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光周期和温度对苹果蠹蛾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光周期和温度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滞育诱导的影响,通过人工诱导的方法对其滞育的光周期、温度诱导条件及滞育的敏感光照虫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时,光照时间短于12 h,苹果蠹蛾的滞育率可达到100%;25℃时,光周期为L 8∶D 16时滞育率最高,为98.3%;30℃时,光照时间少于10 h,苹果蠹蛾的滞育率可达85%以上。在20、25和30℃条件下,幼虫滞育的临界日长分别为14.21、13.68和13.73 h。苹果蠹蛾对光照反应有2个最敏感时期,即幼虫初孵化阶段和预蛹期阶段,卵期对光照反应不敏感。表明苹果蠹蛾是一种典型的短日照滞育型种类,光周期、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其滞育诱导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光周期占主导作用,温度随着光周期起作用,低温对滞育诱导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光周期对异色瓢虫生殖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光周期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生殖滞育的影响,于20 ℃条件下测定了13个光周期组合对异色瓢虫滞育率的影响和不同虫态对滞育诱导光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 ℃条件下,异色瓢虫的滞育临界光周期为6.4 L:17.6 D和11.9 L:8.1 D,光周期10 L:14 D下异色瓢虫滞育率最高为94.2%。异色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对短光照10 L:14 D的敏感性测定表明,成虫阶段对光周期反应最敏感,且成虫羽化后1~4 d对短光照的敏感性较高。结果证实异色瓢虫属于典型的短日照滞育型,成虫羽化初期是感应光周期反应的敏感虫期。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光周期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25℃, 70%RH,光照强度5 500 lx及5种不同光周期(L//D=8 h//16 h、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条件下,研究了井上蛀果斑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井上蛀果斑螟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成虫寿命、产卵期、平均单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在L//D=16 h//8 h光周期下幼虫期、蛹期和产卵期最短,分别为18.8、8.2 d和7.8 d;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和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分别为67.4%、86.5%、93.3%和95.3粒。在L//D=12 h//12 h光周期下雌、雄成虫寿命和产卵期最长,分别为15.8、15.1 d和12.5 d,但幼虫存活率最低,为38.9%。光周期对蛹重、成虫产卵前期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除L//D=16 h//8 h光周期外,其余4种光周期下井上蛀果斑螟幼虫部分个体出现生长发育停滞现象,滞育率在3.9%~6.9%之间。长光照有利于井上蛀果...  相似文献   

4.
光照和温度对螟卵啮小蜂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表明,螟卵啮小蜂幼虫期的滞育主要由光照时间的长短所决定。造成幼虫滞育的临界光照时间在12小时到12小时30分之间。短日照控制滞育的温度上限为24℃左右。螟卵啮小蜂对光照的敏感虫态为早期幼虫,在短光照持续作用下,发育到老熟幼虫即进入滞育。短光照持续作用能较长时间地控制螟卵啮小蜂幼虫期的滞育。滞育一个月的老熟幼虫转入25℃长光照下,其羽化率为95.16%;滞育两个月的,羽化率仍达64.29%。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茶足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testaceipes人工诱导滞育的最佳条件,于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和光周期处理对该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滞育率来确定滞育僵蚜的最佳贮藏时间。结果显示:25℃下培养茶足柄瘤蚜茧蜂120 h达高龄幼虫时,对其进行滞育诱导,此时该蜂滞育率最高;表明高龄幼虫期是其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时期,蛹是该蜂的滞育虫态。在温度为8~16℃、光照时间为8~14 h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光照时间的缩短,茶足柄瘤蚜茧蜂的滞育率呈增加趋势,其中在8℃、光周期8 L:16 D条件下其滞育率最高,为73.58%;当温度为16℃时,光照时间处于8~14 h范围内,该蜂不能进入滞育状态。在8℃下持续诱导30、40 d,茶足柄瘤蚜茧蜂的滞育率分别为72.38%和67.54%。在4℃下将滞育僵蚜贮藏90 d,与非滞育僵蚜相比,滞育僵蚜的羽化率和子代蜂的寄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冷藏120 d,滞育僵蚜的羽化率仍能达到69.64%。表明茶足柄瘤蚜茧蜂属低温短日照滞育型昆虫,最佳滞育诱导条件为25℃培育120 h后,转入8℃、8 L:16 D环境中连续诱导30 d;滞育僵蚜在4℃下可储存90~120 d。  相似文献   

6.
伪钝绥螨[Amblyseius fallacis(Garman)]是一种短光照滞育型的植绥螨。在温度为15.5℃、光照为16L:8D和8L:16D条件下饲育,滞育率分别为83.3%和0。诱导滞育的敏感虫期是个体发育的初期。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和刚羽化的雌成螨置于滞育诱导条件下饲养,其雌成螨滞育率分别为83.3%、81.3%、75%、44.6%和0。由不同虫态诱致的滞育个体和进入滞育经历不同时间的滞育个体,其解除滞育的难易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的优势寄生天敌,是对草地螟进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天敌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温度和光周期的设定,研究了伞裙追寄蝇的外源滞育诱导条件和低温储藏。结果表明,17℃下光照时间小于12 h,伞裙追寄蝇滞育率为100%,随着温度的升高,滞育率逐渐下降,29℃时,伞裙追寄蝇不发生滞育;不同温度(4~25℃)储藏后伞裙追寄蝇羽化性比为1.38~1.63(P>0.05);16℃时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临界光周期为12.53 h,18℃时临界光周期为11.12 h;越冬虫茧低温储藏后羽化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果说明,温度对伞裙追寄蝇滞育起主导作用,在伞裙追寄蝇幼虫期施以低温处理,可以有效的诱导滞育,4℃低温贮藏最佳时间为50 d。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光周期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影响,在25℃条件下,设置5个光周期(L//D=16 h//8 h、L//D=14 h//10 h、L//D=12 h//12 h、L//D=10 h//14 h和L//D=8 h//16 h)测定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参数和生殖参数并建立两性生命表。结果表明,L//D=12 h//12 h时草地贪夜蛾的幼虫历期(17.53 d)和产卵前期(5.73 d)最长,L//D=16 h//8 h时幼虫历期(15.12 d)和产卵前期(4.18 d)最短。各发育阶段存活率在L//D=16 h//8 h时最高,在L//D=12 h//12 h和L//D=10 h//14 h时最低。产卵整齐度(PFO)在L∥D=10 h//14 h时最大(2.82 d),在L//D=14 h//10 h最小(1.42 d)。L//D=14 h//10 h时成虫的产卵量(1 950.64粒)、产卵历期(7.48 d)以及交配次数(3.55次)和交配率(95.25%)均高于其余光周期。L//D=16 h//8 h和L∥D=14 h//10 h时净增殖率、内禀...  相似文献   

9.
母代光照经历对菜蛾盘绒茧蜂滞育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研究了在同一温度(25℃)3、种不同光照条件(8L∶16D、12L∶12D、16L∶8D)下饲养的菜蛾盘绒茧蜂,其后代在4种不同温度(13、15、17、20℃)和2种光周期(8L∶16D、11L∶13D)下饲养的滞育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母代的光照经历、子代饲养温度和光照周期这3个滞育诱导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滞育率。母代的光周期经历与子代诱导滞育的温度或光周期之间、子代诱导滞育的温度与光周期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但3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母代在长日照条件下饲养可以降低子代诱导滞育的临界温度。子代在较低温度下饲养,母代经历的光周期对子代滞育的发生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但当子代在相对较高温度下饲养,母代经历的光周期对子代滞育发生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供试砂叶螨采自河南省新乡县棉田(35°N)。该种叶螨对光周期的反应属于长日照型,临界光周期在20℃条件下为11.2小时。供试种群在短光照下诱发滞育后,不经低温处理,立即放于长光照30℃下,可全部解除滞育。高温对滞育率有降低的效应,每日10小时光照时间,在20、25和30℃时的滞育率分别为100%、69.2%和49.1%。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11℃、16℃、21℃、26℃和31℃)和光周期(16L:8D、14L:10D、12L:12D、10L:14D和8L:16D)对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Horn)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均对小黑瓢虫滞育有显著影响。低温和短光照诱导成虫进入滞育。26℃和31℃时,测定的5个光周期均不能诱导滞育;而11℃、16℃和21℃时,滞育率随温度降低或光照时长缩短均呈升高的趋势。11℃和光周期8L:16D是诱导滞育的最适条件。11℃和光周期8L:16D诱导40 d,成虫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高达95.44%。同时发现,滞育成虫产卵前期随温度降低或光照时长缩短而延长。11℃和光周期8L:16D有利于维持滞育,延长成虫产卵前期。21℃和光周期14L:10D加速滞育的解除,缩短成虫产卵前期。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重大农业害虫,前期研究发现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能够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为了进一步优化控害效果、评估寄生适应性,本研究比较了温度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效果及子代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周期10L:14D和14L:10D条件下,20℃、24℃和28℃时管侧沟茧蜂对草地贪夜蛾的寄生效果均较好,结茧率>70%、畸形率<6%、羽化率>60%,16℃和32℃下寄生能力降低;管侧沟茧蜂的发育历期(卵-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和茧重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缩短,光周期10L:14D条件下16℃则能诱导管侧沟茧蜂进入滞育; 28℃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后的结茧率>70%、畸形率<4%、发育历期和茧重无显著影响;在16℃条件下,当光照低于12L:12D时能够诱导管侧沟茧蜂进入滞育。综合各个参数,管侧沟茧蜂生长适宜温度广泛,在16℃~32℃范围内均能正常寄生草地贪夜蛾,完成世代发育,其中20℃~28℃为最佳寄生和生长温度;光周期对管侧沟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较小,28℃适宜温度下,光照8L:16D至16L:8D均对低龄幼虫有较好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13.
贾春生 《植物保护》2011,37(5):92-96
[目的] 了解广东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昆虫病原真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从广东韶关市曲江区感染真菌病的白背飞虱中分离出的2种昆虫病原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测定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 ℃和37 ℃)和光周期(L∥D=24 h∥0 h和 L∥D=0 h∥24 h)对2种虫生真菌生长的影响。〖JP+1〗[结果] 寄生白背飞虱的2种虫生真菌经鉴定为大孢巴科霉(Batkoa major)和冠耳霉(Conidiobolus coronatus),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生物学试验表明,2种真菌在15~30 ℃均可生长,生长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在35 ℃冠耳霉生长速度开始下降,在37 ℃其生长速率接近于0。L∥D=24 h∥0 h和L∥D=0 h∥24 h 2种光周期对2种真菌生长影响不显著。[结论] 寄生白背飞虱的虫生真菌分别为大孢巴科霉和冠耳霉,其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草地螟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测定的结果表明,光照、温度、幼虫滞育的深度以及虫体含水量均可以影响草地螟幼虫的抗寒能力。长光照(16 h)条件下发育成的非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冰点均显著低于短光照(10 h)发育而成的滞育幼虫;无论是非滞育幼虫还是滞育幼虫,经低温处理后抗寒能力都会上升。经4℃处理1 d的非滞育幼虫冰点为-2.28℃,而处理25 d的则降低到-4.76℃,过冷却点可从-13.97℃降低到-21.47℃;经4℃处理25、35 d的滞育幼虫,其过冷却点分别为-25.82、-26.79℃,冰点分别为-5.59-、9.13℃。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与其体重不相关,但与其体内的含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亲代经历不同温度及光周期条件对其子代滞育的影响。设置亲代经历的不同环境条件分别为:①在23℃下中红侧沟茧蜂成蜂经历L∶D=0h∶24h、4h∶20h、8h∶16h、12h∶12h、16h∶8h、20h∶4h、24h∶0h七种不同光周期处理;②亲代经历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3种不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的组合处理;③不同日龄滞育茧蜂与发育茧蜂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其子代在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下饲养,观察子代的滞育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3℃时,成蜂经历不同光周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亲代经历不同的光周期与温度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交配后不同日龄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对其子代的滞育率影响不显著。在中红侧沟茧蜂的生活史中,温度与光周期的共同作用可影响其子代滞育的产生,亲代经历在子代滞育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否进入滞育还是由其子代的环境条件来决定。  相似文献   

16.
尚素琴  刘平  张新虎 《植物保护》2016,42(3):141-144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初孵若虫的捕食效应,在相对湿度RH 85%±5%,5个温度梯度16、20、24、28、32℃,光照L∥D=16h∥8h条件下选取西花蓟马的初孵若虫进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28℃时日捕食量最高达14.471 8头,处理时间最短为0.069 1d。温度达到32℃时,捕食量下降。当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种群密度一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猎物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试了不同温度(22℃、25℃、28℃)和不同光周期(LD11:13,LD12:12,...,LD15:9)对甜菜夜蛾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甜菜夜蛾卵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呈下降趋势,温度对卵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有显著影响(P=0.000)。随着温度升高,每雌产卵量呈上升趋势,温度对每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P=0.004);随着温度升高,雌虫寿命呈下降趋势,温度对雌虫寿命有显著影响(P=0.001);雄虫寿命也呈下降趋势,但温度对雄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P=0.289)。在22℃、25℃、28℃条件下,在所有的光周期下,甜菜夜蛾滞育率都为0,没有光周期反应。在22℃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蛹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2,P=0.011),蛹重没有显著差异(P=0.171);在25℃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无显著差异(P=0.973,P=0.069,P=0.862);在28℃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没有显著差异(P=0.207),蛹期、蛹重存在显著差异(P=0.000,P=0.006)。  相似文献   

18.
绿盲蝽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率变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地理种群绿盲蝽的滞育率差异,从河南原阳、山东德州、江苏南京、河北保定和廊坊采集绿盲蝽的五代成虫自然种群。采集到的种群放入温度(26±1)℃,RH 80%±10%,光周期L∥D=16h∥8h的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饲养。对不同地区采集到的绿盲蝽成虫所产卵的滞育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盲蝽卵的滞育率随纬度的升高逐渐下降;绿盲蝽自然种群在室内饲养后,其所产不同批次卵的滞育率存在随饲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昆虫属变温动物,为度过不良环境条件,许多昆虫利用滞育特性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对昆虫滞育及感应光周期的敏感阶段进行描述,拟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昆虫滞育期及感应光周期敏感阶段昆虫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自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现以来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关于其病原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植物病理学常规方法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25℃;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及最适温度分别为5~30℃(最适20℃)和0~35℃(最适2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光暗交替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pH 4.0~10.0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最适为pH 6.5,产孢的pH范围为6.0~7.0,最适6.5,pH 4.5~9.2条件下孢子均可萌发,最适pH为7.0;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分别在相对湿度95%和75%以上可萌发,水中萌发最好;枸杞叶片浸渍液、葡萄糖液等营养条件对孢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制定枸杞褐斑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