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建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鄱阳湖的水环境和鄱阳湖区的森林、湿地植被、土地沙化、气象灾害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展现了环境保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建设进行了定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保护鄱阳湖水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近年来鄱阳湖水质日益变差,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成为鄱阳湖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面源污染的防治,有赖于农民的广泛参与,而农民的参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分析鄱阳湖区农民环保意识现状,阐明鄱阳湖区农民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的现实,提出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措施,对于解决鄱阳湖区农业面源污染,逐步改善提高鄱阳湖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江湖关系及鄱阳湖区农业生产的防洪形势,并从分析1998年大水之后鄱阳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意义和作用入手,研究退田还湖使鄱阳湖行洪面积由3950Km2扩大到现在的5100Km2的水文条件下,鄱阳湖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在“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探讨湖区农业综合开发新模式,并重视农业资源的生态保护,使湖区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着手,分析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存在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湿地锐减、湖面萎缩及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建设;深化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着手,分析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存在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湿地锐减、湖面萎缩及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建设;深化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都昌鄱阳湖区沙地生态现状,尝试提出了沙地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组合模式,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鄱阳湖渔业的衰退与农进渔退进程同步,20世纪下半叶初鄱阳湖区渔业开始出现衰退,80年代衰退则进一步加剧。捕捞强度过大、有害渔具渔法的广泛使用,对亲鱼和幼鱼的肆意捕捞,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鄱阳湖区出现了酷渔滥捕。鱼类小型化和低龄化正是渔业严重衰退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干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小艳  刘成林  黄小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76-14678
[目的]分析鄱阳湖干旱状况及其成因。[方法]针对鄱阳湖干旱现象,对鄱阳湖10年前及近10年的干旱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鄱阳湖干旱产生的原因。[结果]鄱阳湖区干旱出现的频率高,连续发生严重干旱的次数也较多,21世纪以来鄱阳湖低水位日益加剧。鄱阳湖干旱主要受降水减少、长江及"五河"水位低、水利工程、工农业用水增加、其他方面等因素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鄱阳湖抗旱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1997和2000年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统计结果,分析了环鄱阳湖12县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未利用地(-42.44%)和水域(+28.95%),交通用地(+7.97%)和园地(-6.40%)变化也较大.八大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在增长,其他类型用地都在不同程度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的压力、社会的发展、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等.结合鄱阳湖区"人-地-水"关系、土地整理潜力等进行分析,认为鄱阳湖区土地整理应致力于环湖区的生态建设,把治理、开发和发展结合起来,将土地整理由单纯追求耕地增长转向全面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也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退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反迁”的关键.本研究结果可为调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挖掘土地整理潜力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根据鄱阳湖区和5大河流域重点县的气象资料,鄱阳湖湖口水位和NOAA卫星监测到的历年不同季节鄱阳湖主体及附近域面积,建立了光,热、水,蒸发等气象因子,湖口水位与鄱阳番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用抬高冬季湖水位与珍稀候鸟栖息环境矛盾问题,根据实测的鄱阳湖水下地形图、湖区各站多年实测水位资料和对候鸟栖息的观察、研究成果,分析了鄱阳湖珍稀候鸟的栖息环境,总结了珍稀大型涉禽对越冬栖息地必须同时满足的"栖息地三条件;"提出了既有利于鄱阳湖区开发利用,"保护好一湖清水",又有利于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和保护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根据鄱阳湖区和5大河流域重点县(市)的气象资料、鄱阳湖湖口水位和NOAA卫星监测到的历年不同季节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建立了光、热、水、蒸发等气象因子、湖口水位与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关系模型。模型可以根据未来天气和水位变化模拟鄱阳湖主体和附近水域面积的变化,通过与正常水体水域面积比较,预测淹没面积和退水面积,经过1998年特大洪涝期间的初步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湿地动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洲滩是鄱阳湖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和最为活跃的景观要素之一。研究洲滩的结构及动态变化、洲滩对鄱阳湖功能的影响,对鄱阳湖的治理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论述鄱阳湖的自然地理概况、土地利用动态,并着重分析洲滩的动态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湖区大量泥沙淤积造成的洲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流形态、泥沙冲淤和江湖水文关系等。因此,洲滩的改变导致鄱阳湖调蓄功能、生态功能等的变化,其分布和动态是反映鄱阳湖演变规律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环鄱阳湖优势产区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环鄱阳湖区是江西省棉花生产优势区域集中分布的地区。笔者分析了该区域的棉花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鄱阳湖区域棉花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措施,以保障江西省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区水系发达,是水旱灾害多发之地,民国时期鄱阳湖区几乎年年都发生了水灾,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在鄱阳湖区域实施了修圩和垦荒等有针对性的水灾治理措施。鄱阳湖区自古宗族势力强盛,社会关系复杂,民俗浇漓,纠纷不断,各种地方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对国民政府开展的修圩和垦荒等工程不断施加影响,致使水灾治理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国民政府在鄱阳湖区的水灾治理政策实施得不理想,主要是政策与地方文化、民众利益的契合度,以及政府对地方的把握上出现了问题,这可以给当代面对类似问题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贺志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39-3042
从候鸟分布区域来看,鄱阳湖区的候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的吉山—松门山以南的区域,而鄱阳湖区风电场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北部水域两侧的湖岸、湖滩。规划中的风电场和现有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其中皂湖湖滩风电场、老爷庙湖滩风电场和军山湖湖滩风电场场址的建设将直接影响鄱阳湖的生态湿地187 km2,直接减少了一定数量鸟类栖息和觅食的场所。风机运行将直接影响鸟类在风电场范围内的飞行,存在鸟类碰撞叶片而伤亡的风险。鄱阳湖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对生态湿地、景观和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恒湖垦殖场位于江西鄱阳湖体核心区,2010年受阴雨低温灾害性天气(清明寒、寒露风)影响,水稻生产遭受重大损失。本文介绍了此次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分析了灾害的成因和发生特点,并提出了鄱阳湖区水稻应对灾害天气、规避农业灾害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明清鄱阳湖区的圩堤围垦事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西鄱阳湖区的社会经济,由于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呈现出多方面的优势,达到比江西其他地区更高的经济水平,成为江西境内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然而,鄱阳湖区有利于生产发展的优越条件,并不是总能够发挥作用的,一方面它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各种人祸破坏了湖区的经济;另一方面江湖交汇的水流,虽有航运之利,却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水害。我在《宋元以前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探讨》一文中曾提到,湖区的经济表现出“兴衰更替”的现象,“虽然有农民不屈不挠的辛勤劳动,小农业生产恢复很快,但是起点低,往往是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所以生产发展中的停滞缓慢,进程上的起落曲折,又是湖区经济不可克服的弱点。”湖区经济发展中的这种两面性,在明清时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鄱阳湖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目标,从农业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区土地整理、湿地整理等方面分析了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并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整理,提出了土地整理潜力实现的途径。强调不同地区的土地整理具有不同的侧重,鄱阳湖区土地整理除了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达到“抗灾、脱贫、改貌、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严宽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508-5510
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可以提升优势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后发区域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章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鄱阳湖区旅游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