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探究松萝酸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细胞膜、细胞壁、蛋白质、乳酸脱氢酶(LDH)和生物被膜的影响,探讨松萝酸对MRSA的抑菌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琼脂平板菌落记数法和比浊法分别测定松萝酸对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通过测定外渗DNA量确定松萝酸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SDS-PAGE和ELISA法分别检测松萝酸对可溶性蛋白代谢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经松萝酸处理后菌株的超微结构;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松萝酸对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松萝酸对USA300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为128μg/mL,MBC为5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2MIC松萝酸作用菌体1 h后,DNA外渗量增加(46.73±3.32) ng/μL,作用6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13.36±3.11)%.松萝酸能改变USA300菌体的固有形态.经64μg/mL松萝酸处理后,USA300生物被膜总量比对照组减少(85.85±2.19)%.【结论】松萝酸通过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其蛋白质代谢来抑制细菌的生长,破坏其固有形态,在亚抑菌浓度能够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山苍子精油对沙门菌的抑菌机制。【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和细胞膜电位研究山苍子精油对细胞膜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山苍子精油对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SDS-PAGE研究山苍子精油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探究亚抑菌浓度的山苍子精油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山苍子精油对鼠伤寒沙门菌的MIC和MBC均为256μg/mL。与对照组相比,2 MIC浓度的山苍子精油作用于菌体,1 h内菌悬液电导率和胞膜电位明显上升;12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41.69±0.97)%,菌体形态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亚抑菌浓度下,经8μg/mL山苍子精油处理后,生物被膜总量减少(19.25±3.42)%。【结论】山苍子精油可改变沙门菌的细胞通透性、形态结构,减少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从而起到良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魔芋飞粉生物碱(Alkaloid from konjac powder,AKP)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为新型天然抑菌剂和防腐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确定AKP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4株供试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AKP对上述4株供试菌的抑菌圈大小;通过测定在AKP作用下,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菌体培养液电导率及观察细胞膜完整性、细胞形态等,对AKP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AKP对4株供试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MIC为10mg/mL),大肠杆菌次之(MIC为20mg/mL)。AKP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菌体生长曲线显示,AKP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AKP作用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受损,存活率显著降低,菌体培养液电导率显著上升。电镜观察发现,AKP使菌体细胞膜出现破损,部分菌体出现空腔。【结论】AKP具有抑菌作用,其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而导致内容物外泄,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代谢或造成细胞死亡,从而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魔芋飞粉生物碱(Alkaloid from konjac powder,AKP)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为新型天然抑菌剂和防腐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确定AKP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4株供试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AKP对上述4株供试菌的抑菌圈大小;通过测定在AKP作用下,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菌体培养液电导率及观察细胞膜完整性、细胞形态等,对AKP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AKP对4株供试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MIC为10 mg/mL),大肠杆菌次之(MIC为20 mg/mL)。AKP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菌体生长曲线显示,AKP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AKP作用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受损,存活率显著降低,菌体培养液电导率显著上升。电镜观察发现,AKP使菌体细胞膜出现破损,部分菌体出现空腔。【结论】AKP具有抑菌作用,其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而导致内容物外泄,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代谢或造成细胞死亡,从而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5.
百里香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百里香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作用机制,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MRSA药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菌落计数法测定百里香酚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和DNA含量确定百里香酚对USA300细胞膜的影响;通过SDS-PAGE检测百里香酚对USA300可溶性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经百里香酚处理后USA300菌体细胞的超微结构;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百里香酚对USA300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百里香酚对USA300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和MBC均为256 mg·L~(–1)。与对照组相比,512 mg·L~(–1)百里香酚作用菌体1 h后,菌液电导率增加18.08%±1.80%,DNA外渗量增加(123.40±8.06) mg·L~(–1),作用24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降低68.20%±0.15%。百里香酚对USA300细胞壁和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并干扰其正常的二分裂,亚抑菌浓度下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百里香酚通过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蛋白质代谢和正常的二分裂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亚抑菌浓度下能够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前提下抑制其生物被膜的形成。百里香酚具有开发为抗MRSA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的体外药效学特征。【方法】以氟苯尼考注射液为对照组对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进行5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的测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抗生素后效应(PAE)和抗生素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的测定。【结果】相对于普通注射液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对5种细菌的MIC和MBC无明显变化,但其明显缩小了对5种细菌的MSW(P<0.01),并且明显地延长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PAE和PASME(P<0.01)。【结论】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在体外能够减小细菌耐药几率,明显延长抗生素对细菌的后效应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复合生物保鲜剂对冷藏带鱼优势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作用机理,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了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测定了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活力、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完整性和细胞的稳定性,对细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与MBC分别为1.6 mg/ml与3.3 mg/ml,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经2倍最小杀菌浓度的复合生物保鲜剂处理后,细菌未出现对数生长期;菌液在260 nm处的吸光值明显升高,菌体细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坏;菌体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升高,菌体细胞壁通透性增大;菌悬液的电导率值明显增大,细胞膜稳定性受损。细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复合生物保鲜剂作用于菌体细胞后,菌体细胞开始出现皱缩、扭曲变形、表面粗糙和布满泡状物及细胞壁塌陷等现象。表明复合生物保鲜剂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内环境和细胞膜稳定性,影响了细菌的正常生长;并且通过影响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物的排出,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大蒜有机硫化物(GOS)对豆制品优势腐败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抑菌圈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GOS对菌株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分析其对细菌生长曲线及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分析GOS处理后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及胞外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变化,探讨GOS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结果】3 g/mL的GOS对解淀粉芽孢杆菌DY1a和DY1b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1.7和25.7 mm,MIC均为30 mg/mL,MBC分别为240和480 mg/mL。30 mg/mL GOS对菌株DY1a和DY1b胞外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7.3%和15.6%,使细菌细胞代谢活性(D490 nm)分别下降了2.771和4.091,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0.029和0.036 U/mL,胞外β-半乳糖苷酶活性(D420 nm)分别提高了0.047与0.016,胞外溶液电导率分别提高了0.060和0.031 mS/cm。扫描电镜结果显示,GOS处理后的菌株细胞表面出现皱缩、孔洞式塌陷和破裂。【结论】大蒜有机硫化物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明显,其抑菌机理与影响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干扰细菌生理代谢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倍比稀释法与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檀香醇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与DNA外渗量,探究檀香醇对USA300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SDS–PAGE试验,探讨檀香醇对USA300可溶性蛋白代谢的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和透视电镜,观察经檀香醇处理后的USA300的超微结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研究檀香醇对USA300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表明:檀香醇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USA300的生长繁殖,其MIC和MBC分别为32、64 μg/mL;与对照组相比,经64 μg/mL檀香醇处理1 h后的USA300菌体电导率增加3.40%±0.54%,经64、32 μg/mL檀香醇处理6 h后的菌体细胞内的DNA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经64、32、16 μg/mL檀香醇处理2、6 h后的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均极显著降低(P<0.01);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檀香醇处理过的USA300菌体细胞膜和细胞壁变化不大,但是细胞的二分裂增殖出现明显的异常;亚抑菌浓度的檀香醇能明显抑制USA300生物被膜的形成。综上可知,檀香醇主要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代谢过程,可明显降低菌体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而影响细菌的生命活动,而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甚微。由此可见,檀香醇在新型抗MRSA药物的开发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平板涂布法及通过生长曲线测定,研究肉桂醛对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电导率、膜电位、DNA渗出量探讨肉桂醛对该菌细胞壁、细胞膜的影响;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肉桂醛作用后该菌的形态变化;通过SDS–PAGE试验探究肉桂醛对该菌胞内蛋白量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析肉桂醛对该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肉桂醛对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12~1024μg/m L,最低杀菌浓度为512~2048μg/mL;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肉桂醛1 h时,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培养液中电导率极显著增加达到最大,菌体内DNA渗透量极显著升高达到最大;肉桂醛作用后,菌体细胞膜电位极显著升高,出现超极化现象;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肉桂醛药物作用浓度与细菌胞内蛋白减少量呈正相关;菌体超微结构显示,肉桂醛作用导致菌体细胞壁及细胞膜损伤,且随浓度升高损伤程度增加;生物膜试验结果显示,在所有亚抑菌浓度肉桂醛作用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均受到显著抑制,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综上所述,肉桂醛可通过损伤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破坏菌体可溶性蛋白质代谢和菌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茶树精油对沙门氏菌的生长、碱性磷酸酶含量、胞外蛋白含量、电导率、生物膜形成、鞭毛动力等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抑菌机理。【方法】分别检测茶树精油和多种抗生素对沙门氏菌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茶树精油对沙门氏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检测不同质量浓度茶树精油对沙门氏菌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胞外蛋白质量浓度、电导率、生物膜、鞭毛动力的影响。【结果】茶树精油对沙门氏菌的MIC和MBC均为10 540 μg/mL。2 635,5 270,10 540 μg/mL茶树精油对沙门氏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茶树精油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增强,沙门氏菌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胞外蛋白质量浓度增加,电导率增强,生物膜形成受到抑制,鞭毛动力下降。【结论】茶树精油通过影响沙门氏菌的生长、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胞外蛋白质量浓度、电导率、生物膜形成、鞭毛动力而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石莼醇提物基于细胞膜损伤的抑菌作用,检测了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菌性能,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石莼醇提物对供试菌生长、核酸和蛋白质的泄露量、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损伤率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石莼醇提物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正常生长,尤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低抑制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3.13 mg·mL~(-1);2×MIC的石莼醇提物可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导致菌体内核酸、蛋白质的大量泄露,培养液的电导率极显著上升(P0.01),菌体细胞膜严重萎缩甚至裂解,菌体损伤率可达96.42%.综上,石莼醇提物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达到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黄芩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ESB)对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的抑菌机理,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Psa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打孔法评估Psa对ESB的敏感性;通过梯度稀释法确定液体培养时ESB对P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探究1/4MIC、1/2MIC、3/4MIC和MIC下ESB对Psa的作用效果。通过菌液光密度绘制Psa生长曲线、电导率仪测定培养液上清电导率、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碱性磷酸酶(AKP)试剂盒检测AKP活性、硫酸亚铁法测定菌体对磷的代谢、氧化还原反应测定呼吸链脱氢酶活性、0.3%固体培养基检测Psa泳动能力;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Psa在MIC处理下的形态变化。【结果】 5种ESB浓度作用下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6.00 mm以上,MIC和MBC均为2.4 mg/mL。ESB能抑制Psa生长,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造成电解质、蛋白质外泄,干扰菌体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代谢; ESB可显著抑制Psa泳动能力,阻碍细胞的迁移。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ESB作用后的Psa菌体形态出现缩短、凹陷、畸形、破裂,细胞质外泄,菌体大量裂解等现象。【结论】ESB可破坏Psa的细胞结构,干扰物质和能量代谢,抑制菌体生长,具有开发成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硒化乌拉尔甘草多糖(selenium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 SeGUP)、乌拉尔甘草多糖(glycymhiza polyacchiade, GUP)对无乳链球菌体外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其联合的抗菌效果。【方法】通过药敏纸片筛选出对无乳链球菌敏感抗生素,采用最小二倍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得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和联合抑菌指数(FICI index, FICI);将无乳链球菌与120、60、30 mg/mL的SeGUP、GUP及抗生素分别等量混合后绘制细菌生长速率图;通过ELISA法检测细菌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及胞内DNA浓度,研究SeGUP、GUP及联合抗生素对细菌细胞膜、细胞壁及DNA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SeGUP、GUP及联合抗生素对无乳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无乳链球菌对SeGUP 480 mg/mL、GUP 480 mg/mL均呈现中度敏...  相似文献   

15.
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检测及其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树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效果.【方法】通过管碟法、肉汤稀释法和点种法对茶树精油抑菌活性进行探讨,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BCA试剂盒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抑菌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茶树精油中含有44个组分,鉴别出35种化合物,包括烯类(44.26%)、醇类(44.92%)、烷烃类(8.01%)、极少的酸和醚类.茶树精油对供试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介于18.51~28.24 mm之间,最小抑菌浓度(MIC)在1.32~5.27 mg/mL之间,最小杀灭浓度(MBC)在2.64~21.09 mg/mL之间.【结论】茶树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位点可能位于细胞膜上,导致菌体细胞变形,胞内蛋白质泄漏,菌体逐渐被分解为碎片而死亡.  相似文献   

16.
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通过测定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呼吸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探讨冬凌草甲素的抑菌机制。试验结果显示,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冬凌草甲素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培养液的电导率升高,β-D-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大,核酸外泄量也增加,2 MIC药物组处理6 h后的电导率比空白组升高了18%(P0.01),处理12 h后的β-D-半乳糖苷酶活性比空白组增大了124%(P0.01),胞外核酸大分子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冬凌草甲素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9h,菌体可溶性蛋白质总量比对照组减少了约50%(P0.01);冬凌草甲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酶活性,其中对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抑制率为53.22%(P0.01),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率为33.96%(P0.01)。试验结果表明,冬凌草甲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抑制菌体内的蛋白质合成、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发挥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香芹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USA300)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测定香芹酚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抑菌活性,并通过考察其对电导率、DNA外渗量、SDS-PAGE蛋白谱带、乳酸脱氢酶的含量、细菌形态结构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探究香芹酚的抑菌机制。【结果】香芹酚的MIC为128~256μg/m L,MBC为5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2 MIC香芹酚作用于USA300 1 h后,菌悬液电导率上升5.57%±0.40%、DNA外渗量增加16.27±1.86μg/mL以及乳酸脱氢酶含量增长40.49%±2.77%;作用10 h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多61.13%±7.63%;512μg/mL的香芹酚可以损伤USA300的细胞壁;亚抑菌浓度下,64μg/mL香芹酚作用于USA300后,形成的生物被膜减少68.86%±0.53%。【结论】香芹酚主要通过损伤USA300的细胞壁、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抑制USA300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开发中药防治畜禽沙门氏菌病,根据沙门氏菌病中兽医辩证进行中药组方,为今后畜禽养殖减抗限抗的替代疗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检测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变化。试验选取150羽1日龄雏鸡,随机取出30羽做空白组,其余120羽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制备雏鸡感染模型。将感染雏鸡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中药预防组,每组30羽。观察雏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于治疗后1、3和5 d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实时荧光PCR检测禽β-防御素6 (avian beta-defensin 6,AvBD6)和鸡Toll样受体15 (chicken toll-like receptor15,ChTLR15)在雏鸡小肠中的转录水平。【结果】体外试验结果显示:MIC和MBC分别为62.5和125 mg/mL;扫描电镜下可见菌体出现溢缩,断裂形成许多残体,形状不规则。中药预防组可降低雏鸡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均可降低IL-1β和TNF-α含量。而ChTLR15和AvBD6在感染初期表达量高,治疗后期趋于正常。【结论】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杀菌机制是通过改变菌体的形态结构使细菌丧失活性。试验证实复方板蓝根口服液可有效预防雏鸡沙门氏菌感染,并能有效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头孢克肟纳米乳,考察其理化性质,并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检测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利用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头孢克肟纳米乳配方,制备头孢克肟纳米乳,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其进行形态和粒径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头孢克肟纳米乳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无乳链球菌和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考察其安全性。【结果】头孢克肟纳米乳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为:EL-40 27.1%、肉桂醛6.8%、头孢克肟2.0%、蒸馏水64.1%。制备的头孢克肟纳米乳为浅黄色澄清透明液体,透射电镜下为规则圆球形,粒径分布在6~20nm,平均粒径为12.1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41,分散性良好。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头孢克肟纳米乳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无乳链球菌和不动杆菌的MIC分别为1,4,4,2,8μg/mL,MBC分别为2,8,8,4,16μg/mL,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对照药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头孢克肟纳米乳的LD50为4 116mg/kg,属于低毒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成功研制了头孢克肟纳米乳,体外抑菌效果明显,属于低毒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探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的体外药效学特征。[方法]以氟苯尼考注射液为对照组对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进行5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的测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抗生素后效应(PAE)和抗生素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的测定。[结果]相对于普通注射液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对5种细菌的MIC和MBC无明显变化,但其明显缩小了对5种细菌的MSW(P<0.01),并且明显的延长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PAE和PASME(P<0.01)。[结论]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在体外能够减小细菌耐药几率,明显延长抗生素对细菌的后效应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