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俞欣 《绿色科技》2022,(4):66-68,71
为研究工业污水处理厂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选取六安市5个工业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下水水质的分析测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地下水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水质超标点位基本位于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检测点.单因子评价结果中Ⅱ、Ⅲ、Ⅳ、Ⅴ类水的样本数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2%、36%...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加权优序法是多目标评价与决策的方法之一,是实用且较科学的项目决策理论。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水环境质量,通过采用加权优序法对焦作市中站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10个监测点位中,处于三级较好水质的有7个,处于四级较差水质的有两个,处于二级良好水质的只有一个,所以水质整体有恶化趋势,需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体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流溪河是广州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近年来水质逐渐变差。根据流溪河流域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了地下水动态特征,开展水质动态评价,为流溪河污染控制和水质保护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C市不同区域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该市的地下水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市地下水水质指标除pH值以外,变异系数均较大,空间异质性明显。地下水中超标的水质指标有NH4+、Fe2+和Mn2+,超标率分别为5%、5%和15%。该市的地下水水质是原生地质条件、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等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该填埋场周边5眼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地下水进行了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监测指标为高猛酸盐指数、氨氮、铅、砷、汞等地下水常规监测指标。结果表明:填埋场周边5个地下水监测井的水质均为良好,多数指标未检出;监测井中地下水的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和氨氮等指标虽然在Ⅲ类标准范围内,但数值偏高,特别是各地下水监测井中的氨氮值均较高;说明该填埋场可能存在垃圾渗滤液渗漏风险,对周边地下水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样数据基础采用10个地下水监测井的监测结果,利用多种评分法实施水质的评价,包括加附注评分法、主成分分析法、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法等。实验结果显示:加附注评分法是利用模型计算全部指标,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应性和较高的拟合度,可以应用于评价研究区的地下水;主成分分析法符合对过多的评价指标情况的评价,借助降维简化其程序,对原始信息进行保留;而简洁的运算是传统内梅罗指数法的特点,不过该法重点关注最大污染因子,并且地下水质量类别划分的依据模糊;改进内梅罗指数法功能仅限于对水体污染程度的掌握。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掏水。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较快而水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即墨区为例,结合该区主要河流、水库及地下水的实际检测值,基于AHP模型构建了水源地水安全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确定了其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安全评价过程中采取的综合权重,水质类别、富营养化程度、水质健康风险与水质污染风险的权重分别为0.32、0.49、0.06与0.13,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安全评价最终的误差。水库型水源地的水安全度明显优于河流型水源地的水安全度,地下水型水源地的水安全度最差。五沽河及龙泉河的水安全度极差,水安全度多年超过80;在2009年中,部分水源地出现反常的不规律波动现象,岙山卫、李家庄、西瓦戈庄及蓝村4个地下水型水源地的水安全度突然增高到80甚至100以上。水安全评价为即墨区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更加全面的审视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阳某地区地下水进行监测,掌握该地区的地下水含水层类型和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动态变化,分析该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水文地质条件,就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污染源、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地下水环境现状。通过民井水样分析数据得出:区内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表现为三种:区域性天然不良水质,主要表征为地下水质pH值偏高;由于农业用地或局部工程建设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铝、铅、锰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11.
Agroforestry buffers in riparian zones can improve stream water quality, provided they intercept and remove contaminants from surface runoff and/or shallow groundwater. Soils, topography, surficial geology, and hydrology determine the capability of forest buffers to intercept and treat these flows. 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landscape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and mapping locations where agroforestry buffer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water quality. One technique employs soil survey information to rank soil map units for how effectively a buffer, when sited on them, would trap sediment from adjacent cropped fields. Results allow soil map units to be compared for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buffers for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nd, thereby, to prioritize locations for buffer establishment. A second technique uses topographic and streamflow information to help identify locations where buffers are most likely to intercept water moving towards streams. For example, the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an indicator of potential soil saturation on given terrain, identifies where buffers can readily intercept surface runoff and/or shallow groundwater flows. Maps based on this index can be useful for site-specific buffer placement at farm and small-watershed scales. A case study utilizing this technique shows that riparian forests likely hav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along first-order streams, rather than larger streams. The two methods are complementary and could be combined, pending the outcome of future research. Both approaches also use data that are publicly available in the US. The information can guide projects and programs at scales ranging from farm-scale planning to reg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2.
刘爱丽 《绿色科技》2014,(3):115-117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洪湖市南昌村作为“以奖促治”典型村开展了农村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该村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地下水不适合直接饮用,土壤中农药残留超标。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典型地区农村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源与危害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农村环境监测优化布点方法和监测指标,以及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圃林  曾凯 《绿色科技》2012,(10):108-110
根据天津滨海地区浅层地下水特征及区域地质特征,建立了浅层地下水综合循环利用储能的抽灌系统及地层竖向位移监测系统,在系统运行期对地层变形进行了长期监测。根据监测资料,对浅层地下水抽灌循环利用过程中引发的地层竖向位移进行了相应研究,探明了发生沉降的主要层位有含水层及浅部欠固结软土,同时也证实了通过抽灌结合的地下水利用方式对地面沉降起到了一定的缓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矿山竖井勘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地质勘察,其中地质构造、围岩质量等级、地下水富水性是勘察的重要内容,在勘察时应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合理布置工作,准确的分析、计算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市区主要绿地进行地下水位及土壤理化性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本市常年地下水位偏高,平均雨季(0.83m)高于旱季(1.20m),越近海受大潮期的影响越大;土壤容重高于正常值0.12~0.42g/cm3,总孔隙度比正常值低近10%;土壤的pH值以微酸性为主,有机质含量极低。对本市园林土壤的主要特征有了较明确的了解,确定了土壤地下水位是影响绿化树种抗风性能的主要外因。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在土方施工中几种地下水处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在塔里木河上游垂直河岸设置样带,研究胡杨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沿地下水位梯度的动态及相互关系,探讨其生存发展的合理生态地下水位及胁迫水位。结果表明:胡杨具有伴河生长的特性,在距河道100m以内胡杨以幼苗为主,种群属进展型;随着离河道距离的增加,胡杨种群幼龄比例减少,胸径逐渐增大,远离河道区老龄个体占优势,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形,趋向衰退。胡杨种群密度、幼苗比例、长势与林分郁闭度随离河道距离增加而降低,平均胸径、最大胸径与树冠疏失度则增加;密度、郁闭度与离河道距离(地下水位)呈显著负相关,平均胸径与离河道距离呈正相关。河岸带胡杨空间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近河岸区则呈随机分布,随距离增加空间格局转为聚集分布,这是种群集群抵御干旱环境而采取的生态适应对策。地下水位是影响河岸带胡杨种群生长与分布的主要因素,而维系河岸带胡杨种群正常生长的合理地下水位应4.1m,胁迫临界地下水位为5.5m。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平原典型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淡水湿地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里下河平原两种典型淡水湿地植被(池杉针叶林和杨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布设2个地下水水位观测井,并对井中地下水水位动态进行长期观测,分析其月际和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同时采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1个水文年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分析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池杉林几乎全年淹水,其月均地下水水位大于杨树林,而杨树林月际间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表现出季节差异;从季节动态看,池杉林和杨树林夏季的地下水平均水位相对于其他季节均明显要低。两种淡水湿地森林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受降水量影响程度不同,杨树林地下水水位月动态表现出滞后于降水量变化约1个月,而这种滞后性未体现在池杉林中。杨树林和池杉林地下水的月均水位与月均气温间均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淡水湿地森林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具有不同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在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平原,降水量大小并不是影响该区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而气温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水肥耦合对杨树根区水、氮运移及吸收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速生丰产林提质增产迫在眉睫,急需探求合理高效的水肥集约经营策略。文中对灌溉施肥条件下植物根区水和氮(N)运移分布、吸收根形态与分布,以及水和N吸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论如下:1)水、N分布与施肥灌水量、土壤质地、降水、地下水位等条件有关。主要研究方法有室内、大田试验以及数值模拟法。由不同时刻水、N运移分布情况发现,改善水肥耦合措施,可降低N淋失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提高植物的水、N利用效率。2)杨树吸收根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呈“倒金字塔”型分布,随远离树干方向,分布趋于浅层化,垂直根呈“S”形,整体表现为“二态性”;从根系分布规律发现,少量多次随水施肥有利于吸收根及林分生长。3)杨树品种、生育阶段、施肥水平以及土壤条件等不同,其水、N吸收情况及后期分配均存在差异。但恰当的水肥比例和灌施频率均有利于水、N吸收。以往研究只关注根区水和N运移、根系分布、吸收利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对各环节间动态联系以及整体调控机制知之甚少。因此,应设置不同水、N耦合方式,对各环节进行关联分析,明确调控机制,以期实现水、N效率最大化,有效提升林木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