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强化栽培是否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及其适应性,目前仍有较多争议之处,如强化栽培所提倡的超稀植和生产应用中低分蘖成穗之间矛盾突出.在种植密度与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关系问题上,有专家认为种植密度下降、每穴分蘖数增加、最高分蘖期推迟、有效分蘖期延长,也有专家研究认为稀植虽能延长有效分蘖期,但对最高分蘖期影响不大,且都认为前期发生的分蘖成穗高,后期发生的分蘖成穗低.在水稻分蘖构成及其成穗与产量的关系上,有专家研究认为,水稻存在中部蘖位优势>下部蘖位>上部蘖位的规律,中部蘖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各级分蘖的成穗特性对产量的贡献与密度的关系较大,种植密度增加,分蘖成穗和产量主要来自主茎和一次分蘖,种植密度下降,主茎对分蘖成穗和产量的贡献下降,二次分蘖和三次分蘖的作用明显增加,特别是二次分蘖.本文主要探讨强化栽培条件下杂交稻的分蘖构成及其成穗特性,特选"申优1号"和"秋优金丰"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杂交稻各级分蘖的发生特点、成穗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的群体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水稻强化栽培与传统栽培在产量构成和穗粒性状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栽培使水稻的个体生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在成穗率提高,主茎穗和一次分蘖穗在有效穗组成以及对产量贡献率中的比重下降,二次分蘖穗的比重提高,一次、二次分蘖穗在有效穗组成以及对产量贡献率中的比重相当,强化栽培穗大粒多的主要原因在于二次枝梗数大大高于传统栽培。  相似文献   

3.
水稻生长最终获得的产量器官是由主茎成穗和分蘖成穗两部分构成的。获得足够的成穗数是水稻实现高产的首要条件。 水稻成穗数是实际生产中变化较大的因素之一,因此了解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栽培和环境因素对水稻高产栽培非常重要。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积累作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强化栽培是1983年由Fr.Henri de laulanie倡导和发展而成的一种水稻新的栽培体系,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水稻分蘖优势,挖掘根系生长潜力和大穗优势.2003年我们对短秧龄移栽开展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影响的试验,以找出适合我区生产的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5.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是:为了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更多的有效穗数,使得每穗都有更多的粒数、更饱满的籽粒.为使水稻的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就是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栽培技术措施,来强化稻株个体的生长化境,达到强根促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旱直播栽培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后移至分蘖期,利于增加水稻分蘖,增加分蘖成穗率,优化群体结构,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中籼Ⅱ优838和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四个栽植密度,研究了两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进而提出稀植栽培对穗型较大和分蘖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稻生产上影响杂交水稻品种自身增产潜力的主要因素,研究分析了:不同栽插叶龄、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分蘖穗、不同茎蘖苗的穗粒性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等,结果表明:8叶前分蘖穗占总穗数的比例越大产量越高,且分蘖穗的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也较高,甚至超过主茎穗;强化栽培高于常规栽培的穗粒数、总颖花量和产量;最高苗数控制在所需穗数的1.1~1.2倍时产量最高;穗总粒数和实粒数与主茎顶部四叶平均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并运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提出了杂交稻超高产优质强化栽培策略及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即①盘式育秧,低叶龄小苗多头移栽,争取穗足穗大;②增施有机肥料.确保稳健平衡生长;③严格控制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④巧施穗肥粒肥,优化冠层叶片配置;⑤防治病虫苹害,确保活棵成熟,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从而使杂交水稻有效穗达到300万/hm2左右,穗平实粒数达到180~210粒,穗平颖花量达到200~230粒,结实率稳定调解在80%~90%之间,有效解决了穗足穗大稳结实的库、源、流矛盾,实现了12000 kg/hm2以上的高产优质目标.  相似文献   

9.
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适当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理论依据;综述了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及在育种上应用研究进展;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在育种方面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特性。但受栽培技术影响,分蘖发生有早有晚。早期分蘖,一般是有效分蘖;晚期分蘖多是无效分蘖,有效分蘖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促进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是保证有足够穗数的关键。 1、影响因素。水稻分蘖与栽培技  相似文献   

11.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应用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为15.3株/m2到6.9株/m2。产量以密度15.3株/m2最高,比对照增产10%,主要表现在增粒增产。移栽密度显著影响产量和每穗实粒数(R12=0.9917,R32=0.9339)。水稻强化栽培各处理密度之间比较,产量随移栽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是由于单株分蘖和有效穗的增加,导致平均穗型变小。单株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与移栽密度成显著的相关(R82=0.9594,R92=0.9506)。因此,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时应重视适宜移栽密度的选择及综合技术配套。  相似文献   

12.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是:为了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更多的有效穗数,使得每穗都有更多的粒数、更饱满的籽粒。为使水稻的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就是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栽培技术措施,来强化稻株个体的生长化境,达到强根促蘖的作用。通过充分挖掘水稻个体的生长潜力,达到和获得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 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特点是:为了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更多的有效穗数,使得每穗都有更多的粒数、更饱满的籽粒。为使水稻的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就是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栽培技术措施,来强化稻株个体的生长化境,达到强根促蘖的作用。通过充分挖掘水稻个体的生长潜力,达到和获得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天津农业科学》2016,(3):102-106
试验比较了盆栽与大田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在环境介质相同的条件下,大田栽培水稻平均每株分蘖数要高于盆栽水稻1倍左右。盆栽水稻成穗率要高于大田栽培水稻,盆栽水稻的平均每株成穗率为87%,大田水稻的平均每株成穗率为76%。两种栽培方式下稻谷的千粒数重无明差异,说明稻谷的千粒数重不受栽培方式的影响。盆栽水稻平均每穗实粒数99.4粒,结实率为77%;大田水稻的平均每穗实粒数151粒,结实率为85%。大田栽培水稻产量明显高于盆栽水稻,而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两者栽培的水稻土壤状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4个栽植密度,研究了该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另外,信杂粳1号稀植栽培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空育131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和分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空育131为对象,利用不同的肥密处理方式,创造结构和产量不同的群体。结果表明熏空育131产量构成要素中熏对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熏其次是每穗粒数,8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为每平方米620~660穗和每穗60~65粒,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也有一定贡献。分蘖成穗率高、分蘖穗比率大的群体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对机条播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淮稻5号"为材料,采用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机械条播栽培模式下水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点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播种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时,单株成穗数多,第2~4叶位是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分蘖穗的穗部性状较好,虽然第1叶位的成穗数在茎蘖组成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其穗部性状较差,对最终产量贡献不大;当密度增至270万株/hm2时,单株成穗数极低,分蘖优势叶位减少,仅有第2、3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其穗部性状较好,对产量贡献较大。[结论]在海丰地区,水稻机械直播适宜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在该密度条件下,通过科学栽培措施促进第2~4叶位早发、多发,充分利用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对机直播稻实现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抛秧、手插与机插栽培的连作晚稻分蘖成穗规律研究,发现3种栽培方式的分蘖成穗均以第5、第6和第7叶位产生的分蘖为主;3种栽培方式的平均分蘖成穗率分别为7083%,7410%和7317%,平均每穗总粒数分别为1150,1180和1194粒,对产量贡献率分别为459%,490%和494%。说明连作晚稻3种栽培方式除手插移栽的叶龄较大、分蘖利用节位相对较高外,另2种栽培方式分蘖成穗率和对产量贡献率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在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区作单季中稻栽培,经近年试种、示范和推广,增产效果显著.在较好的大田生产条件下,亩产一般可达千斤左右,比同样栽培条件下多本栽插的中籼南京十一号、珍珠矮等常规中稻品种增产2—3成. 杂交水稻具有强大的分蘖能力,这是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据大田调查,在亩栽1.5—2.0万穴,单本栽插条件下,亩产千斤左右的杂交中稻,单株分蘖一般可达15~18个,分蘖成穗率通常为60~70%,每亩有效穗18—22万,分蘖穗占全田总穗数的比重在80%以上,主要依靠分蘖成穗.因此,研究和掌握大田生产条件下杂交中稻的分蘖特点及其合理利用问题,对制定育秧方案、安排栽插密度和运用肥促水控等栽培措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高γ-氨基丁酸(GABA)和抗性淀粉(RS)的水稻品种,并配之相应的栽培措施是功能稻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云南和浙江近期育成的4个水稻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肥和分蘖肥对水稻的产量、每穗有效穗、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总粒数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穗肥能增加水稻成穗率、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和剑叶、倒二叶长宽.②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杂交稻的影响比常规稻更显著.加强水稻生长发育后期的养分管理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