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番茄芝麻斑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茄芝麻斑点病原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酶动力学研究表明:产生的各种细胞壁降解酶均有特定的最适反应条件。水解酶类的PG、PMG、Cx最大酶活的pH均为5.0,温度均为50℃;裂解酶类的PGTE和PMTE最大酶活的pH均为9.0,温度均为30℃,与其他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特性基本相同。在活体外,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PG、PMG、PGTE、PMGE、Cx的活性都大幅度增加,但所有酶活性都明显低于活体内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玉米茎腐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玉米茎腐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Fusarium graminearum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明显高于Pythium aphanidermatum。病菌在活体内和活体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明显不同。酶动力学研究表明: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的各种细胞壁降解酶均有特定的最适反应条件。水解酶类的PG、PMG、Cx最大酶活的pH分别为6.0、5.0、6.0,温度分别为50、40、50℃;裂解酶类的PGTE和PMTE最大酶活的pH均为9.0,温度分别为30、20℃,与其它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特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比较。通过测定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发现,能检测到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的活性。在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2个生理小种均有以上5种酶的活性,以1%柑桔果胶为碳源时产生的PMG和PG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几种酶的活性,而以1%CMC为碳源时,所产生的Cx都比其他几种酶的活性高。细胞壁降解酶同工酶电泳后发现,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和体外培养时都比1号生理小种多分泌一种PG。2个生理小种在体外培养时分泌的PMG、PGTE和PMTE没有差异。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比1号生理小种多分泌一种PMG,却少分泌一种PGTE,2个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的PMTE则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明确了间苯三酚、邻苯二酚、香草醛对黄瓜苗期猝倒病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生长及其细胞壁降解酶体外合成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酚类物质中香草醛抑制病菌生长比较明显,随着香草醛浓度提高,病菌菌落直径下降。3种酚类物质均能明显抑制病菌4种果胶酶(PG,PMG,PGTE,PMTE)的合成和活性,3种酚类物质抑制作用因果胶酶种类而异。邻苯二酚和香草醛对PG合成抑制比较明显。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在各浓度下均完全抑制PMG合成。酚含量20ppm以上时,香草醛完全抑制了PGTE和PMTE合成,间苯三酚完全抑制了PMTE合成。香草醛对PG、PMG和Cx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随苗龄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木质化程度加强,寄主抗果胶酶降解能力也相应增加。寄主细胞壁降解中释放的半乳糖醛酸有刺激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作用,这可能属于一种寄主自卫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球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occodes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CWDEs)在其侵染马铃薯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对球刺盘孢离体和活体条件下产生的CWDEs种类及活性进行检测, 并通过RT-qPCR测定了球刺盘孢侵染过程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定性测定发现, 球刺盘孢能够产生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 定量测定发现, 球刺盘孢可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lu)、PG和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在活体条件下, 球刺盘孢可在马铃薯茎秆内产生PG、PMG和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 且酶活分别于接种后48、72 h和144 h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26.50、77.61 U/mL和0.16 U/mg。分别将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果胶诱导后的酶液接种至马铃薯茎秆可引起植物组织浸腐, 与球刺盘孢引起的典型症状相似。除此之外, 球刺盘孢的4个PGs基因均在其侵染后24 h和48 h显著共上调表达。综上所述, 该研究结果表明, 果胶酶在球刺盘孢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3,5一二硝基水杨酸法分析了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alternantheraeSF一193菌株在活体内外产生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x)、口.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结果表明,SF一193可产生cx、伊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和PG,且4种细胞壁降解酶在活体外和活体内的活性显著不同。其发酵滤液中以PG活性最高,其次为木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Cx;在空心莲子草叶片内以Cx活性最高,其次为β一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和PG。在活体内,4种酶活性随接种天数和温度的变化而不同。Cx和卢.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接种第3d达到最大,木聚糖酶和PG活性则分别在第2d和第5d达到最大;Cx、卢一葡萄糖苷酶和PG活性在30℃时最高,而木聚糖酶活性在35℃时最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活体内外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初步明确了Cx-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PM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在该菌侵染黄瓜中的作用。瓜条感病的各部位,以病健交界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最高;在检测的各类酶中,活性最高的为PMG、PMTE,Cx-酶、β-葡萄糖苷酶和FPA(滤纸酶)活性较低。抗感病黄瓜品种染病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迅速增强。感病品种染病后,果胶酶(PMG、PMTE)活性远远高于抗病品种,其高峰值是抗病品种的2.72~7.52倍。感病品种接种后纤维素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一直增强;抗病品种接种后β-葡萄糖苷酶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酶活性一直增强,Cx-酶在染病后初期活性迅速增强,增至高峰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活体内外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初步明确了Cx-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PM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在该菌侵染黄瓜中的作用。瓜条感病的各部位,以病健交界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最高;在检测的各类酶中,活性最高的为PMG、PMTE,Cx-酶、β-葡萄糖苷酶和FPA(滤纸酶)活性较低。抗感病黄瓜品种染病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迅速增强。感病品种染病后,果胶酶(PMG、PMTE)活性远远高于抗病品种,其高峰值是抗病品种的2.72~7.52倍。感病品种接种后纤维素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一直增强;抗病品种接种后β-葡萄糖苷酶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酶活性一直增强,Cx-酶在染病后初期活性迅速增强,增至高峰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凸脐蠕孢菌的细胞壁降解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酶活性检测方法测定了2种专化型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并检测了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高粱专化型凸脐蠕孢菌的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活性为115.84 U/mg,略高于玉米专化型;玉米专化型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的活性分别为151.76 U/mg和168.53 U/mg,略高于高粱专化型;且同一种专化型菌株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存在差异。2种专化型的细胞壁降解酶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Cx基因在2种专化型互作过程中均随病程的延长而大幅度上调表达;高粱专化型的PG基因随病程的延长大幅度上调表达,而玉米专化型的PG基因随病程的延长上调表达量有所下降;高粱专化型的PMG基因随病程的延长大幅度上调表达,而玉米专化型的PMG基因随病程的延长下调表达。推测产酶能力、基因表达和基因时间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引起凸脐蠕孢菌专化型致病专化性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细胞壁降解酶在油茶炭疽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细胞壁降解酶在油茶炭疽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活体内外炭疽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其对叶片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活体外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诱导底物,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和漆酶活性最高;以柑橘果胶为诱导底物,果胶酶活性最高;以油茶叶为诱导底物,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漆酶可产生较高活力;并且经5种诱导物诱导的酶液对叶片均有降解作用。发病叶片的各部位,以病健交界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最高。接种4d后开始发病,其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迅速增强;6d后滤纸酶(FPA)、β-葡萄糖苷酶和漆酶活性达最大值,分别为4.53、7.44、1.21U/mg;而Cx酶和果胶酶在第8天时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5.79和25.49U/mg;接种10~16d,酶活性比较稳定。上述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漆酶在油茶炭疽病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