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省早稻面积约2800万亩,在开发杂交早稻方面算是走在前列的,但面积还不很大,不上100万亩。我国长江流域早稻9000多万亩,加上两广,在一亿亩以上,杂交早稻占的比重就更小,本文就我县近年推广杂交早稻的效益,谈谈它在粮食增长中的地位. 一、杂交早稻增产潜力很大 1983年,中国农牧渔业部把杂交早稻列为全国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为了摸索杂交早稻在我县的应用,我们积极组织试验示范。当年试种1001亩,平均单产450公斤,比全县早稻单产水平高115.5公斤,增长32.9%。1984年全县扩大种植2.22万亩,占全县早稻面积5%,验收和调查情况表明:无论在平原还…  相似文献   

2.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3.
平江县是怎样夺取杂交早稻高产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是我县一季稳产高产的粮食作物,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0%左右。但当前早稻品种单一,多年种植的浙辐802抗性降低产量下降。为使我县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出路之一就是扩大杂交早稻面积。 1980年以来,全县积极种植杂交早稻,1988~1989年两年,共种植16.3万亩,通过组织验收,杂交早稻比常规稻亩增54.45公斤,增产13.2%。并出现了大面积的丰产片、高产丘。如:肥田村1989年种植杂交早稻1014亩,亩产468公斤;木瓜乡南塘村村民余程林0.8亩,亩产687.5公斤。献冲乡泗洲村张卫民,8亩杂交早稻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常规稻亩产增87.5公斤。杂交稻抗性较…  相似文献   

4.
1989年湖南省种植杂交早稻481.42万亩,比1988年扩大94.12万亩,总产21.04亿公斤,平均亩产437公斤。 在连续遭受几次阴雨寡照不利气候影响的条件下,杂交早稻比常规早稻较好地经受了考验,显示出明显的增产优势。据省、地两级联办的14个基点验收924亩杂交稻,平均亩产511. 6公斤,比常规稻增产10.3%。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双峰县大林乡,示范5019亩,平均亩产578.8公斤,比常规稻亩增66.2公斤,增产12.9%。 杂交早稻增产的原因,除各级领导重视外,在栽培技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改进了浸种催芽和育秧技术。普遍推广了强氯精消毒,温水浸种,多起…  相似文献   

5.
我省试验、示范、推广杂交早稻,到1987年止已经历了六年。六年的实践证明,杂交早稻优势强,适应性广,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全省六年累积推广杂交早稻134万多亩,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同.期常规早稻每亩增产80~100公斤(自然亩,下同),纯收入增加25~30元。1987年,全省种植“早杂”77.4万亩,亩产498公斤,比常规早稻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早杂”的分布。从鄂东南到江汉平原,基本上遍及所有双季稻产区,已发展到北纬31度以南。今后,我们发展杂交稻的指导思想是:“积极发展‘早杂’,继续扩大 ‘中杂’,稳定提高‘晚杂’”。初步预…  相似文献   

6.
1987年,邵阳市种植杂交早稻12.37万亩,平均亩产494.5公斤,比常规早稻平均亩产高出142公斤,增产40.3%,充分显示了增产优势、回顾总结几年来杂交早稻高产栽培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过程,笔者特将亩产超500公斤的几个技术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上犹县位于赣南的西部,是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县之一,粮食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摆脱困境,该县在“七五”期间大力抓了杂交早稻的推广。由1984年试种35亩到1990年全县早杂面积达6.225万亩,占早稻播面的56%。早稻总产比1985年增加5803吨,年递增3.5%,亩产提高34公斤,年均递增2.1%。上犹县在发展杂交早稻的主要经验是: 一、抓示范样板田 该县种植杂交早稻七年来,试验示范的累计面积达4万余亩,都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经济效益。如1990年在全县示范推广的2.01万亩威优华联2号样板,平均亩产达501.5公斤;尤其在寺下乡抓的四千亩连片高产栽培示…  相似文献   

8.
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扩种早杂优有其更大的潜力。1987年全国杂交早稻面积为1740.47万亩,1988年已达2500多万亩。我省1988年杂交早稻已发展到255.07万亩。然而,当前推广的组合如威优64和威优35等,生育期偏长,抗稻瘟病性较差,进一步扩大种植,已受到限制。本文结合早杂优的育种实践,对杂交早稻恢复系及其强优组合的选育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一、人工制恢选育早稻恢复系 (一)品种资源收集与亲本选配 1.早熟恢复好的材料。早熟不同恢源材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在我省大面积推广以来,为我省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从全省的情况看,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不够平衡,为了进一步发掘杂交水稻增产潜力,加快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速度,本文着重对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与研讨。 (一)我省杂交水稻生产的回顾杂交水稻从1974年开始在我省试种,到1977年全省九个地、市种植面积达240.96万亩:1978年全省发展到800万亩,占稻谷播种面积2533.7万亩的31.51%:平均亩产262公斤,比年报稻谷亩产239.5公斤,高22.5  相似文献   

10.
我区今年杂交早稻播种面积30.47万由,总产13.5万吨,亩产444公斤,比去年亩增12.5公 斤,比今年的常规早稻亩增115.5公斤。  相似文献   

11.
大豆在我省为粮油兼用作物,建阳、三明地区是我省大豆的主要产区,常年产量占全省总产四分之一。建阳地区1986年总产1326万公斤,三明1985年总产1188万公斤。根据种植方式和收获季节不同,分为秋大豆、春大豆和田埂豆三种类型。七十年代以前,以早稻——秋大豆为主的轮作方式,三明市每年种植10多万亩,建阳种植20万亩左右,七十年代以来,因改制、扩大双季稻,稻——豆轮作的面积不断减少,加以锈病流  相似文献   

12.
零陵地区1990年种植杂交早稻133.58万亩,其中地膜小苗直栽77.8万亩,平均亩产411.5公斤,较常规大苗亩增33.3公斤,增产8.8%,这项技术解决了杂交早稻4月低温烂秧,5月低温不发的难题,为杂交早稻早熟高产、低成本、高效益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技术要点为;严格种子消毒、搞好浸种催芽,选择冬子板田作苗床,8月底4月初播种。湿播旱育,地膜低拱覆盖,2~2.5叶带土移栽,双株密植.  相似文献   

13.
简信 《杂交水稻》1989,(5):24-24
当前,我国杂交水稻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是早稻。全国早稻面积有14000万亩,而1988年杂交早稻只种植.2500多万亩,约占早稻面积的17%。要迅速发展杂交早稻,关键是尽快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早、中熟组合。因此,多年来突破早、中熟早稻组合是各科研单位的热门课题。近年,湖南杂交  相似文献   

14.
信息动态     
1991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 已突破2.6亿亩 1991年11月,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间组在南昌会议上统计,我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已达2.608352亿亩,占全国稻田面积的54%强,第一次超过常规稻种植面积。各省种植杂交稻面积如下:四川4221万亩,湖南4069.63万亩,江西2943万亩,广西2598万亩,广东2311.3万亩,湖北2300万亩,安徽1501万亩,福建1410.2万亩,浙江975.93万亩,贵州758.63万亩,河南400万亩,云南400万亩,海南294.83万亩,陕西150万亩,辽宁127万亩,上海22万亩。 1991年杂交早稻已发展到4768.71万亩,已占全国1亿多亩早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比1990年扩大1103…  相似文献   

15.
我国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十年之后就成功地实现了三系配套,选育出了能应用于生产的强优组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由1976年的200万亩,发展到1987年的15000万亩,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杂交早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特别是长江域双季杂交早稻的面积更少。1986年,长江流域双季杂交早稻面积仅200多万亩,1987年也只500万亩左右。而我国整个长江流域双季早稻面积有9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6.
信息     
“七.五”后三年杂交水稻 在全国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最近我们从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了解到.由于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农牧渔业部计划在“七·五”的后三年,每年递增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000万亩,到1.990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2.088亿亩,接近占全国总稻田面积的一半。 具体的发展规划是:杂交早稻1988年种植2650万亩,1989年3370万亩,1990年4280万亩。杂交中稻1988年种植8378万亩,1989年9020万亩,1990年9522万亩。杂交晚稻1988年种植6400万亩.1989年6850万亩,1990年7200万亩。 (柯闻供稿) 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 组考…  相似文献   

17.
我省生产上早稻当前缺少较好的早,中热品种。据全省历年农作物分品种面积统计,1984—1986年早稻的早熟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还是“二九青”,平均每年种植175。97万亩,占早熟早稻总面积的45%。“二九青”是1971年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的,1974年在我省推广面积达171万亩,开始成为我省早熟早稻的当家品种。1975一1983年,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00万亩左右。该品种在我省早熟早稻中当了13年家,是不是这个品种能永保青春,久用不衰呢?不是的。1972年该品种在我省区试中,平均亩产761.3斤,比对照品种增产8.4%。1974-1978年用它作省区试早熟早籼组的对照,平均…  相似文献   

18.
桃源县历来有种植油菜的习惯。近几年来,油菜面积、总产都有所发展。1986年实收油菜42.05万亩,总产2.2吨,比上年扩大18.90万亩,增加总产0.5万吨。1989年油菜面积达到57.96万亩,总产4.7万吨,单产81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桃源县油菜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发展稻田种植,稻田油菜已种到40多万亩,其中三熟制油菜约占80%。在油菜生产发展的同时,早稻生产也取得同步发展。1986—1988年,早稻平均单产为310.7公斤,比“六五”期间增加31.7公斤,增产11.4%.如何正确处理好油菜与早稻的季节矛盾、夺取粮油双  相似文献   

19.
永春县人均耕地0.49亩,人均占有粮食254.5公斤,年需调入粮食1.5万吨,积极探索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1984年永春吾峰乡、桃城镇等地引进汕优63做连作早稻试种成功,随之在永春暖区迅速推广,1984~1990年,累计种植25.22万亩,亩产一般450~600公斤,1990年,全县早稻种植“汕优63”6.5万亩,为永春县早稻产量和全年粮食总产超历史作出了贡献。永春县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400万亩。目前常规粳稻种植面积500余万亩,只占历史上可种面积的40%左右,大部分面积披杂交籼稻代替,而近年杂交籼稻优势下降、病害加重,作双晚栽培更因穗期不耐低温,不能稳产保收。“七五”期间我省推广杂交粳稻34.96万亩,平均亩增稻谷50公斤以上,总增优质稻谷1748万公斤,增值千万元。特别是1989、1990年南方稻区杂交粳稻科研推广协作组成立以来,在“1038”示范活动推动下,经两年努力,示范范围扩大,产量水平有所提高,制种技术和产量也有新的突破,组织管理上有了新的经验,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杂空间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