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选取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沙质草原风蚀破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人工林和林下草本层、土壤进行调查,研究了采取不同治理措施9年后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在7种不同治理措施下,造林树种生长状况良好,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在不同模式下,林下草本层发育和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樟子松+山杏混交林、柠条锦鸡儿纯林模式下,林下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盖度较高。黄柳+杨柴+小叶锦鸡儿混交林下草本种类少,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较低。杨树+沙棘混交林、柠条锦鸡儿纯林草本群落中赖草、冰草占优势。沙棘和杨柴林下草本层以沙蓬、黄蒿、雾冰藜等1、2年生沙生植物为主;杨树+沙棘混交林和沙棘纯林林下枯落物较多,其次为黄柳+杨柴+小叶锦鸡儿混交林和杨柴人工林,其他模式下还没有积累枯落物;樟子松+山杏、杨树+沙棘混交林、樟子松林0~40 cm土壤含水率维持在4%~8%之间。黄柳+杨柴+小叶锦鸡儿混交林、柠条锦鸡儿和沙棘人工林下土壤含水率均低于3%,而且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
共和盆地高寒沙区植被恢复区4种典型人工灌木林是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Salix psammophila,乌柳Salix cheilophila。选取林龄相近的4种人工灌木林,对群落及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揭示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人工林类型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各人工林类型林下草本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均为沙棘柠条沙柳乌柳,而优势度指数与前者相反。不同林地表层土壤粒径组成差异明显,但细砂粒所占比例较大。试验样地均为碱性土壤,且林分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3 种不同林龄人工林群落植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在广东省化州市选取了不同年龄的尾叶桉Eucalyptus robusta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和混交林各3 个。通过样地调查法,分析其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物种耐阴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样地有维管束植物150 种,分隶58科111属,3 种不同林龄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种类差异显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都体现出混交林尾叶桉林湿地松林的趋势。40 年混交林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同一林分不同层次间的物种耐阴性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不同林分类型则表现为混交林湿地松林尾叶桉林。由此可知,桉树林物种多样性并不比同是外来树种的湿地松林低,营造人工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也有利于林分向地带性森林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4.
刘丽颖 《沙棘》2007,20(1):1-8
研究内蒙古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在不同林龄与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主要涉及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群落特征分析及草本植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沙棘林地从低龄林向高龄林的发展过程中,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经历了一个物种丰富度、多样性"高-低-高",优势度"低-高-低",而均匀度递减的变化过程.草本植物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递增;不同立地类型间,草本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按梁峁顶》沟坡》沟底顺序排列,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按沟底》沟坡》梁峁顶顺序排列.草本植物生物量则按沟底》梁峁顶》沟坡顺序递减排列.  相似文献   

5.
在黄柏山林场4种典型人工林中设置样地,对林下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掌握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特征。研究表明:1)檫杉混交林林下植物丰富度最高。2)4种类型人工林林下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各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类型都呈现为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说明乔木植被类型对于林下物种及其多样性影响较大。在营造人工林时,树种的选择对于其可持续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作用。3)4种类型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是草本灌木。可能由于4种林分的郁闭度都较高,影响了灌木层生长,同时也为草本层喜阴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一定条件。在黄柏山林场的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适当进行抚育间伐,增加林内透光度,以利于林下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度指数(Pielou指数)、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Menhinick指数)对绵阳官司河流域5种不同的人工林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植被恢复,各林分类型生物多样性都有所提高,同时水土保持效益也明显提高,土壤侵蚀量减少了42%;在5种植被类型中,乔木层中以针阔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灌木层以松柏混交林和麻栎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草本层以松柏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5种植被类型中,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以针阔混交林最大为1849.37kg·hm^-2,马尾松纯林最小为747.37kg·hm^-2,其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柏木纯林〉栎类林〉松柏混交林〉马尾松纯林;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分部总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松柏混交林〉柏木纯林〉栎类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7.
选取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造林40年的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和白桦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重要值等群落生态学统计方法,对其林下植被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北落叶松林林下植被具有最高的盖度、单位面积个体数和地上生物量,且灌木株高和冠幅最大;另外,油松林的林下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也高于白桦林。②油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林下植物科属数目均多于白桦林,并且油松林和另外2种人工林分布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③3种人工林灌木层重要值最大的分别是虎榛子、耧斗叶绣线菊和铁杆蒿;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均是黄囊苔草。④3种人工林灌木层的丰富度均较差,仅为5、4和4;而草本层各指数均是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冀北山地6种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600株/hm2密度的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物种数、草本生物量、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林分因子的关系,对沙地植被恢复成效的评价和人工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杨树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并重点探讨了林分郁闭度、密度等林分因子对林下植被的影响。[结果 ]研究区杨树人工林林下共发现植物32种,隶属于12科28属,其中豆科、禾本科、菊科植物最多,占总植物种的62.51%;林下草本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物种的78.13%,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中旱生植物为主,占总物种数的75.00%,其次为旱中生和中生植物;林下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1.20~3.17,Simpson优势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48~0.8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5~2.34,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16~0.48,林龄32年生时林下物种多样性最高;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林分郁闭度和密度与林下灌木层盖度之间存在负效应关系,人工林郁闭度较高时,林下无灌木层形成。林分郁闭度的增加有利于草本层的发育,而林分密度与草本层盖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Shan...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差异。【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和林龄相近的5种典型林分,进行灌木和草本物种多样性调查,计算其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林分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来衡量林分之间的物种相似性。【结果】1)人工林(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的草本优势种均为蕨类,如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尖头蹄盖蕨Athyrium vidalii;人工林的优势灌木主要为耐荫的常绿种类,如西南红山茶Camellia pitardii、川黔尖叶柃Eurya acuminoides;天然次生林优势灌木为喜阳的先锋种类,如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川莓R. setchuenensis。2)天然次生林的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余4种林分,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4.37、4.6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20、1.29,Simpson指数分别为0.63、0.67。3)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4种林分之间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 0.05),4种林分的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亦无显著差异。4)3种人工林之间(杉木林和柳杉林、杉木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柳杉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的相似系数分别为19.35%、23.60%和21.95%,大于其他林分之间的群落物种相似系数。【结论】1)在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中,天然次生林林下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2)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1.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的交界处,是研究干旱区山地物种多样性的理想区域。利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以及重要值,对乌拉山主要森林群落(白桦林、油松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灌木层;(2)群落灌木层、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白桦林〉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柄扁桃灌丛;(3)群落β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同一种森林群落类型之间绝大多数呈轻度相似性;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之间呈极不相似;生境条件的差异、人为干扰等因素对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明显;(4)群落物种组成以菊科、蔷薇科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以多年生中生、中旱生、旱生植物为主,林下灌木水分生态型以中生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不同强度间伐对长白山天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森工集团松江河林业局辖区内的阔叶红松林、杂木林和杨桦林采取30%~40%(T1)、20%(T2)株数强度的均匀间伐处理,以不间伐处理为对照(CK),对间伐2 a后林下植物木本、草本植物进行调查,采用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探讨不同强度间伐对3个林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1间伐后3个林型的物种丰富度均有增加(杂木林木本植物例外),T2间伐后杨桦林木本植物丰富度降低,草本植物丰富度增加。两种间伐处理均增加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多样性,T1处理尤为明显。T1处理增加杂木林和杨桦林木本植物多样性,而T2间伐处理有较弱的降低作用。两种间伐处理均降低阔叶红松林和杂木林草本植物多样性,与强度无明显关系。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杨桦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增大。在长白山天然林中,较大间伐强度T1(30%~40%)能够有效提高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小叶锦鸡儿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不同林龄小叶锦鸡儿灌木林进行林分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小叶锦鸡儿灌木林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植物个体死亡情况趋于严重;植物个体生物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增加;10年后个体生长缓慢,年生物量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土壤含水量随造林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因此,对衰弱的小叶锦鸡儿灌木林要进行人为干预,促进林分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Pinelands in a 49 ha naturally-regenerated, mature flatwoods forest in north Florida were clearcut harvested in the fall of 1978, site prepared by burning, shearing and piling, discing, and bedding, and planted to slash pine (Pinus elliottii) in 1979. Three vegetation surveys were conducted: one prior to harvest in the summers of 1977 and 1978, and two subsequent to planting in the summers of 1980 and 1981.Cover and frequency of all plant species encountered were assessed on permanent transects. Foliage biomass by species was assessed by destructive sampling of distinct subplots within permanent plots. The aim was to assess plant species cover, frequency, and biomass responses to the forest operations imposed.Pine was eliminated as a dominant genus by harvesting. Planted pines were a fast increasing, but not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vegetation at 2 years of age. Previously dominant shrubs were severely reduced — often by approximatel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Indeed, woody species were severely reduced: woody cover from 151 to 12% of surface area at plantation age 2 years; woody biomass from 6223 to 521 kg/ha.Conversely, herbaceous species were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herbaceous cover from 38 to 51% of surface area at 2 years; herbaceous biomass from 382 to 1439 kg/ha. Thus, a predominantly woody ecosystem was converted to a predominantly herbaceous one for 2 years following planting.There was little change in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s a result of forest operations. Plant diversity changes were mixed the 1st year but divers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the 2nd year. Comparisons with a companion study (Conde et al., 1983) suggest that, while increases in diversity following maximum site preparation may lag increases following minimum site preparation, cover, frequency, and biomass diversity all converge to common values after 2 years despite disparity in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5.
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主要与林地土壤类型、林分郁闭度有关;林下植物的生长发育随林龄对林分郁闭度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桉树种类之间及桉树与相思类树种之间林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低并不是桉树树种本身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霍妍  郑云龙 《防护林科技》2013,(1):15-17,20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人工林植物群落按生长型可以划为明显的乔木层和草本层2层群落结构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蒙古栎+蒙椴植物群落(Ⅱ)>山杏+黄榆植物群落(Ⅰ)>蒙古栎植物群落(Ⅲ)>油松+山杏混交植物群落(Ⅴ)>油松纯林植物群落(Ⅳ)>油松+沙棘混交植物群落(Ⅵ)>油松疏林植物群落(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人工林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较小,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发达的草本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8.
人工林采伐系统的生物质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爱华  赵尘  张正雄 《森林工程》2012,(5):11-14,32
针对伐区作业系统层面的人工林采伐作业,确定生物质流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模型。分别研究南方常见的3种人工林即马尾松林、桉树林和杉木林的采伐系统,利用跟踪观察法进行试验分析,建立相应的生物质材料流动图和跟踪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获得原木的干物质量以桉树林最大,占立木干物质量的59.16%,达到68 927.05 kg/hm2。在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伐区,原木干物质量分别占立木干物质量的53.35%和53.14%,原木干物质量分别为53 685.05 kg/hm2和50 916.44 kg/hm2。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对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森林群落--人工柏木纯林、次生栎柏混交林和桤柏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层片结构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表征的群落综合特征上,次生混交林与人工林具有很大差异.人工柏木纯林物种数量少,乔、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次生栎柏混交林和桤柏混交林物种数量较多,乔、灌、草层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的生态优势度.  相似文献   

20.
柳杉人工林皆伐后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皆伐后1年内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皆伐林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未皆伐林地)减小2.01 gC.kg-1,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减少20.97 tC.hm-2、6.68 mg.kg-1(P0.05);皆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量碳均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储量随季节的变化无明显减少趋势;皆伐林地土壤四季的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差异不显著。皆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P0.05);皆伐林地和对照在0~4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但对照的相关性高于皆伐林地。总之,柳杉人工林转变为采伐迹地后,其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