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乙醇提取银杏叶黄酮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乙醇提取银杏叶黄酮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乙醇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固液比等对银杏叶黄酮提取效果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研究认为银杏叶黄酮乙醇提取法的最佳条件为:用50倍(v/w)的90%乙醇溶液于70℃条件下提取2次,每次2h。  相似文献   

2.
微波法是提取竹叶黄酮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叶片采集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是影响竹叶总黄酮量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利用田口方法对这4个因素及水平进行了分析和优化设计,4因素对青竹竹叶总黄酮量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叶片采集时间,青竹最佳的提取工艺,即以6月采集叶片,料液比为1:30,60%的乙醇浓度,提取时间为6min,得到的总黄酮量为2.65%。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乙醇+NaOH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固液比等,对银杏叶黄酮提取效果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浸提效果越好,但随着乙醇+NaOH溶液浓度的升高,浸提效果反而越来越低。银杏叶黄酮乙醇+NaOH提取法的最佳条件为:用50倍(v/w)的0.1%NaOH+乙醇溶液,于60℃条件下提取3次,每次1h。  相似文献   

4.
地钱总黄酮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正交试验法对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L.)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研究,采用正交表L16(4^5),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剂中乙醇含量以及料液比为因素,以总黄酮显色液的吸光度为指标进行试验。得到了最佳提取参数及结果:温度为70℃,时间0.5h,提取次数3次,提取溶剂为80%的乙醇,料液比为1:15,提取率1.90%,纯度95.83%。  相似文献   

5.
正交设计提取梨皮总黄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正交试验法对梨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进行了优选研究。采用正交表L1 6(4 5 ) ,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剂中乙醇含量以及料液比为因素 ,以总黄酮显色液的吸光度为指标进行试验。得到了最佳提取参数 :温度为 70℃ ,时间 2h ,提取次数 3次 ,提取溶剂为 80 %的乙醇 ,料液比为 1∶7。  相似文献   

6.
香椿嫩枝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提取香椿嫩枝叶黄酮,结果显示乙醇不同体积分数对黄酮的得率有显著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在不同乙醇体积分数(60%、70%、80%)、不同料液比(1:8.1:10、1:12)、不同温度(50、70、90℃)和不同提取时间(1、2、3h)条件下,得出香椿嫩枝叶黄酮提取最佳条件为:在50℃条件下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12,热提1h。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波技术提取核桃花粉中的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时间、花粉浓度和乙醇体积分数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微波功率600 W、花粉浓度0.07 g/mL、提取时间3 min,提取率可达2.0%.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试验对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法提取银杏叶中黄酮工艺进行研究。正交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超临界流体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5h,夹带剂浓度90%。  相似文献   

9.
通过正交方法分析回流次数、乙醇浓度、回流时间、料液比对连翘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翘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案是:回流3次,料液比1:6,乙醇浓度55%,每次回流时间60min。总黄酮的得率为10.79%,回收率为104%,RSD=0.75(n=3)。  相似文献   

10.
正交试验法优选辣椒中辣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辣椒中活性成分辣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法对辣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选用L9(3^4)进行正交试验,以辣椒素的得率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料液比对辣椒素提取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70℃,时间0.5h,提取溶剂为70%的乙醇,料液比(质量:体积)1:10,提取次数3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板栗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试验,结果表明:短截能显著提高叶面积,短截越重叶面积越大;平均叶片质量表现为轻度短截叶片质量较高,重截越大叶片质量越小;修剪强度越小,枝的长度越短;轻度短截有利于增加枝条粗度;适当的短截能提高雌花和雄花数量并提高坐蓬数量。试验结果一致反映出,轻度短截在板栗修剪中的作用是显著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银水牛果营养成分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水牛果果实和嫩茎叶进行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银水牛果果实总黄酮含量高达4.02mg/g,维生素C含量208.20mg/100g,并且富含钾、钙、镁、锌等元素;含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总量达8.20%。嫩茎叶粗蛋白含量达16.34%,大于粗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指标(15%);粗纤维含量6.34%,远远低于粗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指标(18%);无氮浸出物高达58.77%,钙磷比5.64。因此,银水牛果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红叶石楠愈伤组织的诱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外植体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光暗处理对红叶石楠品种"红罗宾"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A和BA不同配比的MS培养基上,均能从叶柄、叶片和节间诱导出愈伤组织;综合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愈伤组织松脆性,以叶柄和叶片在添加NAA 0.1 mg/L和BA 0.5 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最佳.叶柄和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能维持松脆状;节间发生的愈伤组织易转变为水渍状.暗培养可以抑制色素的产生从而有利于获得松脆的愈伤组织;春季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明显高于秋季.  相似文献   

14.
鄂赣地区竹林土壤与植物营养特性及其信息化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鄂赣地区进行的竹林土壤与植物营养特性及其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的成果:初步摸清了湖北、江西2省竹类主产区竹林生长和养分管理现状,明确了存在的问题;系统研究了湖北、江西2省竹类主产区土壤营养状况;建立了毛竹林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叶片营养诊断指标;摸清了毛竹主产区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提出了较适宜的毛竹叶片营养诊断技术;系统开展了毛竹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的研究,提出了湖北、江西2省竹类主产区竹林全营养优化施肥配方和配套施肥技术;建立了毛竹林优化施肥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梨木虱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梨木虱喜在隐蔽处危害,造成梨树早期落叶。单叶最大允许虫口密度,叶柄基部为3头,叶片上10头。以不使全园出现早期落叶树为前提。梨木虱的防治虫口指标为全国平均每叶0.4头若虫。“严冬浇冻水、重点防治第一代若虫和以若虫虫口指标确定防治时期”是目前防治梨木虱经济、高效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去竹隔是竹胶合板、竹平板及竹层压板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序。所设计的半圆竹块去竹隔机中的双摆三组合叶片式刀轮由叶片刀轮、摆动刀片组成,其采用液压比例技术控制摆动刀片摆动。该机适应竹材特性,可连续、自动去除竹隔,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新杨萌生枝叶片建立无菌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新杨(24年生)优树的2年生萌生枝上的叶片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培养基及不同影响因子对山新杨叶片不定芽再生能力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山新杨叶片再生的最适合培养基是1/2MS+BA0.5 mg.L-1+NAA0.1~0.2 mg.L-1,再生频率达100%,叶片培养的最佳取材部位是树枝茎尖展叶开始第1~3片叶;叶片正面向上或向下接种的培养基,对其形成不定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阔叶图像分析系统WinFolia测定了我国南方阴香、三叉苦、九节和桃金娘4种植物的叶面积、叶周长、叶垂直长、叶水平宽和叶片长5项叶形态指标,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揭示各项指标的变异状况和指标间的相关性,探寻其叶面积无损测定方法及其可靠性。结果表明,叶面积的变异最大,其余4项指标变异程度接近,变异系数约为叶面积变异系数的1/2。叶面积与其余4项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P〈0.001)。综合考虑显示,叶垂直长、叶水平宽和叶片长均为准确可靠的叶面积无损测定指标。研究拟合出四种植物叶面积测定的回归方程,对今后开展叶面积测定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release of hydrogen cyanide from endogenous cyanide-containing compounds in plants is an effective herbivore deterrent. We investigate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cyanogenic glycoside concentration in greenhouse-grown seedlings and 6-year-old plantation trees of Eucalyptus cladocalyx F. Muell., which allocates up to 20% of leaf nitrogen to the cyanogenic glycoside, prunasin. The highest cyanogenic glycoside concentrations were in the young, developing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tissues. Both the overall cyanogenic glycoside concentr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nitrogen allocated to cyanogenic glycoside decreased as tissues matured. Cyanogenic glycoside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were similar at all positions on the leaf blade. There was no change in concentration of cyanogenic glycosides either diurnally or following wounding of the tissue, suggesting that these compounds are constitutive. Cyanogenic glycoside concentration varied seasonally in young leaf tips of field-grown E. cladocalyx, but not in mature, fully expanded leaves. Although some of the changes in cyanogenic glycoside concentration in young leaf tips may have been driven by changes in leaf nitroge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nitrogen allocated to cyanogenic glycosides in young leaves during the summer, coinciding with the peak flowering period. Mobilization of cyanogenic glycosides may have occurred to provide nitrogen for reproduction. Most of the observe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cyanogenic glycosid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ptimal use of resources, particularly nitrogen.  相似文献   

20.
TDZ在天师栗愈伤组织诱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条件下,利用含有TDZ和2,4-D的培养基通过暗培养和光照培养进行了天师栗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含有TDZ和2,4-D培养基上,取用天师栗的幼嫩叶片比叶柄诱导愈伤组织的褐变率低12.1%,②利用天师栗幼嫩叶片进行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 2,4-D 0.5~1.5 mg/L TDZ 0.05~1.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