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花生间作杉木幼林纯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未间作林地为对照,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洋020")、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洋061")3个种源,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地的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显著增大;花生间作对杉木幼林地的土壤物理指标影响变化幅度不大,相同杉木种源花生间作模式下林地土壤物理性状总体上优于未间作林地;花生间作模式提高了杉木幼林地的土壤p H值以及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P含量,全K和速效K含量略有降低,缓解了土壤酸化速率,提高了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间种模式(间种黄豆、西瓜、花生、松苗和不间种)油茶幼林的生长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油茶新造林以间作花生和松苗较好,但是有间作植物的油茶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均低于未间作的油茶纯林。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协调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之间的关系,探讨杉木-花生林农间作模式,本论文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杉木、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020”)以及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061”)杉木幼林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的成活率、光合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花生-杉木间作模式下的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杉木的成活率分别提高了4.02%、6.06%、7.39%;树高总增长量分别增加了8.31%、28.57%和6.55%;地径、冠幅和新枝分支角度均略低于于未进行花生间作的对照组;不同种源的杉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双峰曲线,其中净光合速率Pn的大小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花生间作模式和未间作的杉木纯林的光响应曲线趋势一致,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研究结果可为科学优化杉木幼林套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桉农间作系统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培群  余雪标 《热带林业》2007,35(3):31-32,27
主要对桉树大宽行条带方式种植的三年生桉农间作试验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对土壤养分研究表明:间作甘蔗、木薯和牧草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方面差异不大,但是在提高土壤全量N、P、K以及速效N、P、K上,间作甘蔗和牧草要优于间作木薯。其中,间作甘蔗和间作牧草全P和全N差异明显,而全K则和对照林地基本持平,速效N、P、K与对照林地相比,都有明显提高。间作木薯以提高全P为主,速效N和速效P也有一定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黄河故道沙地不同间作模式林粮产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黄河故道冲积沙地间作花生、大豆、地瓜3种林粮间作模式的林分杨树胸径生长量、蓄积量、林地木材产量、间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下,杨树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单株蓄积量、林地蓄积量、木材产量均表现为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模式第10年的胸径累积生长量分别为39.96,37.89和34.03 cm,木材总产量为700.50、664.13和584.40 m3.hm-2。间作作物产量以第2年最高,第3年最低,3 a后不宜间作。不同林粮间作模式,以花生的木材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大豆次之,地瓜最差,因此应选取豆科植物作为间作作物。  相似文献   

6.
板栗园间作模式试验结果,以板栗间作花生,西瓜,番茄模式经济效益最好,定植当年除收回建园全部投资外,还盈利3086元/hm^2连续试验8年,年平均纯收入24568元/hm^2,比对照园增加13153元,提高115.2%,文中详细介绍间作模式及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林农间作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影响的情况,并制定相关的病虫害良好预防及控制的模式,针对油茶幼林当作所间作种植的大豆、金银花、花生3种作物不同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大豆及花生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控制均有一定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中间作金银花达到的处理效果是最好的。3种间作模式均显著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间作大豆是调控病虫害发生最适用的一种间作模式,利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有效地达到调控油茶幼林生态情况的目的,可促进种植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板栗-农作物间作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状况,对广西东兰县4种板栗-农间作模式(板栗-玉米、板栗-花生、板栗-黄豆和板栗纯林)土壤密度、孔隙度、持水量、pH值和养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板栗-农间作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板栗-花生、板栗-玉米、板栗-黄豆和板栗纯林表层土壤(0~20 cm)密度分别为1.11、1.13、1.08和1.21 g/cm3,非毛管隙度分别为13.60%、11.36%、10.35%和9.62%,总孔隙度分别为54.04%、52.68%、53.73和50.42%;不同板栗-农间作模式按照土壤全N、水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大致为板栗-花生、板栗-黄豆、板栗-玉米、板栗纯林。因此,板栗混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修枝对杨粮间作系统中光照及作物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选取株行距 1m× 10m的毛白杨和花生间作田 ,研究修枝对间作田不同水平位置的光照及花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修枝强度的增大 ,不同处理间作田相应位置的光照强度增强 ,花生的产量和生物量也随之增加。修一层枝和修两层枝的间作田 ,东林冠下测点日均光照强度分别比不修枝的提高 2 6 0 %和 5 5 1% ;西林冠下提高 19 0 %和 38 4 % ;行中提高 2 0 7%和 38 6 %。修一层枝、修两层枝的间作田花生产量分别比不修枝的提高17 1%和 4 7 6 % ,花生果生物量提高 17 6 %和 4 7 8% ,秸秆提高 12 0 %和 31 5 %。修枝对花生根生物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1994-1999年在板栗幼林内,进行4种不同海拔高度间作农作物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徂徕山区板栗幼林,以花生、大豆轮茬间作,可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间作模式及管理措施对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抚育管理条件下核桃林地物理性状和林木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小麦和玉米核桃林Ⅱ的物理性状优于间作小麦、花生和棉花核桃林Ⅰ和Ⅲ,嫁接对土壤物理性状无影响;嫁接核桃林Ⅱ、Ⅲ在核桃地径生长、树高生长、枝下高、冠幅、枝梢数、花芽数、标准枝长度和粗度显著优于实生核桃林Ⅰ;间作小麦和玉米的核桃林Ⅱ生长指标也显著低于间作小麦、花生和棉花的核桃林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网——杨农间作经营模式研究表明:林网——杨农间作经营模式提供了一个较优的生态环境,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远高于同类型区的纯农田经营和林网——农田经营模式;间作区域内作物产量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分布,但总体收益一般高于纯农田;杨农间作的带间距以大于30m效果较好;间作作物较优的组合为西瓜—花生、小麦—花生以及小麦—黄豆3种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高,特别是脲酶和酸性磷酸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对蔗糖酶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是影响蛋白酶的主导因子,土壤全氮是影响脲酶的重要因素,土壤全氮和速效磷是直接影响酸性磷酸酶的重要因子。综合看来,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平原农区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有计划地发展农杨间作5年即可采伐檩材。间作形式以杨树株行距4米×24米较好;间作物以小麦最好,而玉米间作后受杨树影响最大,棉花、花生和谷子间作则介于两者之间;水浇地上杨树与间作物争水矛盾不突出;在杨树根系分布范围内,树木与农作物间争夺养分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现有5种主要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林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5种主要印楝农林复合模式的印楝生长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探讨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对印楝生长结实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与印楝纯林相比,印楝与其它物种搭配种植不会显著抑制印楝生长结实,同时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以净现值进行比较,5种林农复合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排序为印楝-辣木间作印楝-咖啡间作印楝-甘蔗间作印楝-玉米间作印楝-木薯间作。  相似文献   

16.
我站自1983年起到1985年,连续进行了EF对花生产量效应的试验,证明EF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为在生产上更好地推广应用,本试验着重研究EF在花生上的应用技术。一、不同时期喷施EF试验为了探索EF在花生不同时期的施用效果,科学地掌握EF的使用时期,在稳产、高产的基础上,提高花生单产,提供可靠依据。 1、试验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病虫生态调控模式,在油茶幼林中分别间种金银花、大豆、花生3种作物,就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差异及回归分析。调查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以及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油茶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显著,其中,间作金银花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27.80%;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软腐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烟煤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也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间种花生、大豆的油茶林与其纯林的虫咬率间差异显著,防效分别为21.97%、20.33%。文中由此得出,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是3种间作模式中最适用于调控油茶病虫害发生的间作模式,采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促进油茶幼林的生态调控,还可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农林间作对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不同间作模式的核桃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小,除土壤总孔隙度外,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的差异性不显著;但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较大,林木地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枝梢数、花芽数和标准枝长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间作花生和红薯的核桃林Ⅲ最优,其次是间作小麦和花生的核桃林Ⅱ,而间作小麦和玉米的核桃林Ⅳ最差。间作物的高度是影响核桃幼林光照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报刊摘引     
林业部颁布平原县绿化标准(试行)林业部颁布的《平原绿化标准》(试行),以县为单位,各项绿化指标按实有保存面积(株数)计算,最后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一、森林覆盖率:一般平原农区县为10%以上;风沙区为主的县为15%以上;沙荒面积大的严重风沙区为20%。二、农田林网面积、农林间作面积之和应占全县平原耕地面积的85%以上(网内农林间作面积与林网间作面积不得重复计算)。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在200—300亩之间,最大不应超过400亩。林网的林木  相似文献   

20.
不同间作对油茶生长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春起对新引进油茶优良品种的不同间作方式(黄豆、花生、白术和未间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间作花生和黄豆对新造油茶幼林的生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