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
北京市植被绿度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定量反演亮度温度(Tb),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利用RS和GIS技术在东北西南和西北 东南方向构建多个特征剖面,探讨Tb与NDVI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除了在西北 东南方向的76、78、80、82 km处剖面外,其他剖面上Tb和NDVI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②剖面上Tb与NDVI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呈现由中心剖面向边缘剖面递减的格局。③剖面上Tb与NDVI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受下垫面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程度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越复杂,特征剖面上Tb与NDVI的相关性越显著。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了植被与温度相关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为北京市未来的城市、绿地等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北京山区植物优势种群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结合实地数据采集验证,利用GIS技术作出量化统计分析,研究北京周边山区植物优势种群分布状况,并在此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北京山区植物优势种群分布规律,分析植物优势种群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降水量、土壤岩性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山区主要优势种群为乔灌草植物组成的46个种群;随着地形地貌的改变,海拔升高,气温逐步下降,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平榛、毛榛等因生物特性耐寒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物种,占据主导地位;阳坡与阴坡,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不同,阳坡优势种群为喜光耐旱的植物,阴坡优势种群为耐阴喜水植物;在一定程度上,降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些对水分依赖性大的植物的生长,而且,在水分充足时,同种类的植物生长状况愈加良好,植被的覆盖度增加,叶面积指数更大,枝叶较为茂密;在土壤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pH偏小的地区,植物优势物种为较高大的乔木,随着土壤厚度和有机质含量的降低,pH增大,植物优势物种逐步演变为灌木类植物和草本类植物. 相似文献
5.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了城市绿化的功能,并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规划,以达到保护和美化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3S的哈尔滨市城区绿地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研究哈尔滨市区的绿化现状,给城市决策者在长期规划时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达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利用3S技术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市的3条环线区域和5个市级行政区绿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区中公园绿地为城市绿地的39%,占绝大部分,居民区绿地的建设规模较小,为6%;从乔木、灌木以及草本的比例结构中可以看出,草本植物所占比例较大,为19%。植被单一出现情况比较多,单一草本面积占绿地百分比较高,乔灌草混交类型这种城市中比较合理的绿化方式在哈尔滨城市绿化过程中应用较少,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8.
将GIS与APSIM相结合,利用21个气象观测站点分别在1980、1990、2000年代的逐月气象数据,运用反距离插值法,分析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苜蓿全生育期和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降雨量、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气候要素与苜蓿产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要素变化对苜蓿生产力的影响和苜蓿产业布局.结果表明:1980、1... 相似文献
9.
以郑州市主城区公园可达性、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为公园绿地与人口分布均衡性评价的定量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结果表明:1)综合指标分析得出,主城区内6个区公园绿地服务效率差异较大,郑东新区综合值最高,为0.694,公园服务效率远高于其他各区,服务重叠率较高;其他老城区综合评价值普遍较低,惠济区最差,为0.139,服务效果差距较大,公园绿地与人口分布严重失衡。2)反映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网络分析显示:3种交通方式下出行5 min内,惠济区可达性最差,郑东新区最好。3)现状公园绿地在500、1 000 m服务范围内,管城区服务效率最差,郑东新区最好;按照《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新增居住区,惠济区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在500、1 000 m范围内将分别下降30%、44%,忽略了新增绿地与新增居住区的同步发展匹配。4)各主城区公园绿地的区位熵差距悬殊,表明郑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分布极不均衡,郑东新区最高是金水区的154.1倍,前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金水区151.7倍。该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的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公园绿地布局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干旱监测与评估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简化制作农业干旱监测、评估产品的操作流程,提高监测评估图件的精细化水平。[方法]综合运用GIS和数学、气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手段和学科知识,以干旱监测、评估为核心,研发了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干旱监测与评估系统。[结果]应用该系统对广西2006年11月4日的干旱进行监测,并用实际情况进行检验,证明取得了较好的监测效果。[结论]基于GIS的农业干旱监测与评估系统实现了GIS与专业监测、评估模型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灵活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可视化表达,实现了农业干旱的监测、评估功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