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建群  王程  张玲 《植物医生》2011,24(2):16-17
通过2006—2010年对鲜食葡萄病害的调查,诊断出宾川县葡萄发生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有葡萄霜霉病、葡萄白腐病、葡萄炭疽病、葡萄房枯病、葡萄灰霉病、葡萄白粉病、葡萄黑痘病、葡萄大褐斑病、葡萄小褐斑病、葡萄穗轴褐枯病。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总结出:新建果园,强化苗木选择;适时清园,遏制病源传播;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清理副梢,以利通风透光;预防为主,及时喷药;避雨栽培,控制病害;果穗套袋,减轻病害等技术应用于葡萄生产,达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节本增效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果实套袋技术对广西兴安葡萄果穗期病害的预防效果进行了论述,介绍了果实套袋的其他功效,并对葡萄套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套袋前和套袋期的管理、套袋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葡萄套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葡萄成熟期阴雨天气较多,葡萄果穗病害发生严重,其中以溃疡病、白腐病等危害较重(匡柳青等,2014),目前已发现有20多种病原菌,且多为混合侵染,防治难度大(徐玲等,2006),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2017年,在烟台市开发区葡萄园发现一种导致葡萄溃烂的病害,主要危害成熟期果穗,枝干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水平,于2014-2015年定期采集露地和避雨2种栽培模式下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利用6对SSR引物对该病菌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露地和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大于0.14,香农多样性指数大于0.31,2种栽培模式下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避雨栽培模式可显著降低群体等位基因数和等位基因频率。露地栽培模式下该病菌群体的流行模式呈现中等水平无性繁殖,2年初侵染和再侵染对病害流行的贡献率分别约占26.1%和73.9%;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流行模式则呈现高等水平无性繁殖,初侵染和再侵染对病害流行的贡献率分别约占4.3%和95.7%。卵孢子的形成对于葡萄霜霉病菌种群遗传变异和有效越冬起着关键的作用。2014-2015年露地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主效流行基因型对病害流行的贡献率分别为44.5%和51.8%;而其在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贡献率分别可达84.2%和87.1%。同一年份的露地和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主效基因型种类相同,2个群体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且二者之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推测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的初侵染源自于避雨设施附近的露地栽培病株上再侵染形成的飞散传播孢子囊。  相似文献   

5.
葡萄避雨栽培控病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至2010年,在云南省文山州对葡萄避雨栽培控病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对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灰霉病、炭疽病均具有较好的控病效果,在减少葡萄发病的同时,还能提高其产量和质量.该技术体系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炭疽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 避雨栽培措施对葡萄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然而2020年, 在广西地区避雨栽培的葡萄上也发生了较严重的炭疽病, 田间调查发现, 炭疽病病穗率高达70%~80%, 造成产量损失50%?本研究于2020年从广西南宁市的‘阳光玫瑰’葡萄炭疽病病果中分离得到4株炭疽病菌?根据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 ACT? TUB2? GAPDH 和CAL)系统发育分析, 将4个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viniferum?这是在广西首次发现C.viniferum引起葡萄炭疽病?  相似文献   

7.
葡萄白腐病也叫穗烂病,是我国葡萄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阴雨连绵的年份,常引起大量果穗腐烂,对后期产量影响较大。2005年5—6月受特殊天气条件的影响,上杭县葡萄白腐病严重发生,给果农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对葡萄白腐病严重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县葡萄生理性病害发生较为普遍。生理病害往往为侵染性病害创造发病条件或二者合一,会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现将我县鲜食葡萄品种容易发生的生理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植株冠层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并结合适宜葡萄霜霉病病害循环的温度、相对湿度、叶面持露时间及田间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避雨栽培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气象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避雨处理可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石林县和弥勒县两地葡萄园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7.84%和66.29%。弥勒县‘水晶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较强,霜霉病发生较轻,但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分析表明,避雨栽培可以减少决定霜霉病菌能否成功侵染的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创造不适宜霜霉病菌萌发和侵入的条件,还可以显著减低棚内植株冠层适宜孢子囊产生的相对湿度的持续时间,减少霜霉病菌的侵染菌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川西地区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川西地区应用避雨栽培、性诱剂、频振灯、黄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对葡萄病虫害进行了防控示范。结果表明,该项配套技术不仅可解决川西地区优质葡萄生产的技术瓶颈,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葡萄病虫为害,保证葡萄生产的优质、高效,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正>葡萄气灼病是由于生理水分失调造成的,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不会传染,但与特殊的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密切相关,如果出现影响葡萄水分吸收、水分流失和蒸发的气候条件等,就会发生气灼病,而且发生较重。病害发生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将会对葡萄生产不利,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产值的提高。1症状气灼病主要为害葡萄幼果、穗轴和果穗,从葡萄落花后的幼果期到转色期均可发生。以靠近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葡萄裂果的观察,描述田间葡萄裂果的表现症状和发生为害特点。葡萄裂果的发生是由葡萄品种特性、土壤水分变化过大、果粒挤压、果粒发生病害、栽培技术不规范等原因引起;防御葡萄裂果应采取选择抗裂果品种、保持土壤湿度平衡、合理施肥、科学负载、预防病害、疏花蔬果、果穗套袋、覆草、铺地膜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工程方法,阐述了西瓜栽培专家系统中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知识组织与知识库构建策略。知识获取立足本地化、特色化,知识描述引入对象的概念对西瓜病虫害进行描述,知识库框架设计中建立分为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营养失调症、虫害诊断与防治决策的病虫害分辨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4.
正葡萄是郓城县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产业,在葡萄生产中,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生产中果农使用化学农药后,果品中农药残留问题比较突出。为了减少果品中的农药残留和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采取绿色防治技术防治病害非常重要,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葡萄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供果农参考。1葡萄炭疽病1.1症状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浆果着色后期接近成熟时发病最重。一般距地面近的果穗尖端先发病,初期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穗腐病是玉米果穗上普遍发生的一类真菌病害,该病害可直接影响玉米品质,也可产生多种霉菌毒素威胁人畜健康(Duan et al.,2016)。降雨、温度和虫害等因素均与穗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害虫为害是病原菌侵染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结合党晶晶等(2017)的研究结果,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杀菌剂和杀虫剂单独或联合施用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穗腐病的全面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引起葡萄黄化病的植原体及其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梅生 《植物检疫》2001,15(5):318-320
由植原体引起的葡萄黄化病 (GrapevineYellows,GY) ,是野生和栽培葡萄的危险性病害。它们的危害可使葡萄树的活力受到影响 ,葡萄产量下降 ,果实酸度提高且含糖量下降 ,导致葡萄品质降低。所有的欧洲葡萄Vitisvinifera都对GY感病 ,只是程度有所差异。一些著名的酿酒品种如Riesling ,Chardonnay ,GabernetSauvignon ,Pinotnoir等对GY高度感病。此外 ,许多独特的酿酒品种 ,如酿造法国白兰地酒 ,以及意大利和西班牙名酒的那些具有原产地栽培特性的葡萄品种 ,对…  相似文献   

17.
铜仁地区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霉病是铜伊地区葡萄生产上的一大主要病害.在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和年份发生最为常见。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嫩梢、花序、幼果等幼嫩组织,病害流行年份,病叶焦枯早落,病梢扭曲,发育不良,对葡萄树势和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正>苹果谢花后至套袋前的病虫害防治是果园全年防治最关键的时期,防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苹果生长期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果品质量。在生产实践中,如果苹果生长前期没有防治病虫害,为后期病虫害的流行积累了大量的菌源和虫源;同时用药不当,还会造成各种药害,果面形成锈斑,使幼叶和新梢生长发育不良,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为了规范鲁西南苹果套袋前病虫害防控技术,进一步提高优质苹果的产出率,实现果农增产增收,笔者介绍苹果谢花后至套袋前病  相似文献   

19.
张艳  张秀兰 《植物医生》1998,11(5):19-19
葡萄转色病,又名葡萄水罐病、水红粒病,与葡萄病毒侵染引起的无味果病相似。现将此病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症状及发病原因此病主要在果穗,特别是果穗的尖端和副穗上出现。有色品种表现着色不正常,果皮暗淡失去光泽;果肉水分增多,逐渐变软,皮肉极易分离,成...  相似文献   

20.
桃蛀螟为害夏玉米果穗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为害夏玉米果穗对产量的影响,于2012—2013年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接到吐丝期玉米果穗上调查果穗被害程度,分析接虫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穗腐病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桃蛀螟主要通过降低百粒重、缩短果穗长度和减少行粒数等影响产量;当接虫密度每穗为1、3、5和10头时,不同处理的百粒重均比对照显著降低0.65、1.03、1.07和1.60 g;当接虫密度为每穗5和10头时,果穗长度比对照分别显著缩短9.66 mm和13.17 mm,行粒数减少5.15和5.45粒;桃蛀螟为害可诱发穗腐病的发生,主要病原菌为轮枝镰孢菌、青霉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穗腐病的发生率分别为84.91%、54.45%和40.97%;接虫密度为每穗1、3、5和10头时,平均单穗产量损失率分别为0.73%、4.19%、11.65%和17.71%。研究表明,桃蛀螟为害不仅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还可加重穗腐病发生,影响玉米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