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边缘效应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效应的概念自1933年提出以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就日益拓展,并且和实践紧密相连,本文根据边缘效应的概念、机理与内含,论述了边缘效应在农业种植、农业养殖、物种资源开发、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系统多样性及边缘区生产力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有机废弃物覆盖地面是在自然种植条件下调节土壤水分以促进作物生长的农业技术措施。以田间实验为基础,分析了在不同有机物覆盖层厚度下不同位置处土壤湿度的变化。与对照处理相比,有机物覆盖使覆盖带中部土壤表层的湿度显著提高,同时覆盖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覆盖对土壤湿度的作用效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20cm土壤深处覆盖层对土壤湿度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机废弃物覆盖地面是在自然种植条件下调节土壤水分以促进作物生长的农业技术措施。以田间实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有机物覆盖层厚度下不同位置处土壤湿度的变化。与对照处理相比,有机物覆盖使覆盖带中部土壤表层的湿度显著提高,同时覆盖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覆盖对土壤湿度的作用效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20cm土壤深处覆盖层对土壤湿度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应用卷积神经网络语义分割模型(Image Semantic Segmentation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ISS)进行遥感影像分类时,需将大幅影像分解为特定大小瓦片影像,并将其作为CNN-ISS处理对象,这一过程破坏了位于瓦片边缘处地物的完整几何及纹理特征,从而影响瓦片边缘处地物的识别效果,即瓦片边缘效应。该研究以DeepLab V3为CNN-ISS核心模型,对唐山农村地物进行语义分割,定量分析了分类结果的瓦片边缘效应,并提出了5个消除此效应的后处理方案。结果表明:像素分类精度与像素到瓦片边缘距离正相关,瓦片边缘处错误率最高达6.93%,中央处错误率最低为3.52%,存在瓦片边缘效应;采用该研究提出的瓦片边缘效应消除方案后,整幅影像的总精度(Pixel Accuracy,PA)、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和Kappa系数均有提升,最高分别提升0.40、1.97个百分点和0.0122。在不改变CNN-ISS核心模型条件下,通过该研究的瓦片边缘效应消除后处理方案,可有效提升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尤其针对复杂异构体和线状地物精度提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DEM提取坡度产生的边缘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DEM提取地形因子时一般采取3×3窗口分析运算,导致得到的地形因子矩阵在边缘上存在明显边缘误差。以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坡度的提取为例,研究基于1∶10 000和1∶50 000比例尺DEM提取坡度时所产生的边缘效应,分析了边缘效应与DEM分辨率、区域面积及区域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解决或改善边缘效应的方法。用2个指标量化了边缘效应:一是平均坡度的变化值;二是边缘部分坡度提取的中误差。试验结果显示:平均坡度的变化值与DEM分辨率、区域面积及区域地貌特征之间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即分辨率越高、区域面积越大,地面起伏越小,则边缘效应对整个区域平均坡度的影响就越小;而边缘部分坡度提取的中误差与区域面积没有明显的稳定相关关系,但与DEM分辨率和区域地貌特征之间存在较明显相关关系,即分辨率越高,地面起伏越大,则边缘上坡度提取的中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6.
都市农业与一般农业相比具有更深刻的涵义、更多的功能和特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品质和潜力,文中简略介绍了3S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温室环境控制技术、虚拟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技术等10多项信息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以求从宏观上全面把握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及其应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信息技术,并更好地在都市农业和我国整个农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论人工神经网络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论述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可能的应用范围,最后给出了在农业工程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论述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可能的应用范围,最后给出了在农业工程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农业在现代化、信息化方面的现状,展示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农业综合开发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GIS在农业综合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上的研究,对基于GIS的农业综合开发信息系统的系统构成,数据库,设计等作了讨论,指出地理信息系统将有效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并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其国 《土壤》2010,42(6):857-862
生态高值农业是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其宗旨是在确保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内涵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生态高值农业是包括生态农业及环境与农产品高产、高质、高效及科技、市场、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概念,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汾西县坝地防洪能力分析和防洪保收经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坝地土肥水足,适宜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晋西水土流失严重的汾西县打坝淤地历史悠久,经过多年配套建设,目前共有坝地3344hm~2,农业人均0.03hm~2。统计资料表明:坝地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26%~10.04%,而粮食产量却占总产量的27.2%~51.7%;坝地平均每公顷淤积泥沙26595m~3,全县坝地共拦泥8527万m~3,折合11511万t,相当于治理前年均向黄河输沙量593.6万t的19倍。坝地防洪保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降雨的时间分布及雨量大小,其允许淹水深度依坝地作物株高而定。经典型小流域分析,汾西坝地具有较高防洪保收能力。其主要经验是,合理布设坝系工程,修建坝地排洪渠和加强管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之展望--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国情、国力和农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90年代要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广辟食物来源、改善城乡居民食物结构,进行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以高产、优质、高效农牧渔业综合增产技术等作物为重点研究任务。中国农业发展应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之路,坚持优化结构、资源节约、生产集约化经营和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农业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沙漠增温效应强弱随距离沙漠远近而不同,且表现出一定的分区规律;绿洲距沙漠的远近与气温间存在一定线性关系。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气候有多方面作用,形成夏季富照高温、冬季冷空气沉积而寒冷,日夜温差大等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且显著影响绿洲特色高效农业的产生及特殊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地处沂蒙山区的临沂地区,山丘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山高坡陡,石厚土薄,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1984年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结合山区经济发展,实行开发性治理,以发展经济林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中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小流域经济。近十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km~2,新建梯田和发展水地30.14万hm~2,经济林由2.84万hm~2发展到7.6万hm~2,林木覆盖率由13%提高到21%,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初步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探索该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为该区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大量的实际调研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重点从生态系统视野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21世纪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市场需求不明确,其发展缺少规模生产条件;生态农业模式虽多,但高效、集约、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通过设立生态农业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完善基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一批生态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县,构建多方联动的生态农业培训模式,提升和重构现代生态农业支撑体系。[结论]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途径。未来黄土高原地区要全面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力度,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路线图,不断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文明水平,为加快形成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钾水平对结球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钾水平和配比对结球甘蓝产量、品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钾肥以及适宜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结球甘蓝产量和养分生产效率的提高。钾肥可提高结球甘蓝Vc、糖分的含量,减缓不合理施氮带来的负面影响。氮肥可提高结球甘蓝氨基酸含量,氮、钾肥料都可提高必需氨基酸的营养价值。Vc和糖分含量与叶球含氮量成负相关,与含钾量成正相关。充足的钾素供应和合理的氮钾配比是保证蔬菜优质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渍土农业生态的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分布着大量的盐碱荒地。根据黄河三角洲土地开发利用现状,总结提出了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适合黄河三角洲当地特点的四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分析了四种模式的应用效益和实施技术规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适用条件和区域布局,该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豆在我国农业和人体膳食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本文系统梳理了影响大豆高产创建和品质安全的土壤环境与微生态障碍相关研究进展。文献计量结果表明,近20年国际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除草剂的土-水界面吸附与迁移过程、重金属污染的食物链安全风险、大豆生长与污染毒理、地下病害防治等方面,更多关注大豆抵抗污染胁迫和病害的逆境适应性生理调节机制,缺少对影响大豆生长和引起大豆减产的地下土壤过程的研究,中国对大豆产区的地下土壤环境过程与微生态效应的关注也较少。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调整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下,围绕大豆产业研究的后续工作迫切需要有机结合粮食丰产增效和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攻坚战,注重从只聚焦土壤肥力、优化育种及栽培生理、追求大豆产量,向同时关注土壤安全与微生态健康、保障大豆质量安全、支撑大豆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进行转变,开展协同大豆产地土壤健康与污染防控的高产创建系统研究,更加凸显产地土壤环境保护与功能提升在大豆绿色生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及潜在环境容量,总结分析了库区近年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和应用技术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