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细辛是一种地道的中药材,为马蔸铃科细辛属植物,全草入药,具有祛风散寒,行水气等功能。细辛有两种:辽细辛和华细辛,我县以辽细辛为主。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林下经济的发展,人工栽培细辛发展迅速,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己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我们  相似文献   

2.
寻找和开发安全有效的植物性杀虫剂,以丰富植物源农药的来源,填补化学农药禁限用留下的空白。甲醇冷浸提取法制备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等16种中草药的提取物,采用无限量取食法,测定了对家蝇成虫的活性,采用幼虫浸液法,测定了对埃及伊蚊四龄幼虫的活性。结果表明:在10mg/mL浓度下,处理家蝇48h后,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单叶细辛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8.33%,LC50值分别为0.1483、0.1544、3.5277和2.4292mg/mL,三叶鱼藤LC50值为0.9080 mg/mL;在0.5 mg/mL浓度下处理埃及伊蚊四龄幼虫48 h,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单叶细辛、厚朴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100%和100%,LC50值分别为0.0046、0.0094、0.0570、0.0658和0.0504 mg/mL,三叶鱼藤为0.1194 mg/mL。辽细辛、石楠藤、单叶细辛、金狮藤对两种试虫均表现出优良的杀虫活性,均优于或接近三叶鱼藤活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产地和市场调研,对辽宁地产的人参、五味子、龙胆草、辽细辛、薏苡、党参、紫草等中药材的生产和市场动态进行报道。对辽宁中药材市场流通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辽宁地产中药材生产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开展长白山野生资源优势,我所最新研究生产了系列植物挥发油,热忱欢迎广大用户,厂家联系使用同时也欢迎自带项目,共同发展.1、细辛挥发油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干燥全草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挥发油.[性状]本品为黄色或棕黄色的澄清液体,有细辛特异香气、味辛辣.[蜜度]0.960—0.9915[折光率]1.5182——1.5207[主要成份]1.8—桉叶素、甲基丁香酚、黄樟醚.[用途]具有解热、镇痛、抗菌等作用、用于药物填加和香料.2、石菖蒲浑发油本品为无南星科植物营菖蒲经水蒸气蒸馏所得.[性状]本品为黄色的液体有特异香气.[主要成份]菖蒲醇、细辛脑.[用途]用于药品及食品香料.3、松针油本品为东北的红松其针叶用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的精油.[性状]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清凉的松杉叶的气味.[主要成份]乙酸龙脑脂、龙脑、蒎烯.[用途]主要用于合成樟脑等,可作消毒、杀虫、防腐剂.配制香皂,化妆品用香精.4、玫瑰草油  相似文献   

5.
辽单678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喜华等科技人员,以自选系辽6088为母本,用引入系齐205作父本,经过人工杂交和规范化试验之后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型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已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它是荣获2010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玉米优质抗源的引进与创新利用”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选用8个辽粳系列水稻品种,进行抗旱性生理研究,结果表明:辽粳326、辽粳454、辽粳9号为辽宁省不同时期的主栽品种,其抗旱性均好于对照品种辽粳5,而辽粳6、辽粳10和辽梗180的抗旱性不及辽梗5.  相似文献   

7.
细辛 Asarum sieboldi Miq.var.mandshuricum Maxim.[马兜铃科]是我省的地道中药材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享有盛名.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甲基丁香酚、黄樟醚、优香芹酮、细辛酮、细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细辛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使细辛植物资源大量的消耗.为了更好的了解细辛的生长情况、地理分布、储备及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以及走访通化县居民的方法进行调查,并且针对目前该区域内细辛植物资源的状况,提出了细辛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超高产大豆辽豆14与普通大豆辽豆11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肥密处理对其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大豆辽豆14整个生育期叶面积含氮量较高.结荚~鼓粒期叶片氮利用效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均高于辽豆11.辽豆14氮素积累总量以300 kg·hm-2施肥处理,22.5×104株·hm-2种植密度的肥密组合最高.氮素积累总量肥力、密度和品种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氮素收获指数肥力与密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肥力与品种、密度与品种以及肥力、密度和品种间均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和辽豆11相比,不同肥密处理超高产大豆辽豆14的平均氮素利用效率高于辽豆11.  相似文献   

10.
石清琢  王延波  李哲 《杂粮作物》2005,25(5):288-289
辽单568玉米杂交种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用自选系辽8121作母本,自选系辽9586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属中熟品种 抗病、抗倒伏,抗旱、耐瘠薄能力较强.2005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砂仁主要有阳春砂仁、海南砂仁2个品种,阳春砂仁栽培技术已大量报道,而海南砂仁高产种植技术鲜见报道。本文结合海南砂仁多年种植技术及研究经验,对海南砂仁的生长规律与种植技术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为海南砂仁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蓝花苕子(Vicia cracca L.)、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连续种植不同绿肥作物下的土壤团聚体组成、空间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连续种植绿肥能够提高 0~40 cm土层不同粒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不同绿肥作物显著提高的土壤团聚体在粒径大小及空间分布上不相同。并且连续种植绿肥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大聚体(>0.25 mm)的形成,>5 mm 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增加对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积累的影响较为突出,其中肥田萝卜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另外,连续种植绿肥还显著降低了 0~20 cm 土层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9.24%~38.19%),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表现为毛叶苕子<肥田萝卜<蓝花苕子<箭筈豌豆<光叶苕子,而对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表现不同,肥田萝卜、毛叶苕子有利于 0~20 cm 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提升,蓝花苕子、肥田萝卜对 20~40 cm 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有显著的提高,肥田萝卜对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促进作用在空间上更深,而光叶苕子降低了土壤平均重量直径。  相似文献   

13.
以矮秆耐密型玉米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形式对其光合性能、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种植密度超过6.75万株/hm2时,宽窄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高。除清种处理外,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单峰曲线变化,当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m2时,二比空和宽窄行栽培形式光合速率较高。与穗位叶和穗下叶叶向值相比,穗上叶的叶向值较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位高逐渐增加,穗长和百粒重逐渐下降。与其他栽培形式相比,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粗和穗长变化较小,且茎粗表现较好。不同生态区域测产结果表明,栽培形式间和种植密度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栽培形式与种植密度互作极显著,在缩距增密、大垄双行和宽窄行栽培形式基础上,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m2时,辽单565易获高产。  相似文献   

14.
以丹玉39为试验材料,在3种不同种植形式(2比空、大垄双行和清种)和3种不同播种方式(双株定向种植、双株紧靠种植和单株种植)条件下,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变化与产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播种方式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较高,双株定向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形式下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8.20μmol/(m2.s);双株定向播种、清种种植形式下产量最高,为10 786.50 kg/hm2,双株定向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形式下产量次之,为10 260.00 kg/hm2。大垄双行与双株定向组合较清种与双株定向组合的光合速率更高,说明大垄双行的种植形式更有益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会泽县小春马铃薯近年种植面积在4 000 hm2每年生产的鲜薯供不应求,2009年每公顷产值在1.8万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种植业经济效益,探索适合小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多年以来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做了小春马铃薯栽培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品种选择、播种期、种植密度、合理施肥等方面介绍了小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计斜插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高光效栽培的效果和最佳的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栽培行向为磁南偏西23.5°,栽培密度为30 cm(行距)×12 cm(穴距)时产量最高,为561 kg/667 m2,增产率为4.0%。  相似文献   

18.
刺五加的人工种植技术逐渐开展起来,但其种植技术理论尚不成熟,针对野生刺五加自然生长特点及其生产模式的要求,从种苗繁育、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对刺五加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达到高效种植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仙游县为福建省麦冬主产区之一,由于传统粗放栽培,产量不高。2011—2013年,对麦冬在仙游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与示范,取得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总结主要栽培技术有:精心选地,精细整地;适时栽种,合理密植;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20.
2015-2016年福建省连城县引进福龙两优6387进行示范推广。在推广过程中,福龙两优6387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好、生长后期青枝蜡秆、熟期转色好等特点,适宜作烟后稻栽培。为确保其丰产,生产上要注意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强化田管,建立高效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