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倒伏是指玉米在生长阶段受人为或外界因素影响,植株倾斜或倒地的现象。玉米倒伏有:茎倒伏、茎倒折和根倒伏。茎倒伏是种植密度过高,玉米茎秆过细,遇到暴风雨发生的倒伏,由于品种茎秆韧性较好,只是中上部分产生弯曲。茎倒折是由于病虫害或人为因素导致玉米茎秆脆弱,遇到大风容易折断的现象。根  相似文献   

2.
玉米倒伏可分为茎倒伏、根倒伏和茎倒折三种,都会对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将倒伏原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一、倒伏原因1.种植密度过大。群体内部通风透光不良,植株茎秆发育纤细、脆弱,株高增加,穗位升高,植株重心上移,使抗倒能力下降。一旦出现大风天气,就会造成倒伏或倒折。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倒伏是指玉米茎秆节间折断或倾斜。玉米倒伏有茎倒、根倒及茎折。茎倒是茎秆长得细长,植株过高,基部组织强度差,遇暴风雨造成茎秆倾斜;根倒是根系发育不良,灌水及雨水过多,遇风引起倾斜度较大的倒伏;茎折主要是抽雄前生长较快,茎秆组织嫩弱及病虫危害,遇风引起的茎秆折断。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茎折,其次是根倒,茎倒对产量的影响最轻。1种植密度过大在玉米播种和玉米间苗定苗时,未做到因地制宜、因品种制宜地保留适宜的种植密度,造成密度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玉米的经济效益高,玉米的种植面积猛增,形成大量的玉米海。玉米的种植密度增加,造成玉米生理性病害不断增加。1.玉米倒伏玉米的倒伏可分为茎倒伏、根倒伏与茎倒折3种类型,由于倒伏的类型不同,其损失程度也有所不同。1.1玉米倒伏的原因茎倒伏是因为茎秆基部的组织强度承担不了地上部整个植株的重量而发生了倾斜或弯曲。这种倒伏,根茎部组织损伤较轻,以产量影响较小。茎根倒折是由于根系发育不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大种植密度、增加亩穗数已成为实现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倒伏问题也日趋严重,对玉米高产、稳产造成一定影响。玉米倒伏是指玉米茎秆节间折断或倾斜。玉米倒伏的方式有3种:茎倒、根倒及茎折。茎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空秆的现象,除先天性不育外,还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丝,不结籽粒。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1、种植密度过大对于同一品种,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秆率逐渐增加。在同一块地上,每个玉米品种都有适宜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闭,通风不良,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是吉林省的主栽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实现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种植密度高的玉米倒伏问题日趋严重,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玉米高产、稳产,了解玉米倒伏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玉米植株自身的抗倒能力、减轻倒伏发生,可确保玉米稳定高产。1玉米倒伏类型1.1茎倒。又称弯倒,玉米植株过高,茎秆细长,基部机械组织强度差,遇暴风雨茎部弯曲、倾斜,根部位置不变。茎倒对产量的影响最轻。1.2根倒。植株根系发育不良,灌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空秆的现象,除先天性不育外,还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丝,不结籽粒。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1、种植密度过大对于同一品种,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秆率逐渐增加。在同一块地上,每个玉米品种都有适宜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闭,通风不良,  相似文献   

9.
师臣 《现代农业》2010,(6):30-30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加大种植密度、增加亩收获穗数已成为实现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倒伏问题也日趋严重,玉米倒伏对玉米高产、稳产造成一定影响。在高密度种植和大风、多雨天气条件下,如何提高植株自身的抗倒能力、减轻倒伏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10.
玉米倒伏、倒折的原因及防倒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1 玉米倒伏、倒折的原因 1.1 种植密度过大。种植密度过大时,群体内部通风、透光不良,植株茎秆发育纤细、脆弱,株高增加,穗位升高,植株重心上移,使抗倒能力下降。一旦出现大风天气,就会造成倒伏或倒折。 1.2 施肥不合理。单纯施用氮肥、磷肥,玉米植株的倒伏率都比较高;而只有当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大种植密度、增加亩收获穗数已成为实现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倒伏问题也日趋严重,对玉米高产、稳产造成一定影响.在高密度种植和大风、多雨天气条件下,如何提高植株自身的抗倒能力、减轻倒伏的发生呢? 一、选用抗倒品种 一个玉米品种是否容易发生倒伏,主要与该品种的植株特性有关.一般来讲,植株较高、穗位(着生果穗的节位距地面的高度)较高、茎秆纤细、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发生倒伏的几率比较大.植株较高,特别是穗位较高的品种重心不稳,茎秆纤细的品种容易发生茎折,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则容易发生根倒.品种的抗倒能力只是相对而言,没有哪一个品种能够绝对抗倒.  相似文献   

12.
玉米通透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植品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或化控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改为现在的105cm或130cm大垄,垄上双行种植,使植株形成大小行。不但增加玉米密度,而且改善玉米植株在田间分布,增加了玉米通光透风。有利于玉米的  相似文献   

13.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 一、宽窄行技术模式是:把原65cm或70cm的两条小垄合成130cm或140cm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玉米大行距(宽行行距)为90-100cm,窄行行距(即垄上小行距)35-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株距因选用品种等因素而定,种植密度较常规栽培亩增加300-400株.  相似文献   

14.
以适宜牡丹江地区种植的3个玉米品种龙单37、鑫鑫1号、龙育4为试验材料,采用垄距65 cm、垄上种植双行、2比空,结合基肥增施氮肥增效剂(沸石)的栽培方式,研究不同玉米在超密植(比常规密度高1/3)条件下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小垄超密植栽培条件下,龙单37、鑫鑫1号、龙育4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8.5%、39.6%和14.2%,造成龙单37和龙育4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密植条件下,其百粒重降低,空秆率和倒伏率增加。在牡丹江地区可选择鑫鑫1号,采用小垄密植方式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倒伏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因气象灾害或管理不当使玉米植株倾斜或着地的一种生产灾害。一、倒伏类型1.根倒伏。玉米植株不弯不折,植株的根系在土壤中固定的位置发生改变。根倒伏多发生在玉米生长拔节以后,因恶风暴雨或灌水后遇大风而引起。2.茎倒伏。即玉米植株根系在土壤中固定的位置不变,而植株的中上部分发生弯曲的现象。茎倒伏多发生在密度过大的地块或茎秆韧性好的品种上。3.茎倒折。即玉米植株根系在土壤中固定的位置不变,茎秆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田间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不同栽种方式对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垄双行双株种植玉米,垄距宽,通风见光性好,未发现感病玉米植株,空秆、折断、倒伏现象少,产量可达12 656.84 kg/hm2。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是豫东地区主要种植作物,种植面积占秋季作物60%以上,生产上经常发生倒伏现象,因为倒伏发生的时期和轻重程度不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30%-40%。因此,防止玉米倒伏是玉米栽培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玉米的抗倒性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抗倒性表现不同。玉米倒伏的自然因素主要由风灾和虫害引起,但造成玉米倒伏的栽培因素也较多。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栽培措施不合理,造成玉米植株的抗  相似文献   

18.
1玉米大垄双行高产栽培该栽培模式将原来的两条小垄(垄沟宽为60cm)改为一条畦面宽100~110cm的大垄。垄上种植两行玉米,小行距40cm、大行距60~70cm,垄间形成自然通风透光通道,有效解决了田间郁闭问题,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占粮谷作物面积的40%左右。解放后我县玉米的种植形式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变革;合作化时期玉米与大豆混作;人民公社化时期改为玉米、大豆间作;近几年来推广矮秆杂交种改为“一堂清”小垄密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玉米由小垄密植又逐渐改为大垄栽培。从1975年大面积试种到1977年全县大垄玉米已发展到4万亩,1978年达到8万亩。近年来大垄玉米充分显示了抗灾增产的优越性。金星公社种植16000亩大垄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玉米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和价格的上升,玉米成为垦区旱作农业大面积种植的首选作物。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密度过大也会导致株间竞争,造成植株群体通风透光不良、植株早衰、易倒伏,从而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喷施化控剂,可以控制株高,减少倒伏,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加产量。为了进一步研究化控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新华农场2013年玉米应用化控剂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