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铃薯平衡施肥及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甘肃高海拔干旱区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马铃薯产量为35 350 kg.hm-2,超过当地平均产量1.2倍,配施钾肥马铃薯可增产16.7~2 916.7 kg.hm-2,增幅0.1%~9.0%,每千克K2O可增收马铃薯0.2~19.4 kg,增产增收效益好。施钾后马铃薯薯块数增加29.3%,薯块重增加7.7%,增产以增加穴薯为主,其次是增加薯块重,同时马铃薯品质也有较大改善。试验表明,在施入适量有机肥和氮磷基础上,高产高效的K2O用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2.
张掖市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8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生物学特性、适应性、丰产性和商品性的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于张掖市种植的优质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在104~141 d,均在当地无霜期之内,能够正常收获。‘青薯9号’和‘青薯2号’产量表现较好,块茎产量分别较‘大西洋’(CK)增产57.2%和38.8%;淀粉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 091 kg/hm2和1 615 kg/hm2。经试验初步筛选出‘青薯9号’和‘青薯2号’可作为该地区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掖市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8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生物学特性、适应性、丰产性和商品性的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于张掖市种植的优质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在104-141 d,均在当地无霜期之内,能够正常收获。‘青薯9号’和‘青薯2号’产量表现较好,块茎产量分别较‘大西洋’(CK)增产57.2%和38.8%;淀粉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091 kg/hm2和1615 kg/hm2。经试验初步筛选出‘青薯9号’和‘青薯2号’可作为该地区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专用肥用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我省东北部马铃薯种植区,设置该地区研制的宣农牌马铃薯专用复混肥不同施用量对合作88品种增产效应的对比试验,为同类型地区马铃薯丰产栽培科学施肥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依据。本试验中,以每667m2施用80kg专用肥作底肥为最佳施肥方案,平均单产达到了4216 7kg/667m2,比对照增产鲜薯2383 4kg/667m2,增幅达到了130%。同时,该处理中的平均单株产量、商品薯率和肥料效应等也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种种植密度、4种施肥量,比较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马铃薯单株性状、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以667m2施基肥尿素20.67kg、二铵17.36kg、硫酸钾30.62kg、追尿素9.95kg时,植株长势最好,单株结薯数和单株产量均以该处理效应最佳;在该施肥量水平下,每667m2种植密度为5000株时产量最高,达3526.1kg,而每667m2种植密度为4000株时形成的商品薯率最高,为84.3%。  相似文献   

6.
在长沙地区对不同马铃薯品种和栽培措施进行抗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为抗冻主因素,小区马铃薯产量均值最高为费乌瑞它15 731.03 kg/hm~2,其次是中薯5号,为12 821.24 kg/hm~2,东农303最低,仅281.64 kg/hm~2;采用稻草覆盖栽培,费乌瑞它产量最高,为19 609.8 kg/hm~2,比中薯5号增产25.28%,东农303仅为319.65 kg/hm~2,认为费乌瑞它抗冻性最强,栽培措施宜选用稻草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7.
德化县马铃薯脱毒原种夏繁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大东 《中国马铃薯》2006,20(3):182-183
在夏季利用高海拔山区繁育一季种薯,既可解决种薯夏贮难点,又可加快脱毒种世代繁育,满足冬、春季马铃薯对脱毒种薯之需。2002~2004年德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在德化县赤水镇铭爱村(海拔1050m)进行了马铃薯脱毒原种夏繁试验,并取得了成功,667m^2产量达1139.5~1815.7kg,现将夏繁的丰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如下,供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站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有关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的试验报道,结合安溪县具体情况,在城厢镇光德村进行冬种试验.试验品种紫花851、克新3号,播种期2002年11月27日,收获期2003年2月28日,全生育期92 d.经实地验收,紫花851每667 m2鲜薯产量1 831.3 kg;克新3号每667 m2鲜薯产量1438.8kg,安溪县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在泉州市首次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铃薯》2016,(3):149-153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计了3种覆膜栽培模式(春季覆膜栽培、播前覆膜栽培、露地栽培)与3个播种时期(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模式与不同播期互作效应对寒旱区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春季覆膜栽培模式,在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可使马铃薯早出苗、早成熟,缩短马铃薯生育期,商品薯率达86%以上,产量位居前2位,分别达2 008和1 899 kg/667m2,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寒旱区马铃薯种植区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铃薯》2017,(5):283-289
为研究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尿素(N 46%)为氮源,分别设置0,45,90,135和180 kg/hm25个氮素施用处理,利用方差分析及GGE双标图分析了产量与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氮肥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当氮肥施用量为T2(N 90 kg/hm2)时,在2014~2015年试验马铃薯的产量以及单株薯块数,单株薯块重量,商品薯率表现最好。其中产量,单株薯块数,单株薯块重量,商品薯率相比对照CK分别增加67%、30%、63%、30%;而氮肥施用量为T4(N 180 kg/hm2)时,尽管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而且株高较T2处理增加4%,但是相比T2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下降18%,商品薯率降低12%;产量、单株薯块重量对各试验处理差异的区分力和对目标农艺性状的代表性较好。因此,试验结果表明,精准合理的施用氮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方差分析与GGE双标图结合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加客观、有效地分析肥料施用量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不同药剂及施用方式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铃薯疮痂病被视为马铃薯生产中的第四大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外观、等级和品质。为求得防效好的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方法,试验采用种薯处理与土壤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试验品种为‘尤金’,供试微生物制剂有5种,化学药剂1种。对照为常规处理,即不采取任何拌种与沟施。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以处理5最好,达到55.17%,处理5是在常规药剂(滑石粉+甲托+链霉素)拌种下,微生物肥料2(薯益生)沟施;其次为处理6防治效果达50.08%,处理6是在常规药剂拌种下,化学药剂爱可(化学药剂1)沟施。处理5、6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5的产量为1 767 kg/667m2,处理6的产量为1 740 kg/667m2,但与对照产量(1 646 kg/667m2)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重要病害,重茬地发病重,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威胁。为了解该病发生规律,试验进行了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关系的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接菌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36.7%、58.3%和71.3%,播种带病种薯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11.7%、18.0%和21.4%,由此明确土壤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田间不同施肥种类及栽培方式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均能延缓植株发病,其中施用尿素的植株萎蔫率、病薯率分别是13.3%、47.1%,显著低于CK及其它施肥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2 202 kg/667 m2;其次是马铃薯专用肥及碳酸氢盐类处理,均比CK植株萎蔫率低,产量有所增加。采用覆膜起垄栽培可以有效降低病薯率。  相似文献   

13.
德化县是福建省马铃薯生产主产区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0.37万hm2,鲜薯总产量5.6万t,平均667 m2产量1 020 kg,最高产量达2513 kg,单产差异较大.近几年来,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02年德化县累计推广脱毒马铃薯面积0.51万hm2,平均667 m2鲜薯产量1 567 kg,比当地自留种增产44.4%,且脱毒种薯商品率高,售价高,销路好,农民增收明显,深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4.
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经济效益,研究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火龙果产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产值和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火龙果桂香红间种的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产量达36 139.5 kg/hm~2,商品薯率达97.3%;桂香红产量达35 586 kg/hm~2,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20%;与桂香红纯种相比,总产值增加52.7%,纯收入增加109.7%,土地当量比为1.13。  相似文献   

15.
赣北地区马铃薯主粮化生产适宜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赣北地区适宜马铃薯主粮化生产的品种,于2016~2017年引种大西洋等8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筛选试验。试验表明:冀张薯12、荷兰15、富金三个品种的鲜薯产量分别为19009.5 kg/hm~2、18659.4 kg/hm~2、17608.8 kg/hm~2,位居前三位;大西洋、夏波蒂的淀粉含量分别为18%、16.9%,居前两位,且达到或接近淀粉加工指标;荷兰15、费乌瑞它、富金的淀粉产量分别为2649.6 kg/hm~2、2630.85 kg/hm~2、2553.3 kg/hm~2,居前三位;冀张薯12的薯个体最大,为76.82 g/个;夏波蒂和早大白的维生素C含量特高,分别为0.290 mg/g和0.278 mg/g;富金的还原糖含量最低,基本属于无糖型;尤金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2.08%。以淀粉产量为决定因素,认为费乌瑞它、荷兰15可作为赣北地区马铃薯主粮化栽培的试种品种。  相似文献   

16.
黄河灌区菜用马铃薯种薯春种秋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毒种薯春种夏收薯块利用药剂处理打破休眠以氯乙醇效果最好,出苗率为100%,次为硫脲,最差为赤霉素出苗率均不足10%,从产量看,氯乙醇处理的最高,每667m2为933kg,硫脲、赤霉素均较低,每667m2分别为86.85kg和248.13kg。试验还表明,秋季栽培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生长期内积温不够,生育期氯乙醇为60d,赤霉素、硫脲因出苗迟,生育期只有38d和40d,同时生育期中大于15℃的有效积温不够,导致植株生长量小,光合产物积累少,地下部薯块膨大慢,产量低。因此,早播种,早出苗,在7月上旬播种成为秋繁种薯成功的关键。用2006年秋繁种薯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春种秋繁种薯春种夏收与对照相比,生育期相近,薯块单株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比对照高,每667m2比对照增产16.39%。说明春种秋繁种薯解决引黄灌区春种菜用马铃薯种薯供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西藏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及稳产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马铃薯存在种性退化、品种单一等问题。为筛选出适合拉萨栽培的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开展了马铃薯新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试验以高产优质品种‘青薯9号’为对照,与引进的10个马铃薯新品种在拉萨市进行了一点两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薯168’平均产量3 360 kg/667m~2,变异度9.317 8,商品薯率60%,属于高产稳产品种;‘丽薯10号’淀粉含量20.31 g/100g,还原糖含量仅0.22 g/100g,属于加工型品种;‘中薯19号’和‘陇薯10号’平均产量分别达3 703和3 287 kg/667m~2,变异度为4.664 5和5.140 3,且品质表现较好,属于高产稳产优质马铃薯品种,适宜在拉萨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新品种(系)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定西市安定区生产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试验引进了9个马铃薯品种(系),以‘陇薯6号’为对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青薯9号’产量最高,为42 305 kg/hm~2,较对照‘陇薯6号’高7 162 kg/hm~2,增产20.38%,其次是‘冀张薯8号’,产量为37 394 kg/hm~2,较对照增产6.41%。‘农天2号’产量最低,为24 579 kg/hm~2,较对照减产30.06%。参试的9个马铃薯品种(系)中,‘青薯9号’田间长势、抗病性和产量表现突出,其次是‘冀张薯8号’,可在定西市安定区大面积试种。  相似文献   

19.
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南方冬种马铃薯区推广的稻草覆盖栽培有多种方式,应用前景较大。为探讨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增产机理,以无覆盖稻草(裸地)为对照,研究了稻草包芯栽培与稻草免耕覆盖栽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包芯栽培为每667m2产量1727.8kg,比对照增产12.04%。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其高产优势缘于该栽培方式具有较高的平均单株薯块重和薯块数,而光合能力强、根系活力高、生物产量高是其高产的生理基础,具体表现为叶面积、光合势、根系活力和生物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9.1%、68.3%、36.3%和63.7%。稻草包芯栽培操作简便,稻草用量少,农民易接受。包芯后减少杂草,保水增温,疏松土层,能有效减少裂薯率和绿薯率,提高商品率,增产显著,综合表现良好,适于在福建等南方冬种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种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广兰  方子山 《杂粮作物》2002,22(6):345-346
马铃薯是建平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作物,常年栽培面积都在1.5万hm^2左右,建平是辽宁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传统的低垄单行切块栽培方法,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采用高垄双行整薯栽培方式显著地提高了大薯率,降低了小薯率,从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在山坡地通过加大种植密度,不仅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而且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适合做种的小整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