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开县在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2013年三峡后续工作水土保持项目、开县水利科技项目建设中探索出薄壁小孔混凝土六角砖坎梯田建造技术,此种梯田比毛条石坎梯田成本低,比土坎梯田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埂坎占地少,与混凝土框格护坡梯田、土坎梯田相比梯坎不生杂草和虫卵。通过近3 a运行,薄壁小孔混凝土六角砖坎梯田保存率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好,值得在改造土层厚、石料稀少的坡耕地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山西省的梯田埂坎类型,依筑埂材料划分主要有土质埂坎和石质埂坎两大类.土质埂坎依据不同部位土体的密实程度又可分为硬埂、软埂和复式埂.石质埂坎按砌筑方式可分为干砌石坎和浆砌石坎,从埂坎结构型式上又可分为单墙式和双墙式.埂坎占地比率是测算埂坎资源量的重要指标,据典型调查加权平均计算,全省梯田复式埂占地率15.22%,土质硬坎占地率7.35%,石质埂坎占地率7.65%,埂坎平均占地率8.21%. 根据1996年底全省梯田面积统计核实资料和不同埂型平均占地率测算成果,求得全省梯田埂坎资源面积共计7.294万hm2,其中,土质硬坎3.548万hm2,复式埂2.851万hm2,石坎0.895万hm2.  相似文献   

3.
浅谈山西省梯田埂坎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机修梯田的埂坎多为复式埂,占地比例大。随着机修梯田的大面积推广,梯田埂坎合理利用问题逐步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山西省的梯田埂坎主要为土质埂坎和石质埂坎两类。根据典型调查测算,全省梯田埂坎资源现状为7294万hm2,利用率为2315%。开发利用梯田埂坎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虽然埂坎植物会造成一定的胁地,但其影响范围仅局限在1~3m内,其影响范围内的作物减产损失与埂坎植物的增值相比微不足道。大力开发利用梯田埂坎资源,不仅可缓解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加速丘陵山区的生态建设,其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黄土河小流域植物护埂模式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黄土河小流域多数梯田埂坎处于裸露状态,容易遭受冲刷,产生水土流失。在埂坎上采取植物防护措施投入少,见效快。试验选择低坎配置龙须草、中坎配置花椒、高坎栽植枣树的护埂模式,蓄水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庄浪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截至2009年,庄浪县累计修建梯田6.57万hm2,占原坡耕地总面积的95.6%,全县18个乡镇和293个村的梯田化程度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梯田化标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治理措施单一、小型蓄水保土配套措施不完善、梯田主干道路与生产路设置不合理、埂坎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综合配套结合起来、改造老式低产梯田与完善梯田道路网络结合起来、坡改梯工程实施与涉农资金和技术有效投入结合起来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紫色砂页岩表面的页岩易风化,在暴雨作用下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分析南雄市紫色砂页岩特性及土壤流失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以等高生物坝为主的乔灌草相结合和以水平梯田为主的沟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两种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土壤通报》2020,(3):580-586
土壤界限含水量作为重要的土壤力学指标,直接影响着坡耕地土壤抗冲性和土壤侵蚀过程。土壤机械组成与界限含水量特征值存在因果关系;研究两者间关系,有助于阐明坡耕地土壤侵蚀机理。以黔中3种主要岩性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用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土壤机械组成对界限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母岩区坡耕地土壤塑限为石灰岩区(30.49%)>紫色砂岩区(24.12%)、砂页岩区(20.50%),土壤液限为石灰岩区(56.30%)>紫色砂岩区(43.09%)>砂页岩区(32.80%),塑性指数为石灰岩区(26.03%)>紫色砂岩区(18.97%)>砂页岩区(12.29%)。石灰岩区坡耕地土壤粗砂含量、粉粒含量与液限、塑性指数呈负相关,黏粒含量与液限、塑性指数呈正相关;紫色砂岩区坡耕地粗砂含量与液限、塑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粉粒含量、黏粒含量与液限、塑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砂页岩区坡耕地粗砂含量与液限、塑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黏粒含量与液限、塑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岩性分布区坡耕地的界限含水量存在差异,成土母岩的差异是造成3种坡耕地土壤界限含水量差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红壤坡地坡改梯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江西典型红壤坡地梯田与坡耕地小区的观测资料,对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耕地改梯田后蓄水保土效益显著提高,蓄水效益高达67.6%,保土效益达85.0%以上;梯壁植草能大大提高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采取前埂后沟+梯壁植草方式的水平梯田与梯壁不植草的对照水平梯田比较,其蓄水效益达59.7%,保土效益达98.2%,适宜在南方红壤坡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抗侵蚀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3种不同地埂植物带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能够促进地埂植物带上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增强植物护埂、固埂作用;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植物带地埂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埂,土壤容重低于裸埂,黄花菜地埂土壤孔隙度最好,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保水保肥性最好;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抗崩解、抗侵蚀性能最强,是适合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良好措施。  相似文献   

10.
梯田埂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埂坎利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软埂植物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本文通过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软埂4种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得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分布规律,不同利用方式对梯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为软埂上部柠条〉软埂中部柠条〉柽柳〉黄花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在岩性、土壤类型、坡位和居民点影响下的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花溪区高清影像图、高程图(DEM)、地质图和土壤类型图为主要数据源,利用ArcGIS 10.2平台,基于其空间叠加分析、数理统计等功能,对多因子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区坡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1.07%,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85%,是花溪区主要耕地类型; 在各岩组上,坡耕地的分布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石灰岩组>白云岩组>普通砂页岩组>紫色砂页岩组,其中在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分布较为集中连片,在白云岩组和紫色砂页岩组上分布较为零散; 坡耕地的各土壤类型面积依次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其中黄壤最为集中连片,水稻土则较为分散; 不同坡位区域中,坡耕地面积依次表现为; 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在下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集中连片,上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零散; 同时坡耕地和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距离居民点越远,坡耕地分布越稀疏。综上所述,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花溪区坡耕地呈现出“西部多东部少”的空间格局,其中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的坡耕地连片区可优先考虑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埂带植物的研究越来越多。梯田埂植物带和地埂植物带是目前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主要措施。通过对东北黑土区使用较为广泛的埂带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埂带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埂带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为东北黑土区埂带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梯田和地埂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基本方法。而梯田埂和地埂的有效利用,是确保这一措施能长期保存的最佳手段。通过试验观测,短梗刺五加、长梗刺五加、蓝靛果和芦笋等几种植物护埂效果较好。对几种植物分别做了保水率、保土率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从保水保土率来看,短梗刺五加蓝靛果长梗刺五加芦笋。从经济效益来看,短梗刺五加芦笋蓝靛果长梗刺五加。综合保水保土及产值来看:短梗刺五加蓝靛果芦笋长梗刺五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岩性发育形成的坡耕地土壤在耕犁扰动下的土壤可蚀性变化,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选取由紫色砂岩、砂页岩和石灰岩3种岩性发育形成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耕犁层和犁底层土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利用EPIC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根据K值变化分析不同岩性区坡耕地受耕犁扰动的影响.结...  相似文献   

15.
陕北水平梯田埂坎经济安全侧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水平梯田埂坎常因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较差而坍塌。在土质和培埂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埂坎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地坎坡度。侧坡陡,占地少,稳定性差;侧坡缓,稳定性好,但占地较多。通过稳定分析,求出陕北砂壤土、轻粉质壤土和中粉质壤土不同坎高的经济安全地坎侧坡。  相似文献   

16.
砂质山区土坎梯田埂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临朐县砂质山区梯田建设中存在的埂坎过陡或过缓问题,经剪切试验对埂坎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表明,采用砾质细砂土筑埂时坡角可取37°,细砂土筑埂时坡角可取34°。经试验设计的一种复式坎坡,与传统的直线坎坡比较,埂坎占地减少40%~43%。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坡耕地埂坎类型、结构与利用状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进林  韦杰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1):229-233,240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埂坎的类型、结构及其功能和利用状况,为坡耕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文献总结。[结果](1)三峡库区坡耕地现有埂坎按筑坎材料可以分为土坎、石坎、土石复合坎和水泥砖坎4种基本类型;按埂坎型式可分为坎沟一体化、有坎有埂、有坎无埂和不规范埂坎4种类型;按功能定位可分为田间便道坎、土地权属分界坎和水土保持坎3种类型。(2)三峡库区坡耕地现有埂坎结构多样,不同结构埂坎的功能有所差异,其中,利用上土下石复合坎构建植物篱在耕地资源紧张的地方比较常见。下土上石复合坎主要用作田间便道。(3)三峡库区坡耕地现有埂坎中土坎比例较高,约占65%,其次是石坎,约占15%,土石复合坎和水泥砖坎共8%左右。另外,近10%的坡耕地没有埂坎。[结论]三峡库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人地关系背景下形成了多样的埂坎类型和结构,又决定了埂坎的功能多样性。目前,土坎的比例和利用率均较高。土石复合坎是三峡库区新的埂坎类型,兼顾土坎和石坎的优点,今后应加强结构优化研究,并在坡耕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树莓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其水土保持和经济效益,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新的水土保持埂带经济植物。[方法]在东北黑土区进行梯田埂和地埂栽植试验。[结果]树莓在埂带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较好的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栽植第3a树莓小区土壤侵蚀量低于东北黑土区容许土壤流失量〔200t/(km2·a)〕,保水率达到86.6%以上。树梅在梯田埂上产值达17 200元/hm2,在地埂上产值达16 800元/hm2。[结论]树莓在埂带上水土保持效益显著,可以在东北黑土区埂带上栽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在梯田埂坎生态空间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连片机修梯田是坡改梯项目的主要工程措施,在提高梯田机械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闲置并蕴藏巨大生产潜力的埂坎土地资源。通渭县经过多年的梯田建设实践,将紫花苜蓿作为护埂植物,不仅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证新修梯田埂坎的稳定性,而且有利于优化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发展舍饲养殖,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表土可蚀性特征,为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以无措施坡耕地为对照,选取紫色土区埂坎、水平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土测试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利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integrated climate)模型计算可蚀性指标,比较3种坡耕地表土的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可蚀性指标。[结果]①紫色土坡耕地表土粉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较低,分别为45.78%~76.29%和6.05%~10.58%。坡面尺度内,埂坎坡耕地上地块下坡位表土粉粒含量明显高于紧邻的下地块上坡位,砂粒含量则相反。地块尺度内,上坡位砂粒含量较高,中下坡位粉粒含量和黏粒含量较高。②紫色土坡耕地表土有机质含量为0.61%~1.48%。坡面尺度内,埂坎坡耕地上地块下坡位表土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紧邻的下地块上坡位。地块尺度内,有机质主要在中下坡位富集。③紫色土坡耕地表土可蚀性K值介于0.043 8~0.059 2之间。坡面尺度内,埂坎和水平沟坡耕地下地块上坡位表土可蚀性K值分别比紧邻的上地块下坡位低16.55%和6.30%。地块尺度内,中下坡位的表土可蚀性K值较大,且最高值出现在坡面的3/4处。表土可蚀性K值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表土抗蚀能力较弱,埂坎和水平沟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提高坡耕地抗蚀性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