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侵蚀特征,以典型喀斯特区贵州关岭县为研究对象,以ZY-3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3S"技术,非喀斯特区根据《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标准,喀斯特区根据《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综合治理技术》中石漠化与土壤侵蚀等级划分标准,解译出关岭县2015年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图,分析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关岭县不同等级石漠化区的土壤侵蚀特征存在一定的规律,关岭县喀斯特区土壤侵蚀发生率比非喀斯特区低9.4个百分点,非石漠化区土壤侵蚀发生率略低于石漠化区,严重石漠化区土壤侵蚀发生率低于石漠化等级轻的区域。关岭县石漠化与土壤侵蚀区域分布及强度并不一致,在土壤侵蚀治理过程中应加强石漠化程度较弱区域的治理,同时更需要加强还未发生石漠化区域土壤侵蚀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珠江上游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潜在危害最大、治理最为紧迫的地区之一,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03~2005年,在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实施的"珠治"试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梯田数量、粮食产量、群众收入"三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群众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三改善",水土流失量、坡耕地、贫困人口"三减少"。进一步搞好"珠治"工程建设,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二是继续坚持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三是不断探索防治水土流失的新经验,四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五是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张寿鹏 《中国水土保持》2011,(2):F0002-F0002
<正>"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坚持重点工程带动战略,以"长治"工程、"珠治"工程等重点工程为龙头,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生物、工程、农艺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集中、规模、连续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来,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万km2。通过持续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三增加、三减少、三改善"的显著效益:增加了基本农田、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群众收入;减少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云南水利系统紧紧围绕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四项任务,以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围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认真实施了"长治"工程、"国债"项目、"珠治"试点工程、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示范区建设、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综合治理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要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水源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力争每5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百分点以上,全力开创云南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土保持》2007,(8):F0002-F0002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简称“珠治”试点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的17个县市,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3378.7km2。“珠治”试点工程2003年开始实施,2005年完成,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18km2,其中建设水系配套的坡改梯7123hm2,新增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6.
论陕南秦巴山区小流域沟道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前,陕南秦巴山区的沟道治理因忽视了"治山"或没有条件"治山"常遭受重大损失,一遇暴雨,被冲毁的沟台地比比皆是,严重挫伤了群众的治沟积极性,沟道治理趋于停滞。"长治"工程特别是"丹治"工程实施后,陕南秦巴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山保川"相结合,开展了大规模的沟道治理,当地人民群众根据不同地貌、沟道类型和侵蚀特点,在中高山区、中低山区、丘陵河谷区和山间盆地分别采取封山治沟、沟道整治和沟坡兼治模式治理沟道,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类似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初探马慕铎,雷颖奇(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自1980年国家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以来,无论是重点、试点治理还是骨干工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  相似文献   

8.
<正>莱芜市地处泰沂山区,是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之一。近几年来,我市坚持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改善山区生产条件、振兴山区经济的重大措施常抓不  相似文献   

9.
柳河流域、大凌河流域地处辽宁西部,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1983年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级重点治理项目区。经过10 a综合治理,两大流域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严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总结了前期综合治理的经验,提出了今后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实际,山阳县大力实施以"丹治"工程为重点的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民生条件、巩固治理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陕南山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严重的石漠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巨大,同时也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岭县自2008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共治理石漠化141.98 km2。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的发生、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每年实现保土60.2万t,新增蓄水4.17万m3,治理区的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41.7%。与此同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显著促进了治理区经济发展,治理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治理前的2 430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5 986元。介绍了关岭县石漠化治理经验,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巩固脱贫成果,适应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相继在西畴县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开展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本文主要介绍了云南省2020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西畴县甘塘子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并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要点,以期为相似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艳 《中国水土保持》2012,(3):F0003-F0003
<正>2003年以来,广西先后启动实施了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一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规模和范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以来秦州区牢牢把握被列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三大目标,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进行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调整,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实现了山区耕地梯田化、农田道路网络化,初步探索出了"唱水保歌、修饭碗田、念果树经、发产业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15.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最北端,水蚀、风蚀交错,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十三五"以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齐抓共管,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水土资源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8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做出了重大贡献。介绍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经验与做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主要探索近年来水土流失监测方法、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价的方法的研究进展,针对喀斯特山区提出了当前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监测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合理地治理该地区的石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种草不但能解决“三料”困难、促进畜禽渔业的发展、优化调整农业结构,而且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费省效宏的重要水土保持措施。鲁山县地质地貌复杂,自然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区面积的89.8%,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为开发鲁山山区,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促使鲁山山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1988年我站参加了由淮委水保处组织的“保土牧草引种推广”协作试验研究,通过三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山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治理和开发山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他,应与重点开发沿海发达地区统筹兼顾,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山区贫困的根源,是山区开发的主要障碍。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发展多种商品经济,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是山区交通、工矿等基本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开发山区的基础。治理开发山区总的方向是:预防为主,治管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同时不放松粮食生产,尽快脱贫致富;还要把观念和职能,转到以预防为主,治管结合的轨道上来,加强以监督管理和法制来防治新的水土流失。同时还要依靠政策、科学和投入,特别要建立健全全国各级水土保持机构体系,以强化水土保持和山区开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经过3年的实施,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显著: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9.2%,580 km2的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得到了整治;建成了高标准综合配套的坡改梯工程7 123 hm2,新增保护耕地面积27 370 hm2,增加灌溉面积13 364 hm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粮食总产量比治理前增加6.1%;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13.16亿元提高到17.6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 076元上升到1 369元,农村贫困人口由治理前的13.74万人减少到10.02万人;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社会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抓好"珠治"工程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治"工程、"农发"水保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等一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1万km~2,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粮食单产平均提髙3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水土保持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