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祁连山几种高山杜鹃的种群垂直分布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祁连山大阴坡几种杜鹃种群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垂直分布对策是各物种生态位重叠与分离的结果:千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为海拔3300m以下梯度内的优势种;陇蜀杜鹃在海拔3300m以上更湿冷的范围内开始增加,并占绝对优势;烈香杜鹃在3400m时分盖度最大,在低处与千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伴生,在高处与陇蜀杜鹃伴生。  相似文献   

2.
高寒灌丛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研究高寒灌丛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光谱遥感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遥感探测技术,可以实现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地物大面积无损探测。研究高寒灌丛的光谱变换特性有助于光谱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选取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的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河谷区域,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从2 900 m到3 600 m的阴坡,每100 m设置一个样地,采集每块样地的光谱数据。对采集的光谱数据进行平滑降噪处理后,通过反射率(REF)、吸收率(ABS)及反射率和吸收率的一阶导数(GREF和GABS)变换,分析了灌丛群落和光谱特征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群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中,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极显著,光谱REF与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均呈现倒"V"字形变化。α多样性最高的海拔梯度与群落光谱REF最大的值均集中在中间海拔区域(3300~3400 m);2)灌丛含水率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N"字形,即灌丛含水率与群落光谱REF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3)群落高度,生物量和茎叶比对灌丛群落光谱特征的影响较明显。阴坡灌丛群落光谱REF与生物量、茎叶比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反"N"形变化;4)千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灌丛在整个灌丛群落中占有关键地位,其群落特征的变化对灌丛光谱特征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灌木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张德罡  胡自治 《草地学报》2003,11(3):234-239
对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灌木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表明:在海拔高度相对较低的主样区(海拔3080m),陇蜀杜鹃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和适应性受到限制,因而呈现出集聚程度较高的斑块状分布;柳属植物、鬼箭锦鸡儿、金露梅、烈香杜鹃、头花杜鹃和百里香杜鹃均为随机分布。随海拔高度上升,陇蜀杜鹃的分布格局由集聚型迅速转变为随机型,其余灌木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分布格局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东祁连山杜鹃属植物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杜鹃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表明:百里香杜鹃和头花杜鹃个体相对低矮,叶片近革质、密被鳞片、有芳香但不强烈;烈香杜鹃个体较前者略高,叶片软革质、上无鳞片但背面有稀疏鳞片、有强烈芳香;陇蜀杜鹃个体最高,叶片坚革质、无鳞片、无芳香。花的数目陇蜀杜鹃和烈香杜鹃较多,为12~17朵;头花杜鹃3~8朵;而百里香杜鹃则为单一、偶成双。其叶片显示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特点,即百里香杜鹃为小叶密鳞半落叶、头花杜鹃为小叶密鳞强反卷、烈香杜鹃为中叶疏鳞角质反卷、陇蜀杜鹃为大叶厚角质反卷。  相似文献   

5.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灌木受损恢复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受到砍伐和滑坡影响的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灌木植物的恢复生长研究表明,砍伐后,灌木恢复到原群落的程度依次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柳>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烈香杜鹃,滑坡条件下各灌木的恢复程度与砍伐样地相似,说明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和柳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生境条件,充分利用新生境条件下的各种资源进行恢复生长,在群落恢复演替的前期生长速度较快,而杜鹃属植物不能较好地适应新的生境条件,再生恢复速度相对迟缓。  相似文献   

6.
以拉萨河谷达孜县新仓村沟域的山地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探究了随海拔升高(3992~4940 m)灌丛草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Rao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灌丛生物量和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草地盖度(71±14)%和生物量(49.18±19.17) g/m2变化不明显(P>0.05);2)随海拔升高群落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但共优种高山嵩草(0.591±0.034)和青藏苔草(0.326±0.061)的优势度无显著变化(P>0.05);3)随海拔升高草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特征;4)以株高测算的草地群落功能性状Rao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物种丰富度、功能性状以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沿海拔升高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为维持高原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的生态安全,未来应重视三者相互关系及其生态学机制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曹文侠  李文 《草业学报》2016,25(7):52-61
以东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建群种-千里香杜鹃为对象,研究了灌丛基部和灌丛间千里香杜鹃及其他植物根系生物量水平与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生育期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随土层的深入,千里香杜鹃地下粗根、细根生物量,以及群落其他植物的地下活根及死根生物量均随土层的深入显著降低,千里香杜鹃地下细根生物量的90%分布在0~20cm的土层中,千里香杜鹃灌丛基部生物量大于灌丛间。千里香杜鹃细根生物量在萌动期和休眠前相对较低,从6月份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7月达最大;表层峰值的出现总是早于深层,而灌丛间峰值早于灌丛基部,灌丛间细根变幅活跃。群落其他植物地下生物量从萌动初开始下降,7月达最低,8月出现小幅增长后开始下降,在生长季末呈现较大幅度增长;随土层加深,死根生物量比例增加,7,8月份0~10cm层土壤中千里香杜鹃活根占总生物量的比值最大,此时,群落活根总量接近或大于死根,但年平均群落死根量大于活根,深层动态升降的出现滞后于表层。  相似文献   

8.
藏北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藏北地区那曲县日囤布山的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分析不同海拔高度(4 523~4 673 m)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寒草地植物群落总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即在中等海拔梯度(4 623 m)水平草地植被生长最好;不同海拔梯度间植物物种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和E.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单峰”分布格局,中海拔梯度处物种丰富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地植物多样性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是西藏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气候变暖和放牧干扰背景下沿海拔梯度探讨西藏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对于该地区草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拉萨市林周县白朗村沟域的山地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样方法,重复样线法和Modified-Whittaker样地法3种方法进行系统调查,研究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3种不同取样方法α多样性的物种丰富度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50 m样线法效果最好.2) 表征β多样性的Sorensen相似性指数和Bray-Curtis指数均随样地间海拔高差的增大而减小.3) 种-面积关系的截距c,斜率z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α,β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吻合一致.4) 依据种-面积关系研究结果,山地灌丛草地设置100 m2的样地可覆盖80%左右的植物物种.山地灌丛草地的α和β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未来研究应注重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对山体气候梯度以及放牧干扰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试验,以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涝池流域高山灌丛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上生物量与易测因子(冠幅周长和植株高度)之间的关系,对灌丛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灌丛的平均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375.8 kg·hm-2和3055.6 kg·hm-2;随着海拔高度升高,阳坡与阴坡灌丛地上生物量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其最大值分别分布在海拔3200m和3650m处,分别为12101.6 kg·hm-2和4084.8 kg·hm-2;在4种灌丛植物中,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和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3150m和3650m,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最大值分布在海拔3200 m.综上可知,祁连山天涝池流域灌丛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型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海北州境内的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有4种,即青海杜鹃、烈香杜鹃、头花杜鹃、百里香杜鹃。介绍了杜鹃花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药理性能、功效、产销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8年6~9月野外采集的数据,采用野外观测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天祝地区金强河流域典型灌丛: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硬叶柳(Salix sclerophylla)、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千里香(Murraya paniculata)灌丛的降雨截留特征,分析了降雨对灌丛的穿透雨量、茎干流量和截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观测到降雨22次,总降雨量为322.2mm。6种灌丛的茎干流量、穿透雨量和截留量与降雨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观测的雨量范围内,茎干流率与穿透雨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稳定,而截留率则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后也趋于稳定;6种灌丛的茎干流率和穿透雨率随着雨量级的增加而增大,而截留率则随之减小。在所有雨量级中,山生柳的茎干流率最大;在>20mm雨量级中,千里香灌从的穿透雨率最大,绣线菊灌从的截留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缘海拔对植物种子大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青藏高原东缘600种植物种子为对象,就海拔对种子大小的影响展开系统性地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区系内,植物种子大小与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600, R2=0.029, P<0.001),并且在2 000~3 000 m海拔梯度中,种子大小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2)草本植物种子大小与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512,R2=0.026,P<0.001),但是灌木(n=72, R2=0.004, P=0.616)和乔木种子大小(n=16, R2=0.005, P=0.795)随海拔虽有减小的趋势但无显著相关性;3)海拔较高地区的草本植物种子大小比同属的海拔较低的植物种子大11.5%(df=131, t=2.724, P=0.007),小于阈值±30%,草本植物属内种子大小与海拔无关。在132个草本植物种对中,与同属的低海拔物种相比,40.9%(54种)高海拔物种种子大,另外19.7%(26种)小,39.4%(52种)没有变化,由此,认为在青藏高原东缘强烈的选择压力下,海拔和系统发育综合因子对植物种子大小的影响由具体的某个属本身的特性所决定,不存在单一的海拔与属的种子大小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土壤作为高寒带植被的立地条件,是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之一。本研究选取祁连山东段头花杜鹃、山生柳和金露梅3种典型灌丛斑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围封前后其理化性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氮5个理化指标在灌下、灌外差异显著;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磷、速效氮、速效磷6个理化指标在围栏内外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围栏内速效氮与孔隙度的贡献率较高,表明围封后速效氮与孔隙度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围栏外速效氮与全磷的贡献率较高,表明有放牧干扰时速效氮与全磷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头花杜鹃灌丛斑块不论是否受到放牧干扰,均能保持其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质,表明头花杜鹃灌丛斑块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短期围封能够显著增加灌丛斑块土壤含水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从而改善立地条件,也进一步证明围封更加有利于退化灌丛草地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研究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贺兰山岩羊的合理管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调查,对不同海拔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阐明1100~1500 m、1500~2000 m、2000~2500 m和大于2500 m的4个海拔段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植被与岩羊等草食动物的关系及海拔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共记录到30科62属87种,主要为禾本科、蔷薇科和菊科等植物;同时,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科、属、种的数量和组成存在差异。随着海拔上升,岩羊主要活动区的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升高,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征;灌木植物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沿海拔上升而降低的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因此,针对不同海拔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不同,建议对岩羊的合理管护在不同海拔地区采取不同措施,以达到防止植被退化和促进岩羊种群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胡远彬  郭婷  陈俊 《草业科学》2013,30(2):190-195
以不同海拔梯度下(坡下、坡中、坡上)陕西关山草原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幂乘方法则分析植被的空间分布特性及其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坡下、坡中、坡上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草地群落的组成物种对幂乘方法则具有很好的吻合性;草地群落的总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H′)及群落整体的空间异质性指数(δc)都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样方内的平均物种数、平均多样性指数亦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它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坡上、坡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出现频率较高,而草地退化的标志性植物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在坡中的出现频率很高,蛇莓(Duchesnea indica)和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在坡下的出现频率更高,表明坡下草地退化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从对种质资源的研究角度出发,选取天山北坡东段与西段海拔1800~2200 m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分布的典型区域,分析不同海拔鸭茅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群落高度、密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方面,天山北坡东段与西段在各海拔之间都存在差异,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鸭茅种群随海拔的升高,其优势地位逐渐降低;α多样性指数表明,垂直方向上,西段和东段山地均呈现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呈现“V”型,水平方向上,两段山地相同海拔处除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在海拔2000 m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指数均未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β多样性指数表明,东段海拔1800~2200 m之间,群落相似性极高,共有种较多,生境条件较为一致。西段海拔1800~2200 m之间,共有种较少,生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与群落地上生物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海拔高度温、湿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不同海拔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拔梯度温度、湿度及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地表温度逐渐降低,土壤湿度逐渐增大,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全钾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且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Rangelands with scattered trees are complex and dynamic systems with a long history in Europ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wood-pastures,” they are considered to have outstanding conservation value. Thorny shrubs are important for supporting the biodiversity of these wooded rangelands, as well as facilitating the regeneration of trees by acting as nurse species. We assess the direct effects of temporary shrub encroachment under the cover of mature sparse trees on overall plant and habitat diversity. We surveyed the herb layer of the main landscape features of a wood-pasture: open pasture, trees with a grass understory, trees with shrubs, and adjacent forest edges. The herb layer under trees with shrubs resembled that of forest edges more than open pastures and trees with grass. Trees with grass had a higher cover of ruderal species than trees with shrubs, while forest edges and open pastures had a lower cover of them. Forest species were absent from open pastures but were well represented in the other sites. The herb layer of trees with shrubs and forest edges had similar cover values, while trees with grass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cover of herbs than the other types. Trees with shrubs had higher species richness than any of the other three landscape features and had a much higher proportion of diagnostic species. We conclude that the scattered trees and shrubs of the studied silvopastoral system have additive facilitative effects on their understory, probably through modify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and grazing pressure,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emporary diversity hot spots with distinct vegetation. Thus maintaining a moderate level of shrub-encroachment under sparse trees is recommended for not only creating safe havens for tree recruitment but also increasing the overall species and habitat diversity of wood-pas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