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对林分结构的影响,以浙江省宁波市次生林及人工林开展近自然经营的7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森林近自然经营干扰树伐除前后林木径级和高度级结构、空间分布、目标树邻体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自然经营中,目标树和干扰树主要来自森林主林层;森林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包括逆J型和单峰型2类,伐除的干扰树主要为胸径大于15 cm和高度大于10 m的个体;干扰树伐除后,个体空间分布聚集的样地趋向随机,目标树邻体指数在大部分尺度上显著降低(P0.05);干扰树的伐除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说明近自然森林经营干扰木的伐除优化了林分结构,能够减弱目标树邻体竞争且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林下光环境的改善未来将促进森林天然更新,从而改善林分质量,引导森林正向变化。  相似文献   

2.
辽宁东部山区高龄日本落叶松林的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残存的少量高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林分及林木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在林龄60~86年生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分当中,直径≥30cm的大径材比率均在90%以上;各调查林分的胸径连年生长量还维持着一定的旺盛生长势,间伐后胸径生长变化率向正的方向转变趋势明显;与日本落叶松原产地日本长野县相比,林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几乎没有差异。按照日本的落叶松长伐期经营标准,这些调查林分还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可进一步大幅度延长其培育年限,实施长伐期经营。  相似文献   

3.
在辽宁清原县选择2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以不间伐林分作为对照,研究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和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1年后,间伐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材积生长量及生长率均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在间伐林分中,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量显著高于一般林木的胸径生长量。近自然化改造显著地提高了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间伐林分林下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因此,近自然化改造促进了人工落叶松林的林分生长,提高了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有利于目标树的持续快速生长。今后经营落叶松中龄人工林时,应多关注目标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红松人工林45a的定位观测数据,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促进红松人工林平均胸径的生长,提高大径材的比例,缩短大径材的培育年限。2012年极强区林分平均胸径达到35.8cm,大径材株数比例达到90.32%。适度地抚育间伐能提高林分活立木蓄积量连年生长量,过度地抚育间伐降低了林分活立木蓄积量连年生长量。林分自然稀疏强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极强区枯损率最低,仅为0.125%。抚育间伐能提高林分总蓄积量。2012年中度区林分总蓄积量最大,为603.991 5m3/hm2。极强区大径材蓄积量最大;强度区大径材株数最多,中度区次之。综合考虑,中度区最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华北落叶松所受竞争压力与胸径生长之间的关系,利用目标树中心样圆法对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间伐迹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不同竞争压力的目标树在1998年间伐后胸径生长量差异显著,且随着竞争强度的升高而减少;华北落叶松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变化由间伐释压前的下降趋势逐渐转变为缓释压力后的上升趋势;其中,间伐后受不同竞争压力的目标树胸径增长速率仍趋异化,弱度竞争目标树上升速率大于中度竞争目标树,而强度竞争目标树年平均胸径生长量上升最缓且趋势较不明显;竞争压力指数与伐后15 a胸径生长量呈幂函数关系,拐点出现在竞争压力指数为1处并在大于2后趋于平缓;以目标树为核心构建的经营体系能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适度干扰及抚育间伐手段改良一定条件下的林木生长模式,进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6.
从林分开始间伐至主伐的整个周期,平均胸径每增加一厘米,单位面积应伐除蓄积是个常数(近似值)。林分林木胸径的增长,树冠面积的扩大,必然引起林分内单位面积上立木株数的减少。根据这个规律,得出了落叶松人工林的立木株数(密度)与胸径的相关方程,利用这个相关方程计算了不同胸径生长阶段的林分最大密度及经营密度(最适密度)。把胸  相似文献   

7.
巨尾桉无性系林分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1~1993年定位连续调查的资料作了统计分析表明,巨尾桉无性系林分树高,胸径,胸高断面积,材积连年生长量峰值分别出现在1,2,3,3年;平均生长量除材积的推迟1.3年,其它林木因子都在同一龄期达到高峰;4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达15.8m,平均胸径11.6cm(带皮)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31.2979m^3/hm^2。可见巨尾桉无性系林分生长快速,适宜于短轮伐期集约经营利用。  相似文献   

8.
《林业科技》2021,46(4)
选择约30年生的人工落叶松林开展近自然间伐改造,将未实施间伐改造的相似林分作为对照处理,比较分析了近自然改造处理后落叶松林间林木生长以及草本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其结果表明:经过近自然间伐改造1年后,间伐处理的林分胸径、蓄积量均显著或者极显著高于对照,且目标树对胸径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贡献与非目标树有所差异;近自然间伐改造处理1年后,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较对照有所增加。由此可知,近自然改造处理后,有助于促进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增加林分蓄积量、提高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短期内即可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干扰树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目标树生长的初期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7年10月在相同林分条件的14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中进行干扰树间伐,在间伐和对照地块各建立固定样地20块,并于2010年11月进行复测。基于间伐试验后的3年数据,研究干扰树间伐对目标树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直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树间伐前后,目标树生长均明显快于非目标树;干扰树间伐后3年,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量和材积生长量分别高于未间伐林分目标树的80%和55%,树高生长则差异较小,枝下高生长明显减慢,冠幅直径生长年均提高0.44 m,同时林分内较大径级的林木数量增加;随着目标树自由生长方向数的增加,目标树的胸径和材积生长增加,树高和枝下高生长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决定因素是目标树自由生长方向数。因此,间伐不应该仅仅注重间伐强度,而且要注重哪些林木(即干扰树)应当被间伐,以便目标树生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间伐强度对云南松人工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石屏牛达林场小白得林区,对造林密度为4 464株/hm2的14年生云南松人工林,设置了伐除林分中林木株数15%、25%、35%、50%的4个间伐强度试验,以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云南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间伐强度间伐3年后林木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和林分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生长量的测试分析,提出该云南松人工林幼林期最佳的间伐强度为35%。  相似文献   

11.
北京杨间伐试验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1~1989年对北京杨人工林进行了间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分在林木生长、林分结构及经济效益上均有很大差异,间伐强度对林木径级、成材年限和干形等亦有重要影响。9年生对照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与林分蓄积平均为17.0 cm、0.183 2 m~3和229.00m~3/ha,间伐42.0%、47.3%和63.0%的分别为19.8 cm、0.2402 m~3、172.94 m~3/ha;21.0 cm、0.2683 m~3、176.54 m~3/ha和22.4 cm、0.301 7 m~3、139.39 m’/ha。对照林分的木材产量最高,总产值最大,9年生时达52 670.00元/ha。间伐强度为63.0%的产值最低,为38 210.75元/ha。间伐47.3%和42.0%的效益较好。总之,间伐利用在木材产量和经济效益上均不大合算;2 m×4 m密度只适于培育中径材,7年皆伐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湖南杉木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国人工林在19世纪,与湖南杉木人工林有相似之处,采用单一树种营造大面积人工林,造成地力消耗很大,无法实现林木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从杉木经营历史,分析了现有栽培制度下的炼山、幼林抚育、轮伐期短、林分结构单一等现状所导致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林地地力衰退。本研究引进德国森林近自然经营理念及原则改造杉木人工林,分别对杉木幼林、中林、成林进行第1代目标树经营,为第2代目标树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使林地地力得到恢复,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同时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以某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给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以及蓄积量造成短期影响。结果发现:间伐强度越高,林分年平均胸径生长量越多,且间伐均高于未间伐的生长量;在各间伐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优势木、中庸木、劣势木的胸径生长呈现由大到小的规律;间伐后林分树高较未间伐生长量增加,但不具差异性,且间伐强度越高,生长量越多;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蓄积生长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对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分布区51个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不同优势木高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并利用126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冠幅之间关系,得出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361 8X+4.497 9,模型的拟合度R^2=0.796 5(X表示胸径,Y表示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137 9X+0.858 9,模型的拟合度R^2=0.881 6(X表示胸径,Y表示冠幅)。通过对3株50年生杉木人工林大径级林分优势木的树干解析,研究大径级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生长率都呈现逐年降低趋势,树高较为明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率最大值出现在10年生时分别为5.278 7%,15.069%,25.895%;而50年生时仅为0.273 3%,0.186 9%,0.921 7%。研究提出杉木人工林目标树经营的发育阶段划分、合理密度、目标树数量等关键经营技术参数,为杉木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林分在经营周期内的投入(支出)和产出(收入),先用贴现方法分别对支出和收入进行贴现,然后进行财务分析,确定林分投资的财务收益率为15.33%和经营周期为10年(相应林分年龄11年)即林分经济成熟龄.用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交方法确定林分数量成熟龄为10年.用查平均胸径方法确定林分工艺成熟龄时平均胸径为9cm.数量成熟龄和经济成熟龄一致,因此确定杉木第二代人工林主伐年龄11年,轮伐期15年,并以生产小径杉木原条为培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经营水平对杨树(Poplar)人工林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该研究以欧美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人工林(林龄为5a)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资料、咨询农户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经营水平林分的生长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较高的经营水平能够显著促进林分胸径和树高的生长,管理良好比无管理的林分,胸径和树高分别提高了34.6%和58.4%。(2)较高的经营水平也能够显著促进林分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的生长,管理良好比无管理的林分,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均提高了193.9%。(3)经营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加林分的经济效益,管理良好的林分净收益达到(72630±7194)元/hm~2,比无管理林分[净收益为20843)元/hm~2]提高了248.5%。综上所述,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应努力提升杨树人工林的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红皮云杉人工林第一次抚育间伐后,确定下一次抚育周期的方法有3种:即第一次间伐4年后,林分平均胸径增长量超过2.8cm时应间伐;林分平均胸径不足2.8cm时,在第5年之后进行第2次抚育间伐;个别林分生长条件好和枝叶生长较快时,既使胸径没有达到2.8cm的增长量,但重迭度达到40%时,可提前间伐。  相似文献   

18.
以通山县大幕山林场国家储备林为研究对象,按蓄积采伐强度设置对照(0%)、低强度(15.7%)、中强度(27.0%)、高强度(36.0%)、超高强度(45.6%)5个处理建立20块固定样地,对杉檫混交林目标树经营成效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作业样地2020年与2019年相比,目标树平均胸径生长量增加0.52 cm/年,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增加4.38 m3/(hm2·年);同时,2020年4种采伐强度作业样地平均每100 m2天然更新树种数6.25个,新增天然更新株数21株,而对照样地每100 m2天然更新树种数仅3个,新增天然更新株数仅12株。由此可见,目标树经营既促进了林木胸径生长,增加了林分蓄积量,同时又改善了林下天然更新,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可为国家储备林项目营林措施的选择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福建省闽粤栲天然林、人工林种源,运用对比研究以及数据分析法对不同地区林分的特性进行具体分析,测得五个群落中的平均树高分别为 13m、14m、16.2m、15.6m、5.2m,平均胸径分别为18cm、20cm、14.5cm、16cm、3.5cm,由此得出闽粤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年平均胸径生长量分别为0.374cm、0.478cm,年平均树高生长量0.340 m、0.404m,根据闽粤栲的年生长量来算可以看出人工林闽粤栲的生长会略微优于天然林,结果表明西芹教学林场的种源最优,最适宜人工培育成林.  相似文献   

20.
根据马尾松人工林抚育间伐试验四年的结果,就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而对胸径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随问伐强度增大,胸径提高量也增大,大径木比重增加,离散度低;冠幅也有随之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