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丛东来  于少鹏  陈曦  刘献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1):269-275,296
[目的]研究水资源系统和城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为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响应度模型对2006—2017年哈尔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序特征、响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①研究期内哈尔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城镇化发展均呈阶段性增长趋势。二者均以2011年前后为时间节点,表现出前期波动、后期趋稳的阶段性特征。②城镇化系统中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的上升发展较为同步。人口城镇化起伏较大,有衰退的潜在风险。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深,管理水平提升,但资源赋存不稳定,城市用水负荷增加。③响应关系测算比较中,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变动具有更强的敏感性,经济集聚和空间扩张产生了明显的资源消耗效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城镇化发展有制约作用。[结论]需要运用系统性思维,以水资源时空分布为基础,保持城镇化适度发展,合理抑制用水需求并提升水务管理能力,以减轻水资源约束。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利用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城镇化和水资源相互作用机制,构建河南省城镇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综合指数和响应度模型,定量研究了河南省2005—2016年城镇化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特征及响应关系等。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前经济城镇化居优势地位,但2012年后呈现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特点;河南省水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管理水平快速提高,且水资源负荷呈缓慢减少趋势,水资源自然禀赋和利用程度呈现波动减少趋势。河南省水资源系统各分量对城镇化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呈现自然禀赋(负相关)利用程度(负相关)管理质量(正相关)利用效率(正相关)用水负荷(不相关)的特点,在2006年、2008年、2009年、2013年、2015年城镇化发展受到水资源的限制,其余年份则是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城镇化发展起到了相互的推动作用。因此,河南省应优化水资源管控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挖掘水资源利用潜力,打破水环境约束城镇化局面,促进城镇化与水资源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00—2014年浙江省城镇—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计量特征,为浙江省制定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研究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结果](1)经济、社会、人口城镇化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响应、状态、压力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均持续增长;协调度稳定增长,由低度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2)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可划分为4种类型:良好协调—生态环境滞后、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良好协调—城镇化滞后、中度协调—城镇化滞后。[结论]各城市必须对应各自协调与滞后的现状,做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继续加强城镇化建设,以推动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锦鸿  蒋宏飞  员学锋    赵雨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4):338-346
[目的]探究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镇化进程的耦合协调关系,为陕西省城镇化开发和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2005—2019年各县域面板数据,建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县域单元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及城镇化水平,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各县域单元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2005—2019年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由0.765下降至0.684,但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相对较高,且县域间存在空间差异性,各区县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以团块状聚集,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间差异随时间逐渐缩小;2005—2019年陕西省综合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98.24%,整体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态势,关中地区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核心区域,变化速率整体表现为: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2005—2019年,陕西省县域单元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镇化耦合度等级主要处于低水平耦合向拮抗耦合过渡阶段,25%的区县耦合度有所提高;2005—2019年,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山东省日照市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市未来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日照市2006—2016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利用资源环境压力指数法测度资源环境压力,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2006—2016年日照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压力呈双递增趋势,城镇化水平逐年递增,资源环境压力呈波动性递增,二者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结论]城镇化水平的增长速度大于资源环境压力的增长速度,但资源环境压力仍处于中高压与高压阶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促进日照市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唐璐  李娟  王丹丹  郭佳瑶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1):235-243,262
[目的] 研究贵州省贵阳市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之间耦合协调状况,为进一步推动西南喀斯特山区水资源高效供给与水生态环境维护,统筹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2010—2020年贵阳市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贵阳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显著提升态势,而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高态势,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失调的演变过程,空间上整体呈现中、西部较高,东部较低的分布格局;二者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聚集与低高聚集空间关联较明显。影响因子变动较大,且双因子增强效应与非线性增强效应明显。[结论] 贵阳市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未来应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提升“三水”统筹治理能力,促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空间聚集特征,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为河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 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利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08—2018年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对河南省17个地级城市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 2008—2018年全省耦合度值都在0.9以上,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多数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低于生态环境水平,各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有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协调、高级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有西部和中部耦合协调度高、东南部耦合协调度低的聚类特征。[结论] 河南省整体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加强郑州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推动河南东南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童彦  潘玉君  张梅芬  张玲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6):243-248,258
[目的] 研究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的相互作用,为正确评价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关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运用耦合协调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从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3方面构建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从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压力和水资源管理3方面构建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08-2017年相关数据为支撑,定量测算云南省多年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度、发展度和协调度,并根据协调发展类型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类型和对比类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协调状态进行评估;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分别以2008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揭示不同时段云南省各市(州)城市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 ①从时间序列特征看,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先后经历了2个阶段,即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②自2013年起由城市化滞后向水资源滞后转变;③从空间格局特征看,呈现以昆明市为中心,从中部"协调型"逐步转变为边缘"失调型"的空间格局。[结论] 云南省城市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协调发展与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水资源效率提高,同时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提高又有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为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评价体系,利用AHP、熵权法并结合TOPSIS方法评价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引入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结合发展规划进行承载力演化分析和预测。[结果]榆林市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弱水平,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等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人口密度大、农业用水量高是榆阳区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是神木市主要障碍因素,水资源本底弱、可利用量低和水土流失问题是东部区县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2020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较2016年整体提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引水工程实施下,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和横山县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其他区县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弱化。[结论]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和地区协调发展存在局部脆弱和失衡问题,应进一步调整用水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水—粮食安全—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黄璐莹  乔伟峰      杨泓川  柴逸贝    何天祺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370-378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有机结合是破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前提,研究农村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可为城乡共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构建了农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理论框架,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县域尺度农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空间分异特征,并针对两者耦合协调程度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村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空间格局大体上呈现由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的趋势。(2)县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不均衡性较为明显。(3)绝大多数区县的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呈协调状态,仅有丰县和雎宁县呈轻度失调状态。(4)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耦合程度可划分为双滞后型、农村发展滞后型、城镇化滞后型和协调型4种类型,新时期应当因地制宜采取调控策略实现城乡协同治理。综上,江苏省农村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好,但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以及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拉动机制,构成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时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全面客观地研究2005—2014年江苏省用水效率的时间分异性,为江苏省更好地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有针对性地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江苏省2005—2014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及其改进模型,计算得到江苏省的用水技术冗余率、规模冗余率及水资源相对利用效率;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模型,探究影响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相关因素。[结果]规模冗余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技术冗余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负相关。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影响两种冗余率的因素也并不完全相同。[结论]近10a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平稳增长,其中影响技术冗余率的因素主要是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第三产业比重;而影响规模冗余率的因素则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江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其主要障碍因素,为该区域水资源治理政策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DPSIR模型为框架,构建包括29项二级指标的江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估江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变化趋势,并利用障碍度诊断法识别阻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江西省2011—2020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除2013和2018年外,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平均水平(0.375 8)较2015年前(0.340 8)提高约10.15%。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调蓄能力、废水治理设施数、人均GDP等。[结论]较低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所导致的治理投入不足与治理效率低下问题,依然阻碍着江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水资源治理政策应从坚持“一河一策”,注重创新技术,升级产业结构,建立政策共同体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3.
陈蕾  郭熙  韩逸  朱青  国佳欣  易丹  张婷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6):78-86,93
[目的] 结合不透水面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分析,探究江西省各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及趋势,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4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在分析江西省1988-2017年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基于不透水面数据,研究城镇化水平与不透水面不同阶段的相关性变化,构建二者的线性关系模型。[结果] ①30 a间江西省城镇不透水面扩张明显,整体呈现高-较高-中-较低-低密度圈层分布的空间格局。②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间发展不均衡;③2006年为该区城镇化水平增长的突变点,前后城镇化水平与不透水面相关性存在差异;④各市不透水面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拟合效果较好。[结论] 不透水面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强相关性,利用不透水面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这有助于分析城镇化发展趋势,促进区域城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社会经济、水资源量、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4个方面选取18项指标,建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2004—2013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水资源赋存条件、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水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水资源承载力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和中部地区总体较好,西部地区除四川省外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差。[结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所在地区的水资源赋存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客观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把广东省21个行政市及佛山市顺德区水资源列为实证对象,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力因素3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计算影响权重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加权求和法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总体呈现较脆弱,深圳市水资源脆弱性呈现不脆弱,在22个研究对象中水资源脆弱性表现最稳定。[结论]根据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结合智慧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知,由于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较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改革,建设智慧水务和利用科技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法来降低水资源脆弱性。  相似文献   

16.
黄忠华  周思超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4):234-240,246
[目的]研究浙江省碳足迹、碳承载力的测度及结构,分析其碳安全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测度2000—2015年浙江省碳足迹和碳承载力,构建碳压力指数、碳足迹指数评价体系评价其碳安全程度;采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对浙江省碳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浙江省碳足迹经历了先增加后稳定并略微下降的过程,碳承载力基本稳定;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降低;浙江省碳压力指数在1.35~4.19,碳足迹指数在0.21~0.59,碳足迹总体处中等以上水平;回归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GDP、第二产业占比、原煤碳足迹占比是浙江省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浙江省碳足迹较大,碳安全程度总体较低。为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应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低碳产业,促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碳足迹,同时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护森林以增加碳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张乐勤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5):144-148,154
[目的]探索安徽省城镇化演进对耕地影响的前景,为管理层制定协调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城镇化进程引致的耕地面积减少份额进行了计算;借助SPSS分析软件,采用最佳拟合优度曲线估计方法,对城镇化与耕地变化间耦合函数关系进行了考察;基于Logistic模型对城镇化演进趋势进行了预测;依据城镇化与耕地耦合关系及城镇化演进趋势,测算了城镇化发展对耕地影响的前景。[结果]1996—2011年,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引致耕地面积年均减少1 097.87hm2,人口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耕地面积减少795.20hm2;城镇化与耕地变化间以二次曲线拟合最优;安徽省2020,2030年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8.44%,68.25%;2020年前,城镇化发展将导致耕地年均减少3 804.94hm2,城镇化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耕地减少2 549.37hm2,2021—2030年,城镇化演进将导致耕地年均减少11 179.42hm2;城镇化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耕地减少11 395.94hm2。[结论]未来城镇化演进对耕地的影响将日趋激烈,耕地保护与生态安徽建设将面临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张洋  李鹏  杨志  李占斌  李才文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6):127-132,138
[目的] 对甘肃省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为该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区域水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构建DPSIR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综合的方法对甘肃省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水安全进行评价。[结果] 甘肃省水安全健康指标由2000年的不安全上升至2018年的较不安全,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处于基本安全线以下。对于准则层而言,驱动力上升缓慢,压力依然较大,而响应水平有限,是甘肃省水安全健康指标向更好状态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该省水安全状态和影响虽处于较不安全状态,但逐年稳步上升,是推动甘肃省水安全健康指标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结论] 甘肃省水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处于不安全状态。需要从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方面入手改变水安全现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腰坝绿洲未来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为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合理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取2016年为现状水平年,2020,2025,2030年为规划水平年,根据绿洲发展历史和现状及相关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对各水平年的需水进行预测。选取9个评价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判值2016年仅为0.251 2,表明水资源承载力已达到饱和;至2030年,上升至0.434 4,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较高的可承载水平,但区内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仍然有限。[结论]现状年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子系统是水资源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压力源,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将逐渐好转,需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使水资源承载力提升至较高水平,将研究区打造成为和谐高效的绿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