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华北平原小麦施肥现状及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针对近年来华北平原水肥投入不断增加而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的局面,本研究对山东省惠民县小麦的施肥现状和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小麦季农民习惯的氮磷钾肥投入量在不同农户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24 kg/hm2N,226 kg/hm2P2O5,88 kg/hm2K2O,其中氮磷肥用量已远超过同期作物养分消耗量。在现有的小麦产量水平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亩穗数对小麦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穗粒数,土壤速效钾和千粒重与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由于过量氮磷肥施用和高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农户间施肥量的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花生土壤钾素亏缺与补钾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花生田壤养分监测结果表明,十年间花生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下降了13mg/kg,亏缺原因是钾素投入总量不足,氮磷钾施肥比例不当及等原因所致。实施测土平衡施肥、加大钾素施用比例、充分利用有机肥源、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可明显增加土壤钾素含量,有效提高花生产量。在目前土壤养分状况和生产水平下,推荐花生田K20施用量增加到150~200kg/hm2,N:P2O5:K20使用比例调整为1:0.40:0.80为宜。  相似文献   

3.
设施菜田土壤磷、钾养分积累状况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埘设施菜田连续超量施肥的生产现状,采用设施菜田、露地菜田和粮棉田对比采样的方法,研究了设施菜田磷、钾养分的形态、含量与积累特点.结果表明:设施菜田0~25和25~50 cm土层中磷、钾养分含量均有明显积累,磷素的积累程度强于钾素,且随设施栽培年限增加而加霞,近几年土壤钾素积累有加快的趋势.无机磷各形态含量结果表明,Ca2-P,Ca8-P所占的比例为设施菜田>露地菜出>粮棉田,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也呈相同趋势,说明积累态磷、钾仍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菜田化肥农药施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不同种植年限,调查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化肥、农药施用现状。结果表明:露地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327.0 kg/hm2、P2O5 186.0 kg/hm2、K2O 138.0 kg/hm2,氮、磷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适宜,露地蔬菜氮、磷肥用量要适当控制。大棚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868.5 kg/hm2、P2O5 544.5 kg/hm2、K2O 496.5 kg/hm2,日光温室蔬菜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N 883.5 kg/hm2、P2O5 684.0 kg/hm2、K2O 724.5 kg/hm2,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严重超量,特别是磷肥最为严重,设施蔬菜施肥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并协调好氮、磷、钾的施用比例。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氮、磷、钾肥施用量有明显提高趋势,而大棚与日光温室蔬菜化肥施用量与种植年限长短关系不大;菜田杀菌剂、露地蔬菜杀虫剂用量基本适宜,设施蔬菜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杀虫剂用量过高。随种植年限增长,菜田杀虫剂、杀菌剂用量总的呈增加趋势。要通过科学使用农药,遏制农药用量不断增加的势头,从而解决盲目施用农药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土壤钾素变化的定位连作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4a定位试验研究表明,小麦/玉米带田作物年均携带走钾素404.3-502.0kg/hm^2,小麦、玉米单作年均携钾量227.4-297.2kg/hm^2和385.2-483.1kg/hm^2,携带量大于归还量是土壤钾素减少的直接原因;单作田缓效钾年均减少1.1%-6.8%,速效钾年均减少8.0%-10.8%,带田耗钾强烈,缓效钾平均 每年减少9.4-10.8%,速效钾平均下降6.%-10.5%。年投入化学钾素187kg/hm^2或土粪75t/hm^2均不能保持带田土壤钾素,在土粪基础上增加化学钾素用量方可保持土壤钾平衡;带田土壤缓效钾消耗速率大于速效钾,单作栽培速效钾消耗速率大于缓效钾;当土壤缓效钾<700mg/kg,速钾<133mg/kg时,带田作物表现出缺钾反映。  相似文献   

6.
土壤酸化和钾素亏缺是制约南方酸性稻田生产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因素。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分别是改良土壤酸化和补充钾素的有效措施,但二者对土壤钾素盈亏平衡的互作效应还不甚清楚。于2015—2018年,在江西省上高县开展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1)秸秆不还田,不施石灰;(2)秸秆不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3)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不施石灰;(4)每季秸秆全量还田,仅2015年施一次石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钾素吸收,施石灰仅显著增加了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施石灰和秸秆还田仅对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有显著正向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下,施石灰使2016年晚稻钾素吸收增加了25.7%;而在秸秆不还田下无显著影响。试验进行4年后,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4年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估算表明,在秸秆还田下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表现为盈余,秸秆不还田下则为亏缺,而施石灰对其无显著影响。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累积钾素表观平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石灰和不施石灰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累积钾素平均表观盈余19.5 kg hm–2 a...  相似文献   

7.
通过1992-2012年共2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对河北省典型潮土区土壤钾肥力的影响,并对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以及农田钾素平衡对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连续20年不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并未对河北省潮土的土壤全钾造成影响;秸秆还田(NPSt)、增施钾肥(NPK)和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NPKSt)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幅度在44.2%~79.1%;而增施钾肥( NPK)和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 NPKSt )显著提高了土壤缓效钾含量,提高幅度在7.66%~37.3%。单施氮磷肥(NP)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单施氮磷(NP)和秸秆还田(NPSt)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20.8,9.8 mg/kg。增施钾肥基础上秸秆还田( NPKSt)的农田钾素平衡处于盈余状态,每盈余K2 O 100 kg /hm2,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增加2.71,24.4 mg/kg。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对于提高农田土壤钾肥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菜田有机氮素净矿化速率的季节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投入的有机肥所释放的氮素在菜田氮素推荐中不容忽视,但目前缺乏相关的有机氮矿化速率用于指导菜田施肥。本研究汇总最近10年来我国华北平原菜田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根据植物吸收法计算的菜田土壤及有机肥中的有机氮素表观净矿化的结果,比较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设施和露地菜田有机肥氮素矿化的季节性差异明显,设施菜田中冬春茬和秋冬茬每周土壤有机氮素矿化平均速率分别为2.9,6.2 kg/hm2,而露地菜田分别为3.6,0.6 kg/hm2;设施菜田中冬春茬和秋冬茬每周有机肥氮素矿化平均速率分别为3.6,3.2 kg/hm2,露地菜田分别为1.8,-0.3 kg/hm2;菜田土壤有机肥氮素当季释放比例介于-14.9%~34.9%。分析表明,氮素淋洗影响了对有机氮素矿化的准确估算,有机肥氮素表观矿化量与其总氮投入量及其与土壤氮素盈余没有显著相关。另外,季节性土壤温度差异又是有机氮素矿化关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长期秸秆与氮磷肥配施对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省黄河冲积平原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经18a盆栽土培定位试验后,采用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对土壤的钾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并配施适量的化肥,能明显提高潮土缓效钾和速效钾的释放效应,对矿物钾的有效化也有一定效果。在秸秆还田量分别为2250、4500、6750kg/hm2范围内,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钾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矿物钾呈显著负相关。长期秸秆还田土壤钾素年度变化规律:非交换钾、特殊吸附钾呈逐年上升趋势;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矿物钾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甘蓝施肥量,确定其施肥分配比例以及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对甘蓝进行了滴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配方施肥增加了甘蓝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可有效保持土壤的持续肥力;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5.8%、48.6%,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9.0%,甘蓝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毛重、净重分别增加44730kg/ hm2、37815kg/ hm2,增幅分别为24.7 %、29.9%,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来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精细精准、信息化和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综合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未来发展趋势与需求,不断研发综合技术与方法,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对中国现行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介绍了节水灌溉农艺技术,分析了节水灌溉中主要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优缺点,探索了未来灌溉技术与相关装备的发展趋势,为节水灌溉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灌溉方式和播期对玉米水分动态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不同灌溉方式、不同播期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关系,通过设置滴灌、喷灌、漫灌3种灌水处理和3期分期播种的对比试验,在浇底水前、播种、收获和每旬未每区用土钻法取1 m深土样,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同一品种在滴灌、喷灌、漫溉条件下和不同播期玉米需水耗水规律。结果表明,滴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及变化对玉米生长最有利,喷灌次之,漫灌最差。滴灌实产最高,耗水量最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次高耗水最少的第三期玉米用水效率最高。滴灌在保证玉米需水的前提下储水能力最强,是干旱缺水地区的高效灌水方式。晚播、晚熟玉米品种有更好、更大的生产潜力和可推广性,就水热匹配来看晚播、晚熟玉米品种也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滴灌平均实产较喷灌增加1.69%,较漫灌增加6.53%,耗水量较喷灌减少2.9%,较漫灌减少16.1%,水分利用效率较喷灌增大4.7%,较漫灌增大26.9%,第三期平均实产较第一期增加2.76%,较第二期减少2.81%,耗水量较第一期减少18.2%,较第二期减少18.3%,水分利用效率较第一期增大25.6%,较第二期增大19%。  相似文献   

13.
在温室土壤-作物-环境的连续体中,作物水分损耗、吸收和水分利用效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温室作物水分来源的唯一途径是灌溉。为了在生产实践中指导节水灌溉,从近些年来节水灌溉的新技术新方法--滴灌和调亏灌溉入手,主要综述了温室内作物调亏灌溉的研究,包括调亏灌溉的节水及增产机理,调亏灌溉相应的灌溉指标,影响调亏灌溉的环境因素,以及作物本身不同时期对水分亏缺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在丘陵地区推广喷灌技术应用于经济作物灌溉,有利于中国节水农业的稳步发展和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笔者针对中国丘陵地区自然特点和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严峻状况,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喷灌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基础,阐述了喷灌在中国丘陵地区经济作物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丘陵地区经济作物喷灌技术设计要点和发展方向建议。喷灌技术在丘陵地区应用前景广阔,形成适宜丘陵地区的集动力设备、压力流量调节管网、低压喷头、水肥一体化装置和智能控制设备于一体的喷灌系统是喷灌技术在丘陵地区应用和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水田防护林是保护水田免受风灾的一道绿色屏障,水田防护林空间密度分布可以体现区域水田分布的疏密程度,研究水田防护林空间密度分布对水田防护林建设规划和水田产量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吉林省前郭灌区为研究区域,对灌区内水田防护林的空间密度分布进行了研究。以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对灌区水田防护林进行监督分类,经过验证kappa系数达到0.87,根据分类结果提取水田防护林总面积为110.945 km2,总周长为4998.095 km。利用网格法对灌区防护林数据进行空间密度分析,得出灌区水田防护林空间密度分布图,根据密度分布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前郭灌区水田防护林分布不均匀,防护林重点分布在灌区南部地区,北部新开水田区防护林分布极少,对灌区水稻产量构成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探讨了水分调控对罂粟不同生育时期地上主要器官吗啡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冬灌区现蕾期到盛花前期,随着灌水频率加大,罂粟壳中吗啡含量明显提高,盛花后期的连续灌水使罂粟壳中吗啡含量急剧下降,免冬灌区恰好相反,发育后期适当加大灌水频率和提高灌水量能明显的提高罂粟壳中的吗啡含量  相似文献   

17.
灌水时期及灌水量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以‘晋豆1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一次性灌水试验,设3个不同灌水时期4个不同灌水量处理。结果表明,3个灌水时期中,花荚期灌水对大豆产量的促进效应最佳,其次是鼓粒期、分枝期,但花荚期灌水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花荚期灌水对大豆株高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分枝期、鼓粒期。灌水时期和灌水量两因素对大豆株高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多重比较表明,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株高影响最大;灌水时期对大豆干物质重的影响顺序为花荚期、鼓粒期、分枝期,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干物质重影响最大。本试验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一次性灌水时,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滴灌条件下不同供水模式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供水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耗水规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1997~1998设置了4种供水模式,即以当地畦灌条件下棉花多年平均逐月需水量(ET)为基础,各月灌水量分别设置为需水量的85%、70%、55%和40%.试验结果表明,棉花的株高、叶面积指数、果枝数、蕾铃数、铃重、耗水量和皮棉产量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衣分、整齐度、麦克隆值随供水量的增加有一定的递减趋势,但对其它纤维品质项无明显影响.通过综合评价认为,大田滴灌棉花供水量以需水量的70%为宜.在不考虑降雨的条件下,其供水模式为6月份5d灌1次、7月份4d灌1次、8月份5d灌1次、9月份7d灌1次,每次灌水定额为150m3@hm-2.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气象要素影响的柑橘定量滴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准确估算柑橘水肥一体化的滴灌量,实现手机APP远程操控滴灌起止时间。基于广西桂林1994—2015年柑橘物候期与同期气象条件的分析,构建了桂林柑橘不同生育期土壤需水量模型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与土壤重量含水率变化的转化算法模式,给出了柑橘滴灌量技术流程。应用模型估算广西农垦国有明阳农场(南宁)柑橘种植示范园区1997年3月干旱时的滴灌量。结果表明:应用模型估算滴灌量比传统模型节水40%以上。此结果对“气象监测预报信息+规模化生产管理设施+生产信息反馈与互动”创新服务模式有积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停水时间对膜下滴灌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对南疆地区主栽陆地棉品种‘中棉所49号’和‘新陆中28号’在不同停水时间调节下,棉花纤维品质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停水时间向后推移‘中棉所49号’和‘新陆中28号’皮棉产量均显著提高,同时不同停水时间对棉花纤维品质也产生较大影响。停水时间偏早,‘中棉所49号’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均升高,为0.3 mm、0.5 cN/tex、0.3,‘新陆中28号’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降低,降幅为0.3 mm、0.1 cN/tex,马克隆值升高0.2;停水时间偏晚,‘新陆中28号’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均降低,降幅为0.5 mm、0.3 cN/tex、0.1;‘中棉所49号’同样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呈下降趋势,但与正常停水棉花纤维品质相比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生产上适当延迟停水时间至8月15日-9月5日之间,有利于棉花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