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应用生命表技术,通过对桔潜叶蛾(Phyllonistis CitrellaStainton)9个世代生命表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桔潜叶蛾自然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主导世代间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作用于幼虫期的寄生蜂,(白星姬小蜂Elachenis Sp.)和捕食天敌(包括亚洲草蛉Chrysopa bonine-nis 中华草岭C.sinica、小花蝽Orius minutus)。在重庆地区,由于在该种群前六个世代期间,各死亡因子,特别是天敌因子作用甚微,种群趋势指数均大于1,从而导致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此后,随着天敌因子作用的加强,种群趋势指数迅速降至1以下,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研究结果显示,除捕食天敌外,主要死亡因子如叶片营养条件、病原微生物,寄生蜂的作用均具不同程度的密度依赖性,且是补偿不足的。  相似文献   

2.
紫金山不同植被类型的蛾类危险性等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金山共有蛾类28科494种,各植被类型优势种合计49种,对紫金山森林曾造成危害的蛾类种类有35种,其中23种为多年猖獗危害的种类。根据紫金山蛾类的种群现状、危害特性、历史危害情况对紫金山蛾类划分危险等级,初步确定了4个等级共52种危险性蛾类昆虫,蛾类对森林的威胁可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种群数量、所处环境植被分布情况(林分结构)、周边地区植被构成、天敌及气候变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刺蛾越冬期的主要自然天敌——朝鲜紫姬蜂(Chlorocryptus coreanus Siepligeli)、健壮刺蛾寄蝇(Cheatexorista eutachineides Baranor)、爪哇刺蛾寄蝇(C.javana Brauer—Bergenstamm)、核多角体病毒(NPV)的形态、习性及其对黄刺蛾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作了实地调查和相关计算分析。并对影响天敌效应的各种因子以及增强天敌效应的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是食性较杂的叶部害虫,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主要为害杨、柳、榆及各种果木,是防护林带扣果园的重要害虫。为了寻求有效的生物学方法控制黄剌蛾的大发生,笔者对有关黄刺蛾越冬期的主要自然天敌种类、习性及其对该虫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和影响的诸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天敌的利用提出建议,现将结果整理为次;  相似文献   

4.
寄生性天敌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结果,通过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中分析法,模拟增补放赤眼蜂、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春季,单独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小菜蛾小蜂以及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性天敌联合释放就可以使下代小菜蛾种群的数量不再增长;在秋季,只有同时释放寄生作用较强的拟澳洲赤眼蜂和小菜蛾呛小蜂或3种寄生性天敌同时释放才能完全控制小菜蛾下代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破坏的农田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食物链健全完整,正负反馈的自动调控作用存在,天敌种群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种群,保护两者群数量动态平衡,表现为“有虫无害”;反之,在外界因素强烈干扰、破坏作用下,天敌遭杀伤,食物链被击破,反馈作用消失,天敌与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平衡被破坏,则表现为“害虫失控、猖獗为害”。因此,在棉田虫害综合防治中保护自然天敌种群,发挥其自然控制效应,维持天敌与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于2011年至2013年,调查黑龙江黑河地区110块标准地(22个小班)兴安落叶松林立地因子、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表明,立地因子坡位、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林分因子郁闭度、林型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林龄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P>0.05);下坡位、中坡位、阴坡、斜坡立地条件下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较低,郁闭度较大以及珍珠梅兴安落叶松林型的林分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较小,海拔和林龄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主成分分析及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坡向和林型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影响,而坡位、坡度、海拔、郁闭度、林龄、木本植物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纱笼隔离下的盆栽试验表明,受密度效应的影响,棉蚜种群的增长为S形的逻辑斯谛曲线,使用氰戊菊酯,促进了棉蚜的繁殖,和群高速增殖的惯性使棉蚜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突破了密度效应对种群增长的抑制而呈指数形增长,氰戊菊酯还促进棉花生长,使棉蚜比对照有更多的空间和食物满足种群增长的需要,小区试验表明,对照棉蚜受包括天敌在内的广义密度效应的影响,种群仍按S形增长,氰戊菊酯大量杀死天敌,氰戊菊酯小区的棉蚜失去了天敌  相似文献   

8.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褐边绿刺蛾第一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因子对褐边绿刺蛾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褐边绿刺蛾第一代自然种群趋势指数为4.10。捕食和寄生性天敌对该虫种群控制作用最大,总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44 7;自然死亡作用次之,为2.204 4;核型多角体病毒作用最小,为1.239 8。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是该虫种群增长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阐述三门峡市落叶松鞘蛾半翅目猎蝽科7种天敌昆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该类天敌昆虫以若蝽和成蝽捕食落叶松鞘蛾的卵和幼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目前生物防治中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寄生性天敌。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其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论文旨在明确两种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及数值反应参数,为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种群(TD-HLJ)和江苏种群(TD-JS),以米蛾卵为供试寄主,研究两个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与数值反应,并利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控制作用指数(IIPC)对两个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功能反应结果表明,TD-HLJ和TD-JS种群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TD-HLJ种群最大寄生量为186.78粒/d,比TD-JS的最大寄生量高75.68粒/d。数值反应研究表明,不同米蛾卵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TD-HLJ和TD-JS种群的寄生、发育及繁殖有显著影响,米蛾卵密度为1粒时是TD-HLJ和TD-JS种群羽化的临界值,米蛾卵密度为5和10粒时分别是TD-HLJ和TD-JS种群繁殖的临界值。采用I和IIPC分析松毛虫赤眼蜂的控制作用,TD-HLJ和TD-JS种群的I值均随着米蛾卵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照TD-HLJ和TD-JS种群的I值分别为68.70和49.20,即TD-HLJ种群的下一代数量比TD-JS种群的数量多19.5倍;TD-HLJ和TD-JS种群的IIPC值均随着米蛾卵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随着卵密度的增加,TD-HLJ和TD-JS种群对寄主卵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小。【结论】综合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结果,松毛虫赤眼蜂TD-HLJ种群比TD-JS种群具有更好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1.
调查100株落叶松,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lkv.)越冬幼虫和早春第四龄幼虫在树冠上的垂直分布规律是:由下层向上层虫口密度逐渐变小;下层虫口密度通常为上层的2倍以上,最多可达3.2倍。在枝条上的水平分布规律是:当年生枝段上虫数最少,前一年枝段上虫数最多,前二年枝段上次之;前一年枝段上的虫数常为当年枝段上的3倍以上。据幼虫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了以下问题:①冬季或早春调查虫口密度时,顾及树冠形状,应用“加权法”原理在树冠的上、中、下层调查不同数量样枝,所得结果会更接近于实际;②样枝长度如过短(如:10cm、15cm),所得结果不应用于测报。  相似文献   

12.
飞机超低量喷洒生物农药防治兴安落叶松鞘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飞机超低量喷雾法防治兴安落叶松鞘蛾.经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选择出1%苦参碱液剂3000倍液及2010年生产的0.2%的阿维菌素油剂作为飞机防治用药.结果表明:喷药后15d时,1%苦参碱液剂375g hm-2以上喷洒量防治效果可达到95%以上,0.2%阿维菌素油剂2500 g·hm-2以上喷洒量防治效果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3.
分别对落叶松绶尺蠖危害程度不同的林分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在郁闭度为0.9、0.8的38和39年生的落叶松林内,平均每株针叶量分别为3.9755kg和4.3530kg;当落叶松失叶量在50%、75%、100%时,其材积损失分别为0.0022、0.0051、0.0074m^3/株;损失率分别为28.57%、61.45%、85.88%;落叶松绶尺蠖幼虫的防治指标理论值为316.01头/株、按失叶量50%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春天,于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实验林场、海林林业局三部落经营所、海林县杨子荣烈士陵园及海林县海南林场,共选五块标准地,各抽样调查了30株标准树,每一标准树取4个样枝,以样枝上的叶丛为调查样方,实测样方上的虫数和频次。用分布型频次法和指数法检验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鞘蛾第四龄幼虫和蛹属负二项分布和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5.
桔园食螨瓢虫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锉叶蜂生物学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松锉叶蜂在秦岭南坡一年发生二代,比东北林区增加了一个世代。主要分布于海拔1550~2500m范围内,在1900m以上的落叶松林分中形成危害,第二代种群的发生量远大于第一代,因而其危害明显重于第一代。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辽宁省清原县大孤家子落叶松种子园的昆虫群落和优势种群构成,结果表明:落叶松种子园有昆虫178种(12目,76科)。其中植食性昆虫109种,以落叶松为营养的有32种,肉食性昆虫48种,其他21种。昆虫来源有栽培地土壤中和残株上原有的种类,由周围林木和植物上迁移扩散而来的种类和临时飞来和着落的种类。列出了以落叶松为中心的食物链。由于种子园母树株行距大,光照充足,适于喜光性虫种的生存繁殖;化学防治的筛选使隐蔽性害虫得以保留,暴露性虫种受到淘汰,从而逐渐形成优势种群。主要有落叶松稀球果花蝇,黑胸球果花蝇、落叶松实小卷蛾、落叶松鞘蛾和松皮小郑蛾等5种,是影响树木生长和种子收成的主要害虫,应注意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群落演替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不同火强度火烧迹地群落演替状况。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火干扰后,兴安落叶松林群落演替趋势规律为:杂草丛或灌草丛→白桦山杨混交林→阔叶兴安落叶松林→兴安落叶松林;中度火干扰后,兴安落叶松林的群落演替趋势为:杨桦林或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兴安落叶松林;轻度火干扰后,对兴安落叶松群落的影响较小,不能改变原有的树种组成,林分群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一些旱生物种与中湿生物种的替代过程。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鞘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害虫发生量预测模式来测害虫未来种群数量,就成为制定防治计划和措施的依据。在森林害虫管理中,把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生量视为“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为了防治落叶松鞘蛾为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而进行防治时,事先要衡量害虫造成的损失价值与防治经费之间的得失关系,如有所获得时,才要进行防治,这种与“经济受害允许水平”相应的阈值就是防治指标。在确定害虫防治指标前,首先确定害虫为害指标,就是有多少头落叶松鞘蛾幼虫食多少落叶松计叶而导致对树木生长有明显影响。从模拟摘叶试验中得出结论,摘叶量达到1/2时,对落叶松生长量有明显影响,所以当落叶松鞘蛾幼虫为害达到此标准时的虫口密度定为为害指标。试验证明,当落叶松鞘蛾幼虫发生量控制在9头/株以下时,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超过此发生量,一定要进行防治,所以当鞘蛾虫口密度超过9头/株,针叶量损失1/2时定为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黑胸球果花蝇的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在大兴安岭对黑胸球果花蝇(Strobilomyia melaniola)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黑胸球果花蝇的种群变动主要受球果产量波支的制约。对每头幼虫,如果有一个球果可供危害。种群将保持稳定;如果每头幼虫可供危害的球果增加或减少,幼虫的种群将相应的增加或下降。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种群动态预测模型。对8个林分的球果被害率进行预测。同时使用Roques A.提供的黄色胶纸诱捕器进行危害预测,效果也很好。利用历史记载的资料,通过马尔柯夫链转移概率分析可达到长期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