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螟虫长距茧蜂是玉米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一年发生2—3代,以卵或低龄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自然寄生率为30—40%,最高70%。该蜂为多胚生殖昆虫,主要寄生1—4龄玉米螟幼虫,以3龄寄生率为最高。一头玉米螟(3龄)可育蜂39.12头,一头雌蜂可寄生玉米螟11.7头,繁殖子代460.05头。试验证明:人工繁殖和释放可提高田间玉米螟寄生率。  相似文献   

2.
连续4年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越冬后存活及发育情况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率在45%~65%之间;白僵菌Beauvaria bassiana、寄蝇和茧蜂是导致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和天敌种类,3类生物致死因子的综合控制力为22.50%~34.11%;3种生物致死因子年度间组成比例变异较大,存在互补和竞争效应,越冬后发生时期不同,白僵菌主要发生于发蛾高峰期前,茧蜂羽化期在发蛾高峰期后,寄蝇羽化期晚于白僵菌而早于茧蜂,白僵菌有越冬后再次侵染越冬代幼虫的条件;亚洲玉米螟室温下羽化期为18 d左右,雄蛾羽化和结束时间早于雌蛾,雌雄性比年度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特性和寄生效能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螟虫长距茧蜂 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属茧蜂科,长距茧蜂亚科,是北京郊区玉米螟幼虫的主要寄生蜂。一年发生三代,每头寄主能育茧蜂30头左右。据调查,自然寄生率最高可达80%以上,是控制玉米螟种群数量的重要天敌因素。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在二代区以第一代幼虫为害玉米最重。据五年调查统计寄生在玉米螟幼虫和卵上的天敌有十余种,其中寄生在越冬代幼虫的天敌主要有厉寄蝇 Lydella grisesceus R—D,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es、卵孢白僵菌 Beauueria tanella,细菌 Serrafia sp.,微孢子虫 Nosema pyrausta 等;卵寄生蜂一种。这几种天敌对玉米螟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在玉米螟测报和防治上利用天敌还不够普遍,特别是尚未见到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盛期和一代卵天敌作用的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6.
根据1977~1993年在江苏盐城的田间调查,在玉米螟幼虫期的天敌种群中,玉米螟长距茧蜂占71.6%,玉米螟厉寄蝇占22.4%,其它蜂占6%。一代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的幅度为16.5~75.8%。寄生率的高低常决定当代和下代玉米螟的发生数量。幼虫被寄生的程度与一代玉米螟卵的发生量、5月旬平均降雨量和6月旬平均气温有极显著的相关。利用回归方程式预测寄生率与田间实测的寄生率有很高的拟合性,因此可以在6月底以前利用回归方程来预测一代玉米螟的被寄生率  相似文献   

7.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ss)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长距茧蜂亚科。是大丰县玉米螟的主要天敌之一。近年来作者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自然寄生率调查据几年来的观察,螟虫长距茧蜂对玉米螟幼虫寄生率为20~40%,个别田块高达87%以上(见表1)。一般比玉米螟厉寄蝇和黄眶离缘姬蜂的寄生率高5~20倍,对玉米螟的发生发展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据1979~1981年调查,我县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有20余种,其中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为优势种,在田间一代玉米螟幼虫上自然寄生率达40%以上,对玉米螟的种群数量有较大的控制作用。为此,1980~1983年进行了螟虫长距茧蜂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的研究,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螟虫长距茧蜂对棉田玉米螟发生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10.
刘德钧 《植物保护》1984,10(5):13-14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幼虫主要的寄生性天敌,上海地区各代玉米螟幼虫自然寄生率为10—30%,最高可达50%左右,对玉米螟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研究螟虫长距茧蜂的应用价值及大田释放过程中,常常在预定的时间需要一定数量的成蜂,因此蜂茧保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1980—1982年进行了茧的发育起点及低温保存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是园林中多种黄杨Buxus spp.的食叶害虫,暴发时可吃光叶片,甚至造成大量植株死亡。此虫体色有黑白和全黑二型。一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一年发生1~3代),以幼虫缀合叶片成果越冬,次年春暖后恢复取食,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第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6~8龄,有兼性滞育现象,1~3代均有部分个体滞育。与4代幼虫一起越冬。此虫各虫态有多种天敌:幼虫期育出甲腹茧蜂Chelonus sp.、绢野螟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stantoni(Ashmead),蛹期育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并采到捕食卵粒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和多种捕食幼虫和成虫的游猎性蜘蛛(种属待查)。保护天敌对控制黄杨绢野螟的为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第一代玉米螟幼虫的寄生率及其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77-1993年在江苏盐城的田间调查,在玉米螟幼虫期的天敌种群中,玉米螟长距茧蜂占71.6%,玉米螟厉寄蝇占22.4%,其它蜂占6%。一代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的幅度为16.5-75.8%。寄生率的高低常决定当代和下代玉米螟的发生数量。幼虫被寄生的程度与一代玉米螟卵的发生量,5月旬平均降雨量和6月旬平均气温有极显著的相关。利用回归方程式预测寄生率与田间实测的寄生率有很高的拟合性,因此可以在6月底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幼虫寄生性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在江苏省一年发生3代,是玉米、棉花上的重要害虫。年度之间发生和危害程度差异较大,其原因寄生性天敌左右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常年天敌对第1代玉米螟幼虫的寄生率为400%,幅度为124%~758%;第2代幼虫的寄生率307%,幅度为90...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竹山县玉米螟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杆及根茬内越冬,一代危害早茬玉米,二代危害中茬(靠茬)玉米,三代危害毁茬晚玉米。玉米螟发生程度随着早、中、晚茬种植面积比不同而不同。随着玉米生育期不同,玉米螟代数增加,发生程度加重。玉米螟喜中温高湿多雨,高温干燥严重抑制成虫产卵、卵孵化和幼虫存活,降雨量与发生程度极相关。采用期距预测法和统计法做出发生期预报,依据茬口播种面积,有效虫口基数,死亡率,气象预报,参照历史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做出玉米螟发生程度预报。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是山东省平阴县玉米最主要的害虫,为害较轻的年份,一般产量损失5%~10%,为害较重的年份产量损失可达20%~30%。20世纪90年代发生较重,但近年来发生逐年减轻,造成的损失也逐年减少。笔者对玉米螟近10年来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经对影响玉米螟发生因素的仔细分析,找出了发生规律和近年来玉米螟发生较轻的原因。1近年发生情况据1995~2004年的系统观察(表1),本县1995、1996、1997、2000年玉米螟越冬基数较高,其他年份较低。一代玉米螟卵自1996年开始呈逐年降低趋势;二代卵和三代幼虫量也呈逐年降低趋势。总的来看,自1998年以来本县玉米螟…  相似文献   

17.
刘德钧  龚德英 《植物保护学报》1989,16(2):124-124,144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幼虫主要的寄生性天敌,繁殖能力较强,每头雌蜂的有效繁殖力平均约达60头幼虫(RH80%),寄生率达20—30%,最高可达50%以上。此蜂繁殖数量受虫口基数、农药使用水平、寄主卵块密度、寄主幼虫龄期、温度和雨量等因子影响。作者于1980—1984年进行了螟虫长距茧蜂发生  相似文献   

18.
应用积温预测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发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郊区玉米螟主要在棉花茎秆,棉田枯铃、枯叶及棉仓晒花帘等处越冬。应用有效积温(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和蛹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预测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其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 一、越冬虫态的有效积温 1.越冬代幼虫:10月份取越冬代幼虫500—600条,分成8组,其中4组放在不同温度的温箱内,采用变温(温差为8℃),计算时用其平均值,其余4组放在7—8℃的冰箱内,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辽宁瓦房店亚洲玉米螟种群变化动态及局部重发原因,于2016—2018年,开展了亚洲玉米螟成虫性诱监测及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2017、2018年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提前10~16d,田间成虫发生期延长22~26 d,出现3个成虫发生高峰;9月上旬玉米田低龄幼虫发生量明显上升。2017、2018年释放赤眼蜂对1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65%和67.84%,较2016年的76.19%有所降低。推测年度间气候条件差异及当地种植结构调整是引起该害虫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在崇明县1年发生3-4代。第一代幼虫危害春玉米:第二代幼虫中,一部分继续危害穗期的春玉米,另一部分危害棉花,造成断头、折叶、蕾花及幼铃的脱落;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青铃,造成烂铃。近十几年中,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加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