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icroRN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非编码小RNA,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代谢调节及多种逆境胁迫响应。研究表明miR858可能是参与植物花青素合成调控的miRNA之一,但其在彩色马铃薯中调控花青素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对彩色马铃薯不同部位中miR858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同时对其花青素进行测定,以明确miR858与花青素合成间的调控关系。结果表明miR858在3个彩色马铃薯品种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不同组织的花青素含量与miR858的表达存在品种差异性,其中紫色马铃薯品种‘黑金刚’、‘华颂66号’中miR858的表达情况和花青素的含量呈正相关,红色马铃薯品种‘红美’miR858的表达情况和花青素的含量呈负相关,这可能是马铃薯的品种特异性决定了其花青素调控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以秋季红香椿芽为试材,测定其冷藏期间的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同时利用转录组数据对红香椿芽中花青素合成基因进行鉴定,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红香椿芽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秋季红香椿芽在冷藏期间花青素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利用转录组共鉴定出9个与红香椿芽花青素相关的基因(TsPAL、TsC4H、TsCHS、TsCHI、TsF3H、TsF35’H’、TsDFR、TsANS和Ts3GT);秋季红香椿芽叶片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叶柄,且随着冷藏期的延长,红香椿芽花青素含量下降,叶绿素含量在3 d时均升高;除TsPAL和TsC4H基因外,其他与红香椿芽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冷藏期间整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叶柄中TsPAL、TsC4H和TsCH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呈负相关,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8):2480-2490
为了探究彩色马铃薯薯肉颜色分布的机理,本试验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6种结构基因和4种调节基因,在彩色马铃薯杂交组合后代中不同薯肉颜色个体以及同一薯块中不同薯肉颜色部分的表达情况,研究这些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在薯肉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75个杂交后代中,除结构基因DFR外,其余5个结构基因在红色和紫色薯肉中都有较高的表达量,而在81%(StCHS)~93%(StF3H)黄色或白色薯肉中表达量比较低甚至不表达;4个调节基因在90%(StAN2)~100%(StMBA113)黄色或白色薯肉以及所有紫色(除G17-23-36外)和红色薯肉中都有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同一父母本的后代薯肉颜色的差异可能是由结构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或者在花青素合成通路存在结构基因没有表达而导致,而且4个调节基因可能并不是限制花青素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贮藏期间干物质、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针对生产中栽培的5个马铃薯品种贮藏期间干物质、淀粉、还原糖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期间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干物质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品种不同贮藏时期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不同贮藏时期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贮藏期间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02。  相似文献   

5.
彩色马铃薯花青素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但目前栽培技术对花青素含量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肥料(P/K)、密度对彩色马铃薯品种紫云一号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庆市河谷浅丘区紫云一号获得花青素含量最多的最优方案施肥量为纯P2O575kg/hm2,最合理密度为60000株/hm2,KH2PO4喷施浓度3‰。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马铃薯花芽分化进程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的形成机理,采用显微照相法和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仪SPAD-502plus,研究2个施肥处理下马铃薯花芽分化过程,叶片内淀粉还原糖含量及相对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形成与花芽分化时间有关,分化越早,块茎发生越早;马铃薯花芽分化的过程是由外而内进行的,分别为花原基分化、花萼分化、花瓣分化、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马铃薯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变化趋势与叶片内淀粉还原糖含量基本一致,花芽分化期达最大值;通过试验研究得出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的形成与花芽分化时间及期间叶片内营养水平、叶绿素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将青稞和小麦分别储藏在40℃恒温条件下加速陈化60天,储藏期间定期对样品的发芽率、脂肪酸值、粗蛋白含量、α-淀粉酶活性、淀粉-碘兰值和还原糖含量等六个指标进行测定。从青稞和小麦在储藏期间的生命活性、脂肪、蛋白质、酶和碳水化合物等的变化,比较研究了他们的储藏稳定性,结果认为青稞的储藏稳定性高于小麦的储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凤凰县的红阳猕猴桃为对象,研究了采后不同贮藏条件对红阳猕猴桃果实相关生理特性变化的影响,包括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等。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经过水杨酸或1-MCP处理后,果实的还原糖含量、VC含量以及硬度在不同贮藏期间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20~30 d贮藏期内。另外,2种处理对于红阳猕猴桃色泽的影响较大,均可以有效地维持红阳猕猴桃果肉颜色及花青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密集烘烤存在的干物质降解不充分和香气物质不足的问题,以‘K326’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不同湿度控制烟叶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密集烘烤过程中,42℃前淀粉含量迅速下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迅速升高;42~47℃,淀粉含量缓慢下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缓慢升高;在47℃后,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基本保持稳定,变化很小。(2)烟叶烟碱、总氮含量随烘烤进程略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较小;氮碱比变化不大。(3)在烟叶变黄期和定色期适当增加湿球温度,可使化学成分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葡萄杂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的遗传规律,本研究以欧亚种‘红地球’和山葡萄‘双优’为亲本配置正反交组合,应用HPLC技术检测和分析葡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结果表明,葡萄果实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葡萄糖和果糖,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和苹果酸,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后代中广泛分离,其中糖组分和总糖含量变异系数大于13%,有机酸组分及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于31%,表明有机酸的选择潜力优于可溶性糖。杂交后代糖酸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较大差异:葡萄糖、果糖、总糖、酒石酸、总酸的H2较高,为0.73~0.93,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苹果酸的H2较低,正交组合为0.59,表明苹果酸的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杂交后代糖含量在40.07~282.29 mg/g FW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有机酸含量在0.23~13.88 mg/g FW范围内呈正态分布。正反交组合差异较大:正交组合后代糖含量高于亲中值,表现为超亲遗传,酸含量接近于亲中值,呈趋中变异;反交组合后代糖含量低于亲中值,呈衰退变异,酸含量高于亲中值,呈增强变异。正反交组合后代有机酸含量均倾向于母本,存在一定程度的母性遗传倾向。本研究结果为葡萄育种选配亲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彩色马铃薯块茎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彩色马铃薯所含花青素的种类、含量及功能,比较了彩色马铃薯色素调控的两种遗传模型,介绍了彩色马铃薯的育种研究进展,阐明了彩色马铃薯作为天然色素和抗氧化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红掌红色品种‘Arizona’的一个有一半面积发生颜色由深红色突变为橙红色的佛焰苞为材料,将突变部位与正常部位对比,利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和分光色差计比较了颜色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了类黄酮色素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部位相比,突变部位的颜色变浅,彩度提高,偏向橙-红色;花青素苷组成由3个变为2个,以天竺葵素3-芸香糖苷为主(相对含量96.31%),未检测到芍药花素3-芸香糖苷,总花青素苷含量明显降低;黄酮苷和黄酮醇苷的组成未见变化,但总含量有所下降;关键酶基因除CHS略有上调外,F3H、DFR、ANS和F3'H表达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ANS表达下调幅度最大,不到正常部位的1/7。研究结果表明‘Arizona’佛焰苞颜色突变是由于花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下调,使花青素苷组成发生变化,总含量降低,进而引起颜色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阐明红掌佛焰苞颜色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红掌佛焰苞颜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套袋对山葡萄花色苷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权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4):255-258
为了研究套袋对山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和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为生产优质山葡萄提供理论指导。以‘双红’山葡萄为试验材料,应用HPLC技术,研究套袋对山葡萄花色苷及相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使果实的滴定酸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含糖量降低,总花色苷含量无显著差异,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采收期提前解袋可使还原糖增加,总花色苷含量无显著差异,花青素-3-葡萄糖苷含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测定在不同冷冻温度不同储藏时间下核桃‘温185’、核桃‘新2’枝条的抗寒性。采用室温(CK)、人工模拟低温等不同温度分别储藏5、12、24 h的核桃枝条,并测定比较了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储藏时间不同冷冻温度下不同品种核桃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10℃低温处理5 h,‘温185’和‘新2’的可溶性糖含量较其他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分别比室温增高2.54%、0.56%。‘温185’在受到低温胁迫后MDA含量逐渐降低,而‘新2’枝条MDA含量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低温对核桃枝条有一定的伤害,但由于整个过程中脯氨酸变化幅度不大,枝条内脯氨酸积累量的高低与冻害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各个品种的SOD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温185’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总的变化趋势是降低。‘新2’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对核桃枝条抗寒性有较大影响。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初步推测‘温185’抗寒性比‘新2’高。  相似文献   

15.
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华明  樊卫国 《种子》2002,(6):43-44
为探索猕猴桃果实内糖份的含量变化和积累规律,以秦美猃猴桃为试材,通过生育期定期采样,研究了果实干物质重,果实内可溶性总糖、还原糖、蔗糖及淀粉的含量和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猴猴桃果实内可溶性总糖和蔗糖的百分比含量大致呈现“升--降--升--降“的趋势;而还原糖含量在后期没有下降反而还在不断增加;淀粉含量在整个生育期间持续缓慢增加,没有较大的起伏。由于生育期内各种糖份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导致各糖份在几个时期出现负积累。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新疆伽师瓜在贮藏期间经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后的品质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浓度为200mg·m-3能有效地减缓伽师瓜含酸量的下降速率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较好地保持VC含量,贮藏80天时,腐烂指数仅为0.17。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品系)‘克新一号’、‘夏坡蒂’、‘K1’和‘K2’组培苗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和山梨醇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组培苗生育进程及试管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遭受干旱胁迫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叶片数、株高均会随干旱胁迫而降低;不同马铃薯品种叶和茎干物质量的变化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试管薯结薯总数与大中薯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出现降低趋势,低浓度(0.1 mol/L)的甘露醇和山梨醇会诱导结薯提前,推测可能是马铃薯面临干旱胁迫的一种应对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节水抗旱技术研究及抗旱品种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潍坊采集的菜用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质量浓度为0.6、1.0 g/kg氯苯胺灵粉剂(CIPC)进行喷洒处理,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置于4 ℃下贮藏150 d,每30 d检测一次马铃薯的发芽率、腐烂率、还原糖、淀粉、干物质、蛋白质、VC、绿原酸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以研究CIPC对马铃薯贮藏期间营养品质影响及其残留动态。结果表明,4 ℃贮藏条件下,CIPC处理能降低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发芽率和腐烂率,有利于马铃薯外观保持;0.6 g/kg CIPC喷洒处理能抑制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升高;两个浓度的CIPC处理均能延缓马铃薯贮藏过程中VC含量的降低,同时使蛋白质含量升高;在马铃薯贮藏期间氯苯胺灵残留远低于国家残留限量标准(30 mg/kg),CICP残留风险不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修改的Marklund方法测定SOD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新疆伽师瓜在贮藏期间经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后的品质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浓度为200 mg·m-3能有效地减缓伽师瓜含酸量的下降速率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较好地保持VC含量,贮藏80天时,腐烂指数仅为0.17.  相似文献   

20.
杧果成熟过程中果肉可溶性糖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味是影响水果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而甜味主要由糖含量决定。杧果含糖量高,风味浓郁,但不同品种间甜味差异较大。为深入了解糖组分代谢机制,本研究针对不同杧果品种甜味差异大的问题,主要分析了‘贵妃’、‘土杧’和‘白象牙’3个杧果品种果肉糖含量。通过HPLC测定了杧果青熟期和完熟期两个时期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3个品种完熟期果实中,蔗糖含量均最高,果糖含量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针对不同品种而言,蔗糖含量最高的是‘贵妃’,果糖含量最高的是‘土杧’,而葡萄糖含量最高的是‘白象牙’。在果实后熟的过程中,‘贵妃’和‘白象牙’果实中的蔗糖含量上升幅度较大,其次是果糖,而葡萄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土杧’果实中3种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果糖含量上升幅度最大。‘贵妃’的总糖含量和甜度值最高;‘白象牙’的最低。由此可见,杧果在成熟过程中的蔗糖含量最高,果糖含量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本研究拟通过对不同杧果品种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积累模式阐述不同杧果品种在后熟过程中果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变化及趋势。并解析其影响果实风味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