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小麦辣椒芝麻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较大的辣椒生产基地多为小麦套种辣椒生产模式。该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粮经争地矛盾,增加单位面积的效益,然而小麦收获后形成了空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闲置。在小麦辣椒套种的基础之上,利用空档间作芝麻,形成了"小麦套种辣椒,辣椒间作芝麻"的一年三熟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再者,辣椒芝麻间作可以显著减轻辣椒"日灼病"的发生,提高辣椒品质,同时也为发展芝麻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实现了高效、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小麦—辣椒—芝麻间作套种的实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其次分别对小麦、辣椒和芝麻的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分别对小麦—辣椒套种阶段和辣椒—芝麻间作阶段存在的主要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3种间作套种模式对朝天椒田间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对小麦—辣椒、玉米—辣椒、小麦—玉米—辣椒这3种间作套种模式下朝天椒(Cap-sicum annuum var.conoides)的田间生态和产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与朝天椒单作模式相比,间作套种模式可降低田间土壤的根际温度、提高相对湿度、减少光照度。朝天椒的病毒病和疫病病株率、害虫蛀果率均显著降低,产量和产值升高。3种间作套种模式中,小麦—玉米—辣椒模式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4.
陕南山区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山区农民粮食的增产增收,将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为玉米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旨在减少农民单种玉米的收入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在河南省小麦间作套种模式很多,例如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经济作物以及蔬菜、小麦和油料作物等。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势特点、环境和具体需求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模式,河南省信阳商城县地区主要采取小麦、花生和油菜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其可以通过时间上、空间上的互补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高产的结果,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1小麦间作套种1.1相关原理  相似文献   

6.
麦辣套种,即冬小麦与线辣椒间作套种。在共生期25-35天内,辣椒利用小麦的生物学保护作用,防风避寒和控制病毒病的猖獗为害,小麦则利用辣椒空带的大边际效应。共同构成高互助型群体结构。近年来,以麦辣套种为主的粮经套种方式,其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单种粮食、辣椒和其他一年一熟经济作物,净增值2-3倍。  相似文献   

7.
"小麦~小尖椒~芝麻"一年三收高效种植模式,是广大粮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较好模式之一。现将该种植模式介绍如下:当年秋播时,机播6行小麦,留0.8~1.0m空地。翌年麦收前25~30d内,将育好的辣椒苗,移栽到套种麦田预留空带内,每空带栽植2行辣椒。小麦收获后,及时在麦茬带内套种一行或两行芝麻,芝麻出苗后及时深耕灭茬。  相似文献   

8.
浅谈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利用了玉米与大豆两种经济作物的生长特性互补,可充分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本文首先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当前成熟的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种类,最后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夏芝麻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效果与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 ,总结出夏芝麻间作套种配套技术。 1.麦垄套种技术 :①前茬小麦品种选择矮杆品种 ;②芝麻套种适宜播期5月 15~ 2 5日 ;③播种方法采用人工分垄开沟条播或小型机播。 2 .芝麻与多种作物间作方法 :①大豆与芝麻套种 ,采用 6∶2或 3∶1种植方式 ;②芝麻与红薯间作 ,埂宽 90cm ,2行红薯 1行芝麻 ,芝麻在红薯沟内种植 ;③花生套种芝麻 ,采用 3∶1或 6∶2方式 ;④西瓜地套种芝麻 ,西瓜种植行距 1.5m ,芝麻种植在西瓜行间内距西瓜苗 0 .2 5m处 ,西瓜收获后及时种萝卜。 3 .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 :选用良种 ,合理密植 ,经济施肥 ,抗旱排涝 ,防止病虫害 ,打顶保叶 ,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0.
以普通大田肥力为基础,甘薯选择地方品种07-8-6、芝麻选择中早熟品种豫芝11号进行芝麻与甘薯套种模式研究;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3个处理水平(纯种芝麻、纯种甘薯、甘薯芝麻套种)。结果表明:甘薯与芝麻套种均较单一种植其中一种作物增效明显,套种甘薯大薯块增加,小薯块减少;套种芝麻千粒重增加,株高降低。套种芝麻折合产量较纯种芝麻增产达9.07%,套种甘薯折合产量较纯种甘薯增产达17.42%,增产均显著。芝麻与甘薯以合理的密度套种可以增强芝麻的抗逆性及增加千粒重,增加甘薯大薯率及提高品质,从而增产增收。间作套种模式可采取每栽3垄甘薯套种1垄芝麻,甘薯密度5.25万~6.00万株/hm~2,芝麻密度18.0万~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玉米和白菜通过合理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高矮秆作物的立体生长空间,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大提高种植效益。2004年,河北省磁县示范种植马铃薯间作春玉米,玉米套种大白菜的间作套种模式,实现了一年三种三收、经济高效的目标,平均每667m2效益超过3000元,比常规小麦—玉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淮北市夏季间套种西瓜产业的发展,增加种植效益,减少秸秆焚烧,集成了小麦-西瓜间作套种模式,主要对小麦和西瓜的栽培品种、茬口安排、栽培技术要点、经济效益等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夏季套种的西瓜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定植、肥水管理、整治引蔓、垫瓜翻瓜、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等栽培技术。该模式技术成熟,效益可观,适宜在淮北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喀什地区小麦-甜瓜-玉米立体套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喀什地区小麦-甜瓜-玉米立体套种模式中小麦与甜瓜、甜瓜与玉米共生期间水肥管理、甜瓜病虫害发生以及甜瓜商品率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作物两两共生期矛盾易于克服,1 hm2产小麦5 400 kg左右,产甜瓜15 000 到22 500 kg,产玉米5 250 kg并青贮用秸秆37 500 kg,产值27 300~30 300元,较传统小麦-玉米-玉米套种方式增收9 750~12 750元/667 m2.证明小麦-甜瓜-玉米立体套种是一种可兼顾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养殖对于饲料的要求,又通过立架甜瓜的种植产生较好的增收效果的种植模式,能够满足喀什地区因人多地少而迫切需要提高套种效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小麦-冬菜-西瓜-棉花-苞菜间作种植模式,并从改革棉花栽培技术和瓜菜配套栽培技术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小麦间作套种技术,阐述了小麦套种花生的栽培模式,以及栽培技术,希望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朝天椒"3-2"式麦套栽培模式是我所根据我地农民种植习惯总结出的一套小麦辣椒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近年来该模式在我地得到了迅速推广,增产增效显著,为我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芝麻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芝麻间作套种技术原则 芝麻间作、套种、混作,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发挥多种作物的增产优势,可使粮—油、油—油、油—菜双收,增加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芝麻产区普遍采用的种植方式。具体实施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8.
芝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许多用芝麻和芝麻油制作的名特食品和美味佳肴,一直著称于世。间作套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高矮杆作物套种合理利用空间,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效益。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夏芝麻几种高效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安国市地处河北省的中南部,耕地分布有壤土、砂壤土、粘土,土质肥沃,适宜种植粮食和药材,俗有药都之称的美誉。同时也是一个粮食主产县级市。为了充分发挥当地的药业优势,近几年来,经我们试验、示范推广了一批粮药问、套、连作模式,如小麦-瓜蒌套种;小麦-牛夕连作;小麦-白术间作;小麦-芥穗连作等,均获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小麦-瓜蒌套种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模式、效益和发展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多熟立体种植。其种植模式主要有:(1)粮食套种复播模式:如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地膜复播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玉米套种复播“一年三收”超吨粮田,麦稻“一年两收”吨粮田等;(2)提高经济效益模式:如麦棉套种、玉棉套种、麦瓜套种、棉花套种小茴香、芝麻、大蒜、葡萄长廊、葡粮间作、毛渠栽桑、粮桑间作等;(3)提高土壤肥力模式:如粮豆间作、粮肥间作,林带及林带过苜蓿等。塔里木盆地发展多熟立体种植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是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其措施是:(1)搞好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规则;(2)抓好多熟立体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3)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4)抓好示范,搞好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