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湖南早籼稻品种芽期和苗期耐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5,(5):59-64
以16个湖南地区推广的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9个芽期低温胁迫处理,以死苗率为指标探讨了早籼稻芽期耐冷性的适宜鉴定方法,并鉴定了部分品种的苗期耐冷性。结果表明,8℃/7 d低温处理下早籼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系数大,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耐冷性差异,是早籼稻芽期耐冷性鉴定的最合理方式;相关分析表明,早籼稻苗期耐冷性与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在苗期低温胁迫下耐冷水稻品种能够维持较高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同时保持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的相对稳定;部分早籼稻品种的芽期和苗期耐冷性较差,不适宜采用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2.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9311和培矮64S为材料,研究了抽穗后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亲本剑叶和根系与早衰有关的叶绿素含量、伤流量、营养元素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9311相比,两优培九的叶绿素含量在抽穗后快速降低,并始终低于9311,明显早衰。两优培九的其他各项生理指标除叶片及根系ABA外,在抽穗后也都比较低。而不育系培矮64S的各项生理指标比两优培九更低。两优培九的早衰可能是培矮64S遗传的结果。(2)抽穗后杂交稻及其亲本叶片和根系各生理指标均呈降低趋势,地上部和地下部逐渐衰老,说明地上部和地下部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从数据看,叶片和根系之间这些指标的变化无绝对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Ⅱ优航2号亲本生育特性和开花习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优质杂交稻Ⅱ优航2号亲本航2号与Ⅱ-32A的形态特征、生育特性、抽穗动态及开花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两亲本的生育期虽有一定差距,但出叶速度相似,可早预测、调节花期;两者抽穗高峰期花时相遇较吻合。若合理安排好播差期,是一个易制种获高产、稳产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7,(2):32-37
针对四川两系杂交稻就地制种技术难题,以Y58S/F1599在仁寿制种为例,研究、验证和应用基于气象决策方案的两系杂交稻制种技术。运用两系杂交稻制种气象决策方法,分析了仁寿最近32 a的气象数据。据此制定了Y58S/F1599在仁寿的最佳制种方案: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10日—8月5日,对应抽穗扬花期和种子成熟收获期分别为7月25日—8月16日和8月28日—9月4日。照此方案于2014和2015年开展两系制种技术验证和应用试验,均获成功,其中2015年Y58S的育性敏感期在7月13—27日,不育系完全败育,亲本花期相遇,理论制种产量为2.52±0.49 t/hm~2,经检验种子纯度等均达国标。这初步说明在四川应用气象决策方案开展两系杂交稻制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笔者提出了四川两系杂交稻制种的风险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5.
两优培九在衡阳市的推广应用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衡阳市生产应用中表现的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良性状和不耐高温、不耐低温等缺点,结合2002-2003年的超高产栽培示范实践及其相关的栽培试验结果,提出该组合在衡阳地区的高产栽培关键措施是:合理安排抽穗扬花期,避开高温、低温影响;组装先进栽培技术,扩库增源,争足穗、争大穗、争结实率、争粒重.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制种技术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平  周兵 《杂交水稻》2003,18(5):20-23
以安徽省目前主要推广的两系杂交稻组合7001s系列组合(粳型)和华安3号、培矮64S系列组合(籼型)为例,从选择安全抽穗扬花期和育性敏感期、搭好健壮苗架、提高异交结实率、严格防杂保纯等4个方面对两系杂交稻制种主要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6,(4):67-70
以第1,2,3期超级杂交稻代表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为材料、以高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对冠层形态结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汕优63相比,超级杂交稻的比叶重、卷叶指数较大,叶基角、披垂角较小,表现为上3叶直立、厚、卷,基部透光率较高;总干物质积累量及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较高,群体总颖花量、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也显著高于对照,且随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的提高,群体总颖花量、抽穗后及总干物质积累量依次提高。在"源"足、"流"畅的支撑下,不断提高"库"容量是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业部认定的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3个省级主推超级杂交稻组合、2个苗头超级杂交稻组合和普通高产杂交稻汕优63(对照)为材料,研究了超级杂交稻在长江流域7个生态试验点的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红莲优6号、C两优87和Y两优1号4个组合表现超高产且在各试验点产量稳定性较高,结实率高而稳定,在8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其它组合则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表现较高的产量和结实率.对超级杂交稻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6,(6):59-64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及超高产杂交稻苗头品种超优千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0,210,300,390 kg/hm~2)对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优千号和Y两优2号产量较高,其后依次为Y两优900、Y两优1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氮肥水平下,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在施氮量300 kg/hm~2下达到最高;其余品种的产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390 kg/hm~2处理与300 kg/hm~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品种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在施氮量300 kg/hm~2处理下达到了高产高效的平衡。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是高产的主要因素;在大量颖花数基础上,保持高结实率是超级杂交稻进一步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389(P88S/0389)的亲本特征特性及其在海南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