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汕优T28(珍汕97A/T28)系浙江省台州地区农科所配组的晚籼杂交新组合。1986-198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为467.5公斤和491.36公斤,比汕优6号亩产432.11公斤和459.75公斤分别增产9.89%和6.88%。经联合方差分析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省区试均居11个参试组合之首。日产量为3.572公斤和3.855公斤,比汕优6号3.261公斤和3.486公斤分别增加0.311公斤和0.349公斤。1987年台州地区农科所汕优T28示范2.52亩,平均亩产561.5公斤;温岭县西溪下岳邵传方种植1.04亩,平均亩产511.5公斤。该组合全生育期两年分别为130.9天和128.4夫,-’比汕优6号早熟2.29天和3.…  相似文献   

2.
协优46     
协优46(协青早A/密阳46)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开发杂交水稻组合联合体等单位配制而成。1987年参加浙江省组合比较试验,亩产490.2kg,比汕优6号增产6.62%;1988年省区试亩产482.41kg,比汕优6号增产7.93%;1988年浙江省示范面积3.77万亩,其中龙游县2万亩,亩平468.97kg,一般比汕优6号增产50kg以上。有两个百亩方亩产分别达506.3和518.8kg,龙游镇唐尧村占根宝户1.8亩,亩产高达610.8kg。该组合已在衢州、宁波等市通过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全…  相似文献   

3.
密阳46——一个较理想的新恢复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阳46系籼型杂交稻的强优势恢复系,不论与野败型或矮败型等不育系配组,均表现有较强的恢复力和较好的配合力。中国水稻研究所于1983年秋以矮败型协青早不育系与密阳46测配选育而成的协优46,比汕优6号显著增产。1985年和1986年6个鉴定点平均亩产485.8公斤,比汕优6号亩产453.1公斤增产7.22%,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浙江省兰溪市杂交稻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杂交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据实施该技术的661.41亩示范田统计,早稻(威优48-2为主)平均亩产514.5公斤,比一般大田亩产增49.2公斤;晚稻(示范品种以汕优10号、协优46为主)平均亩产501.64公斤,比一般大田亩产增加17公斤。现将其主要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名称类型价格简介备注 协优9308 杂交稻 16.00元/kg 亩产550~6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800多公斤.双晚生育期比汕优63迟4天左右;单季生育期比汕优63迟6~8天左右.抗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和褐飞虱.米质好,食味佳. 若须邮寄,加手续费10元.邮寄费另加.批量调种价格另议. *除以上列出的几个主要品种(组合)外,还有协优46、汕优10号、协优413、优IA/66、中优早3号、中优早5号、中组1号、中香1号、中丝1号、中早14、中早16等30余个,欢迎咨询洽谈. 总经理:阮刘青联系人:张光恒 联系电话:(0571)3371711-2111 传真:(0571)3371911 单位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中国水稻研究所种子产业中心邮编:310006  相似文献   

6.
汕优桂44     
汕优桂44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4年用珍汕97A和新选育的恢复系84—4(即桂44)配组而成,属感光型杂交晚稻组合。1988年经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一、试验试种情况 1984年参加水稻所杂交晚稻型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平均亩产452.5公斤,比汕优30选亩增63.5公斤,增产16.3%。1985~1987年参加广西杂交晚稻区试,三年22个区试点平均亩产均比对照种增产,名列第一。1985年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450.5公斤,比对照汕优6号增产5.21%;1986年桂南8个试点平均亩产383.4公斤,比对照汕优30选增产7.12%;1987年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319.2公斤,比对照汕优3…  相似文献   

7.
汕优72     
该组合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而成,其恢复系“明恢72”是用(C堡×N)F4×明恢63选育而成的,为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 一、产量表现:1986年所内品比,汕优72比汕优63亩增25公斤,增产5.6%。1987年与汕优63平产,1988年参加三明市连晚区试,亩产470.03公斤,居首位,比汕优63亩增9.27公斤,增产2.01%,且比汕优63早熟4天。1988年参加湖北省中稻预试,亩产557.34公斤,比汕优63亩增4.36公斤,增产0.62%。浙江庆元县种子公司单晚观察试验,汕优72与汕优63平产,大田示范4.05亩,平均亩产518.95公斤,其中隆宫乡刘刚军户亩产达623.4公斤。沙县种子公司示范7.9…  相似文献   

8.
协优78039     
协优78039(协青早A/78039)系安徽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中、晚兼用型杂交籼稻新组合。恢复系78039为1978年以抗病系1R30—2为母本,早熟、大粒恢复系圭630为父本杂交,1983年初步定型,后经多代测交筛选育成。1990年7月该组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安徽省在白叶枯病区接替汕优63的主要组合。 一、历年产量表现:该组合1985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釉新组合预备试验,6个试点平均亩产548.75公斤,比对照汕优6号增产5.8%,达极显著水平11987—1989年连续三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融新组合区试,平均亩产511.87公斤,与汕优63相当。1987一1988年…  相似文献   

9.
协优3550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协青早A与3550组配育成的晚籼中熟新组合,3550是从青四矮16与IR54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与江西矮败质源不育系协青早A组配定型后,“经过三个年次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表现高产稳产,受到普遍欢迎,1990年种植面积约12万亩。 一、产量表现: 1987年试种,亩产542.5公斤,比汕优30选增产27.65%。1988年参加水稻所杂交稻、常规稻混合比较试验,折亩产494.01公斤,比同熟期对照种钢白矮1增产20.69%,增产极显著,同季参加广东省杂交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8.5公斤,比汕优30选(ck1)增产11.75%,比汕优…  相似文献   

10.
汕优92原名汕优20964,是浙江省金华市农科所于1987年,利用珍汕97A与恢复系92配组而成。恢复系92是1982年以IR209作母本,测64—7为父本的杂交后代,并经4年8代的选择与多次测交筛选而成。该组合主要表现为优质、丰产、耐肥抗倒。已于1992年4月通过了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产量表现 1987年该组合参加浙江省协作组晚季籼型杂交稻大区对比试验,5个试点汇总结果,亩产幅度为385.3~520.5公斤,平均亩产461.4公斤,比对照汕优6号亩增43.5公斤,增产10.5%;日亩产3.59公斤,比对照增产14.3%,均居参试组合之首位。1989~1990年参加金华、巨州、…  相似文献   

11.
汕优桂99     
汕优桂99是广西水稻研究所新育成的杂交组合,1989年10月经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广西的重点推广组合。 一、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广西水稻所杂交早、晚稻组合比较试验,早稻平均亩产476.19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5.4%,晚稻比汕优2号增产10.5%,均达显著水平。1988~1989年参加广西杂交早、中、晚稻区试(桂南10个试点),两年结果单产居首位,亩产435~496.65公斤。1988年该组合参加广西桂中、北稻区杂交晚稻区试,桂中稻区区试中比汕优2号增产8.29%,比汕优桂33增产4.12%,产量居首位。桂北稻区比汕优 2号增产5. 93%,比汕优桂33…  相似文献   

12.
我市1985年用汕优64作晚稻示范种植500亩,平均亩产518公斤,比威优64亩产高24公斤,比晚粳鄂宜105亩产高108公斤;1986年扩大到3.8万亩,平均亩产509公斤,1987年发展到11万亩,平均亩产511公斤;1988年17万亩,平均亩产502公斤;1989年在种子紧缺下,种植了12万亩,平均亩产514公斤。五年共种43.85万亩,平均亩产508公斤,比同期鄂宜105亩产高97公斤,共增稻谷4253万公斤。该组合作晚稻种植与威优64比有四个明显优点:一是秧龄弹性稍好;二是对白叶枯病抗性较强;三是米质较优;四是产量潜力较大。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合理配茬,适时播插。汕优64在我地作晚…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晚籼及配套栽培技术后,双季晚稻产量有较大增长,晚稻亩产现已达300公斤,双季亩产700~800多公斤。1984年前的主要当家组合是汕优2号。1984年引进新组合汕优63、筛选了D优63,表现抗病、高产、米质好,生育期与汕优2号相近。1986年泸州市合江县化育乡示范双晚汕优63、D优63共1582亩,亩产达416.3公斤;1987年沙县种植双晚汕优63、D优63共32万亩,亩产383公斤。在川南用汕优63、D优63与早杂威优49配套,可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条件,实现双杂高产。汕优63、D优63作双晚的栽培要点是:适期播种、保证安全齐穗,麦壳育秧,小苗寄插;合理密植与施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晚稻产量。浙江省在利用籼型杂交水稻的同时,积极发展粳型杂交水稻生产.经过10多年育种攻关和试验示范,已筛选出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组合有七优2号、七优6号等.1992年全省种植杂交粳稻10.72万亩,在生育期间,虽遭受了16号和19号2次强台风和洪涝灾害,产量不及上年,但在同样受灾情况下.杂交粳稻却比杂交籼稻和常规晚粳获得较好收成.例如黄岩市14500亩杂交粳稻,平均亩产达485kg,比常规模糯稻亩产452kg,亩增33kg,增产率达73%,其中省“攻三千”课题1.118亩七优2号试验田,平均亩产568.84kg,比协优46的455.8kg,亩增产113.05kg,增…  相似文献   

15.
辐优63是怀化地区农科所用辐南A与明恢63测配选育而成的产量高、米质好、抗稻瘟病力强的三系系籼组合,经区试鉴定和多年多点生产试验表现好,一般亩产550~700公斤,高的达780公斤。特别在山区种植比汕优63增产明显,抗性、米质均优于威优6号和汕优63,是丘陵山区作中稻、湘中、南双季稻区作晚稻较理想的接班组合。1989年通过怀化地区品种审定,“八·五”期间列为重点推广新组合。1产量表现 1986年参加地区区试,平均亩产565公斤,居参试12个组合首位,比对照威优6号增产3.7%。1987年参加省中籼区试鉴定。平均亩产55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2.3%,…  相似文献   

16.
辐优63是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协作单位,用辐74A与明恢63辐射后代选系63—1选配而成的中熟型组合。它具有高产、再生力强,田间抗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等特点。1992年4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一、产量表现 1988~1989年在成都、新津、眉山、广汉进行产量比较和多点试种,平均亩产572.6公斤,比汕优63平均亩产553.7公斤,增产3.4%,日产量3.98公斤,比汕优63日产3.69公斤增产7.8%。1990~1991年参加四川省区域中熟组试验,平均亩产574.9公斤,居参的首试组合位,分别比对照D优64、矮优S增产19.7%和7.84%,最高亩产达706.8公斤。 二、主要特…  相似文献   

17.
七优2号原名台杂2号,是浙江省台州地区农科所配组的粳型杂交水稻组合。它具有株 型紧凑、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稳大粒多、较抗病虫害,:一以及中熟晚粳较耐低温和秧龄弹性较大等特点,是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适宜作连作晚稻,产量潜力较大的粳型杂交组合。 温岭县从1985年开始试种,1988年示范500余亩,1989、1990两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开发利用,先后建立七优2号百亩方、千亩片和万亩示范区,试种结果表明,该组合表现丰年大增产、灾年能保产。1988年晚稻生育期间风调雨顺,马公乡下香村中心示范50.4亩七优2号平均亩产600.4公斤,比对照杂交税稻…  相似文献   

18.
冈优12     
冈优12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冈46A与明恢63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组合。冈46A的保持系来源于二九矮7号/V41//珍汕97/雅矮早;其不育胞质为西非栽培稻Cam-bikakakwm。 一、产量表现 该组合1990年通过四川省级区试;同年参加全国籼型杂交稻区试中稻组试验,18个试点平均亩产57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居第一位。1991年续试,21个试点平均亩产54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达显著水平,居7个组合之首。两年全国区试平均亩产比汕优63增产2.65%,日产量增0.18公斤,是近几年来全国区试中稻组中唯一比汕优63连续两年增产的组合。适宜在川、云贵…  相似文献   

19.
D优10号     
D优10号是籼粳型D297A不育系与明恢63配组的强优杂交稻。1987年参加跨省区的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中稻联试,5省37个点,平均亩产575.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下同)增产3.86%,居参试组合之首;1988年继续参加协作组中稻联试,35个点,亩平551公斤,比对照增产5.66%,再次夺冠。1988~ 1989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和大区对比生产试验,1989年12月省区试会决定通过,提请品种 审定。在四川成都等10个地、市区试,福建 东部稻区区试,云南省级区试,均表现比对照增产显著,居参试组合一、二位。此外, D优10号还创造了一季中稻后蓄留再生稻的 高产典型。 D优10号不但…  相似文献   

20.
Ⅱ优6216     
Ⅱ优6216(Ⅱ32A/丽恢6216)是浙江省杂交水稻开发联合体选育而成,1992~1993年通过浙江省晚杂区试和全国中稻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425.0kg和546.1kg,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1.56%,比对照汕优63减产2.55%。1991~1993年浙江省文成、庆元县单晚品试平均亩产531.5和515.3kg,3年均居首位,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9%和9.65%。1994年该组合在浙江省试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同年9月该组合在浙江遂昌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Ⅱ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