养分获取—化感作用—植物修复—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理、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调控功能及分子机制等更为细化的研究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兴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国内外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了解其特征、前沿、热点及其变化趋势,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调查2002—2022年发表的2123篇研究论文,旨在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共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研究该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2年关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文献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各国发文量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发文量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美国的发文量为484篇,占总发文量的22.79%,居首位。中国紧随其后,发文量为431篇,占比20.30%,中美两国之间交流频繁;中国科学院虽然首发年限较晚,但在该研究领域方面地位较高;中国研究人员的发文量占比很大,但和其他国家学者的合作交流较少;研究集中于生物与生化、物理学、农学等综合领域,研究内容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趋势。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是未来土壤微生物对种植模式响应中的重要问题。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模式、群落、根际、碳和氮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未来发展的领域可能是抗病性、腐烂、生物地理...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了解和明确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的全球现状和研究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科学引文索引扩展板(Science Citation Expanded,SCIE)数据库,对2008—2018年印度梨形孢领域的SCI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此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08—2018年印度梨形孢研究论文数量共392篇;文献产出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文献数量最高;德国、印度、美国、中国、伊朗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其中德国文献数量最多,为118篇;吉森大学和耶拿大学的发文量居世界研究机构前两位;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来自印度;主要核心期刊是《SYMBIOSIS》、《MOLECULAR PLANT MICROBE INTERACTIONS》、《NEW PHYTOLOGIST》;主要学科是植物科学、微生物、生物技术。综合来看,德国和印度在印度梨形孢研究领域处于优势地位,中国在印度梨形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更多学者关注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9.
张童  隋心  宋福强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2):144-150
为了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世界上研究最前沿的研究机构、研究作者、文献语种、学术期刊、学科和国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进而分析AMF研究概况和动态,旨在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结果显示:2008—2017年AMF研究论文数量共7109篇;文献产出量逐年增加,2016年文献数量最高;美国、中国、德国、印度、西班牙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美国文献数量最多,为1262篇;文献语种几乎都为英语,数量为6914篇;中国科学院、西班牙科学院、柏林自由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都灵大学发表的AMF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发表AMF研究成果的主要核心期刊是《Mycorrhiza》、《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New Phytologist》、《Applied Soil Ecology》;主要学科是农学、植物学、生态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真菌学等相关学科。综合来看,美国、中国以及德国在AMF研究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孙萌  李荣田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8):136-141
为给水稻蛋白质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当下此领域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等相关信息,以2018—2020年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以“rice protein”为主题的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使用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图谱Citespace等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数据从2018—2020年国家发文量、机构发文量、机构合作共现、高频关键词等层次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及热点预测。研究表明,2018—2020年水稻蛋白质领域国家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为中国、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研究水稻蛋白质的高发文量机构均来自中国,发文量第一机构为中国科学院,与其他机构合作较为密切的机构为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18—2020年间水稻蛋白质领域Wang J发文量最多,为105篇,其次是Zhang Y、Wang Y、Li Y,且作者间合作交流仍存在一定进步空间;当下水稻蛋白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水稻中调控抗逆性等生理性能的蛋白质组学的分析及基因改造,且未来可能还将以水稻蛋白质的积累与产出、相关基因的优化改造等方向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对2011—2020年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期刊论文和专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植物疫情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期为国内该领域创新发展、植物疫情防控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1—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国家、期刊、被引频次等进行梳理,由关键词分析得到研究前沿及热点,采用专利计量对地区分布及技术领域等进行分析。全球重大植物领域科技创新稳定发展,发文量和专利数持续上升。中国论文发表总量和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一,但国际合作程度和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国内高发文量作者数目较多但作者间国际合作程度较低。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疫病识别及其防治,病虫害化学生态学如抗药性监测、农药风险评价,以及生物功能基因层面研究等方面。中国虽在该领域研发实力较强,但需加强国内外优势领域交流学习提高自身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技术研究合作,为长期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客观分析国内外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旨在为从事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forest and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or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or soil fungal diversity)”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2007—2020年,检索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软件采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研究共检索出文献4266篇,发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位列前3名的研究机构均在中国,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发文量为477篇,占总发文量的11.18%。来自荷兰的第一作者van der Heijden发表的题为《The unseen majority:Soil microbes as driver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的论文是被引用最高次数的文献,有较大的影响力。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和微生物学3个研究方向为该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森林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17—2021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森林温室气体排放研究领域的文献逐年增长,且高发文期刊的影响因子较高。中国和美国的发文量远超其他国家,两国之间合作最为密切,且与其他核心国家几乎都有合作关系。(2)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发文量进入世界前10名,在全球影响力较大,同时也是国内最主要的研究力量。(3)来自德国的Corre M D和Veldkamp E作发文量与中国的Peng Ch发文量并列第一,同一聚类内的作者合作较多,但不同聚类作者之间的交流仍然需要加强。(4)全球气候变暖与森林土地利用的改变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规律和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完善数据模型和提高监测技术手段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因此,鉴于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较高综合实力,如何更加准确地确定国内森林碳储量分布显得尤为重要,为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汇交易机制的确立及城市碳交易市场的试点和普及将是未来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基因组学研究趋势以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5):184-193
为了探究国际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给相关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研究机构、作者、载文期刊、学科以及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对高频关键词及核心作者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共检索了68 个国家于1995—2014 年间发表的文献1537 篇,文献数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尤其以中国发文量增长最为明显。发文量排名前5 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印度、法国;其中美国、中国、日本的文献总被引频次也位居全球前三甲。中国科学院、日本国家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是全球范围内该领域发文量大且文献被引频次较高的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日本、中国的高产活跃作者最多。高被引文献美国有8 篇,中国1 篇。综合结果表明,美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在水稻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研究热点是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近10年来氮循环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类型、分布国家、研究机构、来源期刊、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进而分析氮循环研究的概况和动态。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氮循环相关文献发文量呈逐年平稳增加的趋势,且主要文献类型为外文期刊、学位论文和中文期刊。(2)研究国家主要分布于中国和美国,研究机构以大学为主,另外,中国的中国科学院也是氮循环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3)荷兰的《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瑞士的《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英国的《Soil Biology&Biochemistry》3本期刊的累计发文量较高。(4)高被引文献主要以综述为主,主要集中在土壤氮循环方向。氮循环的相关研究发展态势较好,相关理论逐渐进入全面深入的系统化研究阶段,并形成以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为主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更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对虫螨腈杀虫剂的研究现状,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检索CNKI数据库“虫螨腈”主题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对该领域的年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等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并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该研究领域论文发表呈上涨趋势;研究成果形成了较稳固的核心作者群,作者间交流较密切;研究机构之间连线密度较低,成果主要机构的发文占比偏低。通过对虫螨腈相关文献数据的分析,直观地反映国内虫螨腈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热点的变化,可提高跟踪虫螨腈科学研究前沿的工作效率,为未来的虫螨腈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粪污堆肥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粪污堆肥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09—2022年该研究领域的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美国、印度、西班牙、加拿大等是英文文献发文量较大的国家。该领域主要发文机构有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等,其中中国科学院占据重要地位,表明中国在该研究领域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显著的贡献。从合作关系方面分析,该领域国内外作者在自身科研团队内部合作紧密,但缺少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关键词聚类及突现强度分析表明,该领域研究内容可分为2个阶段和1条路径。第1阶段为研究粪污堆肥过程中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以及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生物量的变化;第2阶段研究热点转向粪污堆肥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细菌群落的演替以及堆肥过程中抗生素基因和重金属的残留情况;研究趋势为混合堆肥及其质量→肥料对土壤的影响→堆肥过程中氮损失→生物生物量及其结构和功能变化→细菌群落的演替→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物质的残留,堆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可作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相似文献   

18.
分析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领域20年的相关科技文献,便于深入了解世界范围内水稻育种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2-2021年水稻育种相关文献为数据源,运用EXCEL、CiteSpace及Incites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发文数量、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和文献共被引等分析。在检索范围内检索到水稻育种相关文献8 668篇;总的发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中国发文量第1,美国发文量第2但中介中心性较高,影响力较大;研究机构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发文数量最多,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最大;国家及主要研究机构间的科研合作也较密切;总被引频次排名前3的作者是中国科学家钱前、李家洋和韩斌;发文量排名前3的期刊分别是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Molecular Plant Breeding和PLoS ONE;近年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涵盖遗传多样性、基因编辑、产量和品质性状、病虫害(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非生物胁迫(盐,干旱,温度)、雄性不育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为整体上认识、了解全球水稻育种研究的现状提供...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是一种吸附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在改良土壤、修复污染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探究国内外废弃物生物炭应用领域研究布局和未来发展态势,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下载的2000—2021年废弃物生物炭应用领域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及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WOS和CNKI自带分析工具,从年度发文量及发文趋势、重要研究机构、重要期刊来源和作者、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突现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并加以应用方面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废弃物生物炭应用领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外文发文量占比最高的是中国,表明了中国对该领域及其重视;该领域目前关注的重点有农林废弃物、热解温度、吸附机理等角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 of Science土壤酸杆菌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土壤酸杆菌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世界上研究最前沿的20个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学术期刊、学科和国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进而了解土壤酸杆菌研究概况和动态。结果显示:2007—2017年土壤酸杆菌研究论文数量共1289篇;文献产出量逐年增加,2016年文献数量最高;中国、美国、德国、巴西、西班牙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中国文献数量最多,为423篇;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圣保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酸杆菌文献较多;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来自中国,主要核心期刊是《Microbial Ecology》、《Plos One》、《FEMS Microbial Ecolog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主要学科是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农学、理学相关学科。综合来看,美国、德国以及中国在土壤酸杆菌研究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研究热点是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