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系统总结甘肃省自1996年开始实施“集雨节灌工程”以来,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的集水工程、蓄水工程以及灌溉工程建设利用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遍 适宜于在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模式和适宜的单元工程发展规模;根据不同的降水量分区,分析确定了各利用模式下的工程建设投资水平;根据目前雨水灌溉农业的发展现状,选定代表作物,分析了集雨节灌工程不同利用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为今后制定雨水利用发展规划,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雨水集蓄利用是宁夏彭阳县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宁夏彭阳县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结合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实际,总结提出了5种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小流域集雨综合调配利用模式;坡面集雨与林草建设利用模式;道路集雨补灌农田利用模式;庭院经济集雨利用模式;旱作农田土壤水库扩蓄增容;高效集蓄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宁夏彭阳县集雨节灌工程投资、运行管理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雨水资源利用的特点,研究和筛选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旱地农业配套栽培技术,形成集雨节灌工程技术应用模式、旱地农业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出适合彭阳县乃至宁南山区集雨补灌的高效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并在彭阳县王洼镇集雨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区进行示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宁夏区南部山区实施集雨窖灌农业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其集雨节灌工程投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论:集雨节灌工程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受益农户;工程资金由各级财政部门统筹管理,专款专用;要坚持“谁建设,谁拥有;谁管理,谁使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山丘区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及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宸 《节水灌溉》2007,(4):63-64,66
立足河南省山丘区实际,提出了具有河南省山丘区自身特点的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并对典型代表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了传统大田农业模式对集雨节灌工程发展的制约,强调集雨节灌应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紧密结合,优质高效,突出效益.  相似文献   

6.
高塬沟壑区集雨节灌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塬沟壑区塬、坡、沟、川自然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多种集雨节灌形式的适宜范围,提出了各个地貌单元适宜发展集雨节灌的模式,对集雨节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集雨节灌研究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蒙准格尔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投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目前集雨节灌工程投资、效益状况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内蒙准格尔地区集雨工程进行了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旱井和水窖年收集1 m3水的成本分别为0.95元和1.56元,窖水滴灌玉米、蔬菜、果树的单方水平均产投比为6.14、12.52、9.1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内蒙准格尔地区,由于集雨工程及配套设施投资较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近期内农民不可能成为集雨工程投资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纳入国家农村基本建设投资范畴,多方投入,加快工程发展速度,降低技术设备成本,完善集雨管理制度和办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据甘肃省多年来开展大田粮食作物集雨节灌的研究和示范成果.分析提出了集雨节灌条件下,旱地大田作物的增产效益指标,并评价了集雨节灌对甘肃农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外集雨技术研究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雨水初始利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发展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系统研究阶段,而国内集雨技术研究则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为初步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为系统研究阶段。目前集雨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干旱地区生活饮水、集流节灌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上,已从单项集雨技术走向农业系统集雨的高效利用,从理论探讨、技术攻关逐步走向推广应用并蓬勃发展阶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集雨节灌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对集雨节灌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的实用模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求解过程。实例考核结果表明该模型合理有效,它所给出的综合评价结果和相对排序,能客观地反映集雨节灌工程各方面的情况,还可以展现工程综合效益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北方农业雨水利用实践与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分析了北方雨水利用的现状,对国内雨水利用技术理论和实践以及国外较成功的经验作了详细的介绍。对雨水的自然利用和集雨农业中的降雨集流技术、雨水贮存净化技术、高效利用技术进行了概述。在北方地区进行集雨灌溉,合理发展集雨农业,既可以缓解灌溉水源紧张的局面,提高农业生产力,又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助于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地头水柜集雨节灌工程规划和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地头水柜集雨节灌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个人参考性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分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雨水微集流和膜面集雨两种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通过对膜面集雨示范介绍,提出了设施农业利用膜面集雨进行灌溉的条件和技术要点。说明面对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在设施农业区发展雨水利用技术,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的开采,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准格尔旗属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利用该工程结合微喷灌技术进行集雨补充灌溉,有效缓解了水分供需错位的矛盾且为保证牧草稳产高产提供了必要条件.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探讨了集雨补充微喷灌条件下对牧草产量和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牧草返青期采用微喷节水补灌技术,使灌溉处理牧草产量较不灌处理牧草产量提高了21.58%~68.73%,盖度提高5.77%~17.65%;旱作混播牧草较旱作单播牧草产量提高28.8%~40.8%,灌溉混播牧草较灌溉单播牧草产量提高25.0%~95.4%,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集雨灌溉说的是将雨水集蓄起来进行农田灌溉。其中就集雨而言,从广义讲,凡是集蓄雨水的工程都应称为集雨工程。但我们这里讲的是年降雨量只有200~400mm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人的生活需要和灌溉少量面积农作物,利用一定的集雨面积,将雨水收集于水窖、涝地的微型集雨工程。上述集雨工程除解决人、畜生活饮用水外,将剩余的蓄水采用先进的微灌技术发展庭院经济作物。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摆脱农业靠天吃饭,脱贫奔小康的有效措施。这一新生事物在西北各省一经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如甘肃省实施的“1…  相似文献   

16.
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蓄水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等问题,研发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共性技术,探讨利用集雨装置集蓄雨水解决居民生活及灌溉用水的可行性。通过集雨装置把天然雨水收集、过滤消毒、储存以及利用,实现对水质进一步净化,收集的雨水水质满足生活用水的相关标准,达到喀斯特区在干旱缺水期有水可以用,同时解决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缺水的补灌,提高作物产量,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益、干净卫生的人畜饮水安全的雨水利用技术系统。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喀斯特缺水山区饮水困难和农业补充灌溉,实现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选择,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对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区、丘陵区干旱缺水,农业效益低下。集雨灌溉工程能有效地利用当地降水资源,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只要抓好集雨场、水窖建设,配置好提水、输灌设备,落实工程主体,调整产业结构,集雨灌溉工程就能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雨水微集流和膜面集雨两种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通过对膜面集雨示范介绍,提出了设施农业利用膜面集雨进行灌溉的条件和技术要点.说明面对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在设施农业区发展雨水利用技术,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的开采,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地区集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总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分析准格尔旗示范区生态、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基础上,针对以往集雨农业研究缺乏技术综合集成,导致工程布局和各个技术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抓住半干旱地区缺水制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这个最大的障碍因素,以提高雨水集蓄率、水分利用率和利用转化效率为主线,综合运用3S技术、系统科学思想与实用农艺、水利工程技术,初步构筑起适合黄土高原北部地区集雨补灌条件下的综合技术集成模式,并结合示范区实际分析了雨水收集潜力,构建了三类农户生产应用子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山西吕梁地区实施雨水集蓄工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总结了成功的4种模式:①屋顶庭院双层面立体高效集蓄雨水模式;②就地集雨灌溉模式;③以路面、果园空地为集雨场兴建的“一井两园”模式;④以小流域为单元,四荒地为集雨场的雨水集流工程生态建设模式。在总结4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今后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技术研究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