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植被分类是森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我国对植被进行分类主要采用生态外貌与群落结构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在元阳梯田水源区布设样地进行植被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植物1158种,分属于156科,608属,其中被子植物较为丰富,科、属、种分别占该区系植物的92.9%、97.9%、98.4%;研究区植物区系的主要代表科有禾本科、菊科、茜草科、大戟科、茶科等,其多数种类在研究区各类天然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类型较为丰富,包含7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4个群系,22个群落。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桑植县石漠化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对3个不同石漠化等级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分析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物种组成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并根据Jaccard群落相似性原理进行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群落间的相似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共出现草本植物23科39种、木本植物26科38种,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百合科、禾本...  相似文献   

3.
《林业实用技术》2021,(6):35-39
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设置典型调查样地,调查分析了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林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类型,描述了物种的地理成分、区系特征和生活型谱。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林共有种子植物48种,分属14科41属,物种组成以藜科、禾本科和菊科等植物为主。2)群落植物的科、属、种区系成分类型多样,温带成分占优势,其次为地中海区-西亚-中亚分布成分,具有温带荒漠性和古老性;科的分布型有3个分布型2个亚型,属和种的地理成分可归入8个分布型4个亚型;生活型谱以1年生植物(37.5%)为主,地下芽植物(27.1%)次之。3)研究区植被可划分为3个典型群落:梭梭群落、胡杨群落和红柳群落。梭梭群落是主要建群种,分布面积广、物种数较多,优势种梭梭的重要值在0.34~0.73。胡杨群落和红柳群落分布面积少,群落盖度较低,植被稀疏。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北坡植被群落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祁连山北坡垂直气候带植被群落分布特征,采用样地调查和档案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海拔梯度变化格局研究植被群落的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祁连山北坡植物分属84科399属1044种,从大到小依次为菊科、禾本科、毛茛科、蔷薇科、豆科、藜科、伞形科、唇形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这前10个科的属和种均占祁连山植物属和种的54.89%;(2)沿海拔梯度,祁连山北坡植被群落呈现5大植被带和16个主要的、典型的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舟曲县磨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路线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类型泥石流沟,针对不同松散岩土体及其立地特点开展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生态修复植物选择原则,并研究筛选出21种适宜泥石流生态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地定点调查,对不同经营模式的杉木人工林林分样地植被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调查,分析不同经营类型林分内的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林分样地中植被共有36科、47属、49种,优势种主要在草本、蕨类中产生.其中适度间伐+林下补植的近自然经营(模式2)林分样地植被组成最多,无干扰自然经营(模式1)的林分样地植被组...  相似文献   

7.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人工建植对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植被恢复固定监测点,选取植被恢复5、8、11 a废弃地为样点,调查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物种种类和数量,分析稀土矿废弃地物种多样性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前期人工种植的植物逐渐被本土野生植物取代,增加物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乔木层、草本层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废弃地乔木层物种丰富度(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而乔木层、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植被恢复8与11 a植被相似度最高,其次是植被恢复5与8 a,其中植被恢复11 a与对照样地植被相似度最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呈显著相关。因此,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前期人工干涉效应在逐渐降低,后期演变为自然演替,物种群落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但与当地本土植物群落仍存在一定差异,表明生态退化区植被演替仍处于动态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红庄林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随机设立13处样方,调查甘肃鼢鼠密度、样方内植被的种类及每种植被所占比例,结果表明:样方内甘肃鼢鼠密度与菊科植物比例成显著正相关,与禾本科植物比例成显著负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518 3x1-5.330 8和y=71.678 0-1.891 1x2。甘肃鼢鼠喜食的植物依次为菊科、禾本科、杂类草。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线、样地和观测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湘潭县齐白石森林公园的植被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公园共有维管植物158科534属926种,含植物种数5种及以上的科有41科,包含592种,分别占森林公园总科数和总种数的25. 94%、63. 93%,它们是本森林公园的优势科,其中以禾本科、蔷薇科和菊科多样性最高。公园内野生种子植物130科可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野生种子植物443属,可以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各种植被类型交错分布,呈现出森林公园多样化的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典型样地取样法,对句容市仑山典型森林植被进行了调查。仑山森林植被发现有维管植物90科200属350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12属17种,被子植物79科180属325种,蕨类植物6科8属8种。该森林为人为干扰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部分地段为人工林,依据主要树种组成可划分为6种森林群落类型:马尾松+构树+冬青混交林、落叶栎林、盐肤木林、枫杨林、杉木林和竹林。群落类型不同,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种群竞争以及人为干扰、有害生物入侵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部分森林群落出现退化,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抚育措施对森林进行结构改造,促使仑山森林植被朝着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实地调查与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对云南砚山县浴仙湖野生湿地维管植物的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浴仙湖湿地野生维管植物有38科77属97种,其中禾本科、菊科、莎草科和蓼科的种数最多,分别为16、13、6、6种;生态型丰富,有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沼生植物3种类型,以湿生植物为主;湿地植被分为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0个群系和10个群落;资源植物55种,以药用为主,但资源利用水平简单、粗放,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方法对广州6个湿地公园自生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物种构成、重要值与园林应用潜力。结果表明:滨水绿地自生植物共42科72属77种,其中菊科、禾本科、伞形科为优势科;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优势物种有芦竹Arundo donax、南美天胡荽Hydrocotyle verticillata、纸莎草Cyperus papyr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和水竹芋Thalia dealbata;观赏特性以观花类为主,色彩鲜艳且富有趣味性。推荐具有园林应用潜力的15种自生植物,配置要求适地种植和有空间层次。  相似文献   

13.
以各个植被样地为对象,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对姑婆山进行物种多样性研究;采用2×2列联表的X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姑婆山植物群落的优势种间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4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大小顺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2)分层对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发现,群落优势种间多呈不显著关联;灌木层中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最多,草本层次之,乔木层最少,这说明了姑婆山植被在主要层次上优势种的发展表现为相互竞争性呈由大变小趋势,顶极群落要么是单优群落,要么是互不相关的多优种共存群落。显然,姑婆山植被大多未达应有的顶极状态。该研究对森林资源经营、公园的建设及资源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山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初步确认中山市有外来入侵植物81种,隶属于30科63属,其中以菊科的种类最多,有18种。外来入侵植物来源于世界各地,以来源于美洲居多,有64种,占79.0%。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57种,占70.4%。外来入侵植物主要通过有意引入和无意传入等方式入侵中山。它们的入侵,特别是一些恶性杂苹的入侵,给中山市农业、林业、人民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和评估,恢复当地植被和物种的多样性,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防范外来入侵植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的交界处,是研究干旱区山地物种多样性的理想区域。利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以及重要值,对乌拉山主要森林群落(白桦林、油松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灌木层;(2)群落灌木层、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白桦林〉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柄扁桃灌丛;(3)群落β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同一种森林群落类型之间绝大多数呈轻度相似性;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之间呈极不相似;生境条件的差异、人为干扰等因素对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明显;(4)群落物种组成以菊科、蔷薇科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以多年生中生、中旱生、旱生植物为主,林下灌木水分生态型以中生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利用样地法和相对重要值法,研究了长株潭丘陵地区地带性的21种植被类型的景观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丘陵地区地带性植被景观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常绿落叶阔叶混交为辅;组成本区典型植物群落主要有115种植物,隶属89属59科;景观结构以乔灌草藤等复层结构为主,树间距多小于1.5m,下层植物多为耐荫性较强的草本植物;本地区植物色彩丰富的季相景观以春秋观叶观花为主,夏天有少量观花植物,冬天有少量观果景观。  相似文献   

17.
九阜山杀虫杀菌植物资源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尤溪县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杀虫杀菌植物资源进一步调查,发现原有文献未报道的杀虫杀菌植物75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4科69属74种,主要集中在菊科、唇形科、大戟科、乔本科、蔷薇科和桑科,现予增补。同时,列出每种杀虫杀菌植物的科名、中名、学名、生活型、活性部位、功能分类、生境以及分布海拔,对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沙地植物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科尔沁沙地草场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活型与生态型分别调查植物种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草场内共有植物83种,隶属于19科。其中,以禾本科(Gramineae)的植物最多,21种,其次为菊科(Compositae)15种,豆科(Leguminosae)13种,莎草科(Cyperaceae)6种,百合科(Liliaceae)5种,其余的23种分属于14科。其中沼泽-草甸植物67种,草原植物16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前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在油松林皆伐后植被恢复和发育阶段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林分结构稳定、发挥更高生态效益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经营措施建议。【方法】采用时序研究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一致的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32年中龄林、40年近熟林、53年成熟林)和皆伐后不同时间(5、10、24 a)的天然更新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与土壤水分间的相关性。【结果】1)皆伐前后6种林分样地共出现灌木植物21种,草本植物65种,不同样地林下植物组成存在差异。胡枝子在各林分样地均有出现,且重要值均> 20%,在灌木层优势地位明显;草本层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18种,其次是蔷薇科和禾本科,分别为6种和4种。2)不同林分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皆伐前随着林龄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皆伐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且变化幅度明显,伐后10 a灌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分别为1.40、0.61、1.24和0.74,与53年样地差异不显著。皆伐后不同时间的天然更新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与伐前53年样地的差异不显著,皆伐对灌木层植物的影响较大。3)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较一致,表现为伐前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加,伐后5~10 a仍保持较高水平,伐后24 a出现下降,经相关分析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水分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草本层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伐前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主要与林分密度降低、光照条件改善有关,伐后主要与油松天然更新及种间竞争有关。依靠油松天然更新恢复的林地保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在皆伐10 a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建议在此时对油松更新苗进行人工抚育、降低密度以维持植物多样性。土壤水分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和林下植被的恢复和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普洱地区桉树人工林下植物种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桉树因其生长快、抗逆性强、用途广而被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但随着规模化的种植,桉树人工林结构过于简单,林下植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普洱市桉树人工林下植物种类的调查,发现桉树人工林下植物的结构为灌木—草本类型和纯草本类型:灌木层主要以紫金牛科、野牡丹科、锦葵科、蝶形花科等植物占优势;草本层则是以菊科、禾本科、蕨科等植物为主要优势种。这些植物多属当地先锋植物或耐旱种类,而非地带性森林植被下的常见组成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